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劉招華出生於福建省福安市賽岐鎮。
劉家共有5個孩子,劉招華在家裡排行最小,但這並沒有讓他得到更多的照顧。劉招華的家庭很貧困,只靠父親賣豆腐維持生計,但父親也在他12歲的時候去世了,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在鄰居和同學眼中,劉招華很聰明也很懂事。他的數理化成績一直很好,尤其是化學,還拿過獎。但為了不給家裡添加負擔,高二那年劉招華放棄了學業,選擇了當兵。
在部隊期間,劉招華還學習過後勤專業(中專)。後來,劉招轉業成為法警,直到這個時候,劉招華仍然是同事眼中工作能力很強的人,家人眼中的頂梁柱,從去當兵開始,他一直堅持給家裡寄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劉招華的心理發生了變化,他不滿於平淡的生活,總想幹出一番「大事業」。
後來,劉招華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辭去法警的工作,專心研究化學,而研究化學的目的正是為了製毒。
劉招華的水平很高,抓捕他的緝毒隊後來表示,如果劉招華沒有走上製毒這條路,而是專心研究化學的話,就是一個化學天才。
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想到,他利用自己的化學知識很快就製成了小劑量的冰毒。但劉招華並不滿足於此,他從一開始就想要幹一票大的。
為此,他大門不出潛心在家裡研究,還若有其事的請教了一位大學化學教授。最後,他終於成功將甲基丙酮代替麻黃素,研發出了一種新型冰毒。
1996年,劉招華小試牛刀,生產了幾十千克冰毒,但不久後東窗事發,劉招華躲了起來。
1998年,劉招華決定幹票大的。他聯繫好幾個同夥,分工明確,自己主要負責購買原料和提供技術等。他們在寧夏成立了一個製毒工廠,開始大量製毒,並運往廣東等地進行銷售。
一年後,從寧夏運往廣州的12噸冰毒被警方查獲,警方十分吃驚,因為他們從沒見過這麼大批量的毒品。別人販毒都是按「克」來的,但劉招華卻是按「噸」來的。
至此,劉招華這個幕後「製毒大師」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他開始頻繁更換化名,繼續自己的逃跑生涯。
在逃跑的過程中,劉招華完美地展現了自己的主角光環。
一次, 警方查到他住在廣州的某個酒店裡。那天,他剛好從外面回來,和警方直接打了個照面。一般人肯定是拔腿就跑,結果他不慌不忙地和警察一起進入了電梯,警察按8層,他按7層,劉招華就這樣溜之大吉了。
不僅如此,當警方在沿路設置重重關卡時,他竟然買了一輛自行車優哉遊哉地騎到了天河,然後坐計程車逃離了廣州。
還有一次,他的同夥陳文印、張明輝被抓,在庭審的時候,劉招華竟然出現在了法庭的旁聽席上,並全程聽完了這次庭審,聽完才開始跑路。
在逃跑的過程中,劉招華娶過兩個妻子,共生了3個孩子,買彩票中了一百多萬,還不忘路見不平一聲吼,來了個見義勇為,登上了當地的報紙。
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網絡的普及讓劉招華躲無可躲。2004年,劉招華已經被列為在逃的五大毒販之首,全國範圍內的通緝令發出,劉招華只能頻繁地進行逃竄。
最後,劉招華鬼使神差得回到了老家福安市,警方料到了他「燈下黑」這招,果斷將其抓捕,那天剛好是他40歲的生日。
沒想到的是,在接受審問的時候,劉招華再次讓人瞠目結舌。
在他的紀錄片中,劉招華全程是淡定加微笑的接受審問的,在問及為什麼要販毒時,他更是語出驚人:
我的毒品不給國內人消費,只給外國人消費。人家曾經用鴉片打開中國的大門,我也應該可以用冰毒打開他們的大門。
在他眼中,販毒這種行為竟然能和「愛國」掛上鉤。
2014年,他的傳奇經歷加上哭笑不得的驚人語錄,讓他的紀錄片一經播出就引發熱議。大家紛紛送給其「中國版絕命毒師」,「佛系毒梟」等稱號(此時劉招華已經伏法)。
劉招華真的如此超脫嗎?
實際上,這只是他為了逃脫罪責的詭辯。在審判的時候,他一會說自己生產的鹽酸左旋和右旋甲基苯丙胺是傳統冰毒的異構體,不算製毒,以此否認自己的販毒史,一會又說自己是在響應「西部大開發」。
最終劉招華還是沒逃過法律的審判,2008年,法院二審維持原判,劉招華被判處死刑,並於次年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