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十載春綠秋黃,筆者編著的《東北話詞典》在2013年年末前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發行了。
《東北話詞典》是目前我國收集東北話詞語最全的一部典集。編著者用了約10年的時間,閱讀了大量文獻資料,深入民間採風,收集採擷了具有鮮明東北地區幽默、風趣、詼諧、純厚語言特色的詞語16000餘條,且與此前多種版本的《東北方言詞典》不同的是,不僅是詞條最全,全部詞條均有一至兩例句或多例句釋解,便於讀者了解、弄懂詞語含義,而且詞典中收錄了大量東北民俗、傳說、掌故、歇後語,可謂是一本書在手盡展東北風,可謂是一部展示關東歷史、文化的立體畫卷。東北人語言的火辣、生動、形象,盡在其中;東北人性情的豪放、樸實、真誠,盡在其中;東北人生活的艱辛、奮鬥、犧牲,盡在其中。有人評價說「這是一部詮釋東北文化的百科全書」似不為過。
近年來,東北話隨著東北特色文藝作品:電影、電視劇、二人轉、小品,如《闖關東》、《聖水湖畔》、《鄉村愛情》、《昨天·今天·明天》、《不差錢》等的熱播、熱演走進千家萬戶。引起觀眾濃濃的興趣。東北話的生動、活潑,東北話的幽默、火辣讓億萬觀眾著迷。東北話的魅力、感染力、親和力由此可見一般。
東北話的特點在於他生動、形象、直白、幽默,極富想像力,極具表現力。這與東北人的豪爽豁達,淳厚樸實,強悍樂觀的性格相一致。當為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為著事業而奮鬥、而拼搏的人們,在壓力大、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走進「東北話」的時候,他那濃濃的生活氣息,他那黑土地原汁原味的幽默,他那誇張直白的表達方式,定會使緊張忙碌的他們在開懷一笑中得到放鬆,消除煩惱。這是人們喜歡東北話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是東北話與其它地域方言、話語相比所獨具的、無可比擬的功能。
東北話的特色在於他詞彙的非常豐富,非常具有想像力和衝擊力。東北話表意豐富,例如,同是表示「非常」、「好」的程度的意思,有「賊」:「賊好」、「賊蓋」、「賊斃」,都是「非常好」、「沒法比」的意思;表示動作快的程度的,有「出溜一下」、「忽悠一下」、「騰的一下」,都是「瞬間」的意思。這些詞語繪聲繪色,繪形繪意,加上東北人「高門大嗓」、「直來直去」的表達方式,盡顯東北人的粗獷豪爽,盡展東北人的真誠質樸。
東北話的魅力在於他詞語的誇張和幽默,而這種誇張和幽默是本質的不是修飾的。例如:「一腳踢不倒倆錢兒」,形容錢少;「一袋煙工夫」,形容時間短;「一六十三招兒」,形容窮盡招數和辦法;「一股子一股子」,形容用力不均。這些話直白,極富想像力、感染力。再有,東北話中很多俗語、俚語、熟語,表意非常生動形象。例如:「打不開點兒」,是說很忙;「打鼻子」,是說氣味嗆人;「打啞巴蟬」,是說故作聽不清楚。這些極富生活化、平常化的語言,如同鄰家父子、母女平日裡的對話,那麼親切,那麼樸實,讓人過目不忘,過耳不忘,給人毫不做作的一種真實。
東北話的魅力還在於他詞語的「多意性」,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不同的釋義。例如:「出菜」,不是做菜上菜,而是出成果的意思;「出門子」,不是走出家門,而是姑娘出嫁的意思;「出血」,不是流血淌血,而是捨得、付出代價的意思;「四腳落地」,不是腳落地,而是指事情有了結果;再如:東北話中常見的「整」,就有吃、喝、修理、打掃、播放、拍照、說話等多種、多重含義、釋解。也正因為東北話的這種多意性,使他更具有一種不同尋常的神秘感和人們探索這種奧秘的興致與樂趣。
東北話是一種多元文化的融和,歷經東北地域300多年多民族語言的相互融和融匯,外來語的吸收吸納,才逐漸形成今天東北話詞語的如此精彩。東北話的這種多元結構,不僅增添了東北話生動感人的色彩,也使東北話具有一種大文化的內涵。
東北話中的一些詞語是以口頭傳承、意思表達為存在方式的,沒有準確文字的表述和記載,因此,它的出處、來歷也是無從考證和查證的。但是,這些語言卻是在這個語言環境中生活的人們認可的、理解的,有些詞語已經走向全國。例如:「埋汰」(髒亂);「賣呆兒」(看熱鬧);「麻溜兒」(快);「忽悠」(矇騙人)。在編撰這部詞典的過程中,作者確是對東北話的文字表述,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討和研究,力求通過「音——意——字」的推理,對一些以「口頭」表述的方式存在的東北話詞語,力求作出準確的文字表述。如,東北話中常見「來戚」(來客人)一詞中的「戚」字,準確讀音為「qī」,而在這裡的讀音為「qiě」,這在東北話中是一種常見的口語誤讀。「戚」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釋解:親戚。顯然,東北話中的「戚」(讀qiě),是體現對來人如親戚、親人般熱情的稱謂。而在以往的許多文學、影視作品中,涉及到這一詞彙的時候,大多用「來客」的「客」字來替代,而「客」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釋解:客人。筆者認為,從詞意分析,這個「客」字沒有體現出東北人對客人的那種如親人、親戚般熱情、火辣、豁達的情感,而「戚」(讀qiě)字卻十分準確地表達了東北人對客人的那種發自內心的、由衷的情感。因此,在詞典中「來戚」一詞,用「戚」而非「客」來表述是符合其意境的,應該是準確的。
又如,東北話中常見「蠱動」(「蠱」讀「gù」,多用來形容某人蔫壞、心思狠毒)一詞,在許多文學、影視作品中,涉及到這一詞彙的時候,往往只是根據其「音」來「猜」字,有用「故董」做文字表述的,也有用「咕東」來做文字表述。筆者認為,這樣的文字表述是不妥的。無論「故」字還是「咕」字及其組成的詞語中,均無「壞、狠、毒」這樣的意涵。而「蠱」字則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毒」、「害人」的準確釋義,因此,筆者在詞典中以「蠱動」做該詞語的文字表述,在這裡「蠱」字讀「gù」是東北人習慣用語的音誤,意思是(某人)一動心眼兒就是壞心眼兒、就是在算計、謀害、損害他人的意思。「蠱動」而非「故董」、「咕東」的文字表述,從「音」、「意」的推理看應該是貼切的。
詞典中筆者做這樣的研究和探索很多。如字「偎」(蹭、移動、挪動的意思),而非「委」字;詞「死樣八出」(樣子難看、令人作嘔),而非「死樣巴出」字;詞「割東」(打賭),而非「嘎東」……
希望這部典集的出版對了解東北語言、文化、歷史能有所幫助,對文藝作品中出現的東北話詞語的理解、釋意有所幫助,對所有對東北話感興趣的人們熟知、明白東北話意涵有所幫助,對語言工作者的方言學術研究、存在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研究有所幫助,也會給研究東北文化、長白山文化的專家、學者以參照和參考。(高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