初入光學設計時間不久,也是靜水流深光學第3期提高班學員,平時也經常交流,最近應靜水流深光學工作室的Still_Water邀請寫一篇稿子,也不好意思拒絕。雖然能力有限,但是還是整理了下平時工作中的一個簡單設計,分兩帖,一帖設計,一帖公差分析。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多有不足,還請各位朋友交流指導。
該設計是整機系統中的一部分,接到的任務是對一個準直的雷射進行10倍擴束,老闆也不是很清楚指標,但是和雷射部的人員溝通下來,雷射器出射的是口徑2mm的高斯光,雷射器內部有一部分整形準直。後面再進行10倍擴束的目的主要是壓縮視場角度,雷射器出射的雷射發散角度是3.5mrad(大概在0.2°),發散角度太大,需要壓縮到0.5mrad以內。
對於這樣的解釋也就基本上了解了,對於我光學設計的輸入就明確了,口徑2mm,視場0.2°,另外波長是532nm,設計時候壓縮到0.35mrad,十倍擴束壓縮發散角,為加工和機械裝配留餘量。
(1)系統參數設置
ZEMAX設計三部曲,孔徑,視場,波段,靜水流深課程中都有詳細接收,抱歉,平時經常請教他們,在這裡拍個馬屁,做個廣告。
孔徑設置中,直接設置入瞳直徑為2mm,至於切趾類型(可能分布類型更好理解),高斯雷射可以選擇設置均勻的,也可以選擇高斯,做下來區別不是很大。另外,由於這個設計師無焦系統,所以需要選擇無焦像空間。當然有人喜歡在最後一個面加入Paraxial近軸面轉化為有焦系統,不做評述。
視場設置,點擊視場,這設置就比較簡單的了,點,點,點就OK了。這裡和老師們上課講的有點區別,就是視場設置歸一化正常是0,0.707,1。新版本軟體中則是0,0.5,1。不知道有什麼區別,大佬有知道的可以和我說下,謝謝!
波段設置,也和視場一樣,沒技術含量了。
(2)系統參數構建與設計
擴束系統其實很簡單,構型就是伽利略望遠鏡,在ZEMAX中直接用兩個平板來搭建一個初始結構,然後進行優化分析。
這是二維圖,然後添加一些操作數,進行優化邊界控制。首先,由於入瞳口徑是2mm,十倍擴束後,出瞳大小是20mm,用操作數EXPD來控制出瞳為20mm;其次,利用MNCA來控制住兩個平板的間隔不要小於0,因為這個值是前後兩個透鏡焦距之差(高斯光學下),所以需要設置變量。設置好後,變量就是兩個透鏡前後兩個面和透鏡間隔,然後進行優化。優化操作數如下所示:
點擊自動優化之後,幾秒鐘就得到了一個結果,如下所示,雖然看著結果點列圖完全在艾裡斑以內了,已經是衍射極限了,但是可以看出明顯有些問題,就是太長,也就沒有直接把這個結構給老闆看了,不然估計得挨批了。可以看出兩個鏡子的間隔是180mm左右,第一個透鏡才2mm。
(3)減小系統長度
減小系統長度在ZEMAX中優化其實比較簡單,就是加入優化操作數控制一下就可以了。其實從理論是去分析下,優化更有針對性。由於是10倍擴束系統,那麼後組透鏡的焦距也是前組的10倍,那麼其實控制前組焦距在合理範圍內也就可以了。直接使用TTOR操作數應該也可以,但是需要考慮第一個面和第五個面,這兩個不用計算進去,沒有這個操作數。聯繫了加工廠商,得知透鏡把F數控制在5以內,那樣好比對樣板。但是不要太小,大於1.5左右就可以了。
這樣計算了下,前組透鏡的焦距控制在10mm以內,組焦距越大,筒長也就越長,就選擇控制在10mm以內,優化操作數如下所示。
優化之後得到了如下的系統參數,感覺要求差不多,但是諮詢各個大佬之後,需要了解之後得知兩點:第一,需要了解整體設備的功用,再分析系統,了解下來,一句話就是輸入時高斯光,輸出也是高斯光,只是發散角壓縮,反應到光學系統就是傳遞函數要接近1,點要在艾裡斑以內,目前軸外彗差大,光斑肯定變了,不能滿足要求;第二,整體設備體積緊湊,希望進一步壓縮體積。
(4)繼續壓縮筒長,優化像質
前透鏡是負的,主要是發散作用,產生較大的正球差,後組透鏡是正的,產生正球差彌補前面的。之所以像質不佳,其實就是後組彌補的球差不夠,那麼將後組透鏡分離,變為兩個透鏡進行彌補,並且再優化。此時需要控制的就是後組兩個透鏡間隔,如下操作數所示。
在分析圖裡面,也可看出上面分析的沒有問題,看大佬都喜歡看賽德爾係數,自我感覺經驗不足,多看這個圖。
另外,控制系統長度,和前面對長度分析的一致,這裡直接用操作數控制前後組透鏡的間隔,讓ZEMAX去計算,系統長度明顯降下來,但是像質會變差一點,但是都在艾裡斑以內,具體操作數如下圖所示。
(5)套樣板
這個就比較簡單了,聯繫你的加工廠商,要來樣板文件找接近的,然後修改,修改一個局部優化一次,最後用間隔來優化補償即可。當然可以直接導入ZEMAX,讓它去完成,這裡就不說了。
最後感謝下這個平臺,學習了不少!
無論您多忙,請您花一秒鐘把它放到朋友圈,
可能您朋友就需要,
以後您想再翻閱也能在在自己的朋友圈找到,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做公眾號不易,煩請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