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吉普賽人仍在流浪

2020-12-25 青年參考

貧窮與歧視代代相傳

英國:吉普賽人仍在流浪

本報特約撰稿 胡文莉   青年參考  ( 2017年09月20日   09 版)

    吉普賽孩子的童年短暫,他們的目標是「成為最棒的戰士、馬夫、射手及採集者」。

    在摩登都市中有一群遊牧者,他們擁有獨立於現代社會之外的生存技能。關於這些人,悅耳的名稱是歌舞者、佔卜師,難聽的稱呼是騙子、小偷。他們從來不被主流社會接受,卻無數次被寫進文學作品而流傳後世。人們稱他們為吉普賽人。

    「把你趕來趕去,你願意嗎」

    過去半年裡,9歲的吉普賽女孩瑪格麗特跟隨家人搬遷了30次。她告訴英國《每日郵報》,自己想要的只是一個固定的家。

    在英國,為了安置居無定所的吉普賽人,伯明罕一處地區被劃為合法的吉普賽居住地,但當地居民不願和他們做鄰居,不時驅逐他們。

    今年2月,一群吉普賽人在伯明罕Shenley專科學校的停車場內安營紮寨,學校為「安全起見」停課一天,並報了警。面對執法人員,吉普賽人讓孩子留在拖車裡。根據當地法律,警察不能移動有乘客的車。孩子們取得了短暫的「勝利」,但喜悅沒能維持多久——警察強迫他們安靜地離開。

    目睹了這一切的瑪格麗特不能理解,為什麼人們總是嫌棄吉普賽人。「我們不是流浪狗,我們是人。如果把你趕來趕去,你願意嗎?」她對《每日郵報》說,「我們不是壞人,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只想有個安身之所。」她的姐姐布麗吉特·瑪麗頗有同感:「那些人只是一天沒上學而已,而我們這輩子都沒念過書,因為一直在流浪。」

    與警察對抗無果後,吉普賽人開著20輛房車離開,原本美麗的校園留下滿地垃圾,清理費花了幾千英鎊。

    對無視社會秩序的吉普賽人,許多歐洲人抱有排斥的態度,雙方衝突時有發生。英國《衛報》報導稱,2003年在「吉普賽人滾出去」的咆哮聲中,英國一群種族主義者將15歲的吉普賽少年約翰尼·德蘭尼圍毆致死。不過,法官並沒有根據警方的調查結果把此案定性為種族主義暴行。

    據德國《明鏡》周刊報導,2008年11月,捷克邊境靠近德國的小鎮利特維諾夫爆發了反吉普賽人的右翼遊行。幾百名「光頭黨」打著「吉普賽人必須滾」的旗號招搖過市,警方並未及時制止。不甘示弱的吉普賽人以行動回應——主要是偷竊,還有幾人持刀襲擊了一家酒吧,造成3人受傷。這一事件的發酵,促使驅逐吉普賽人的聲浪在歐洲迅速蔓延。

    一名吉普賽人不無感傷地說,他並不想責備那些種族主義者,如果事態繼續惡化,他們只能搬到別處,繼續流浪。

    吉普賽孩子童年短暫

    由於無法在一個地方安定下來,瑪格麗特沒有像同齡人那樣去上學,而是和朋友們整天玩耍。她知道,等待她的是和上一輩相同的命運:成為目不識丁的家庭婦女,和其他吉普賽婦女一樣守在家裡照顧家人,而男人們忙於尋找暫居的地方,直到被驅趕,再繼續尋找下一個,如此往復。

    據《每日郵報》報導,英國超過兩萬名吉普賽人面臨和瑪格麗特一家相同的處境。吉普賽人的童年短暫,不管是被迫還是自願,女孩們最多讀到小學畢業就輟學,回家幫助母親做家務,而男孩們小小年紀就開始承擔成年人的工作,比如開車、趕馬。

    在紀錄片《吉普賽兒童:我們的秘密世界》中,6歲的蕾哈娜居住在杜倫,她的夢想是「當一名清潔工,清理地磚」。12歲的羅珊妮輟學一年了,她相信「長大後還上學就不對了,應該在家料理家務,幫媽媽照顧家人,如果家裡不乾淨,人們就會說你的閒話」。她的朋友說,就算接受教育,將來也找不到工作。

    像瑪格麗特和羅珊妮這樣的吉普賽女孩可能16歲就會結婚,生兒育女,男孩們則以另一種方式早早告別童年。

    在這部紀錄片裡,11歲的雙胞胎兄弟亞伯拉罕和約翰尼臉上稚氣未脫,卻儼然一副大人模樣。他們能熟練駕駛自動擋和手動擋汽車,趕著馬去市場販賣,接受吉普賽籠中格鬥的訓練,還要像長輩那樣掌握傳統的吉普賽生存技能:生火做飯、採集食物、用弓弩捕獵等。雖然「還沒射中過一次」,但他們已經自視為大人,只是在姐姐眼裡,他們還難掩孩子氣。

    兄弟倆的叔叔託尼是頂級的吉普賽籠鬥手,他教孩子們搭建籠鬥場地、培養他們的格鬥技能。亞伯拉罕很聽叔叔的話,他坦言:「我們其實不想打架,但我們得為戰鬥做好準備。」他的榜樣是爺爺,因為「爺爺很小的時候就會用弓弩打獵了,那時一家老小都靠他打來的獵物維生」。

    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迥然不同,但吉普賽人並不感到窘迫,反而引以為豪。「吉普賽孩子承受著很多壓力,他們要成為最棒的戰士、馬夫、射手及採集者。如果不努力,就會被族群裡的其他人笑話。你不但要為自己樹立名望,還要為吉普賽人贏得聲譽。」託尼說。

    「就算他們不能融入社會,我們也不該責備他們」

    如果時光倒退數千年,吉普賽人是生存能力很強的採集者,但如今他們體會到的只有「走錯了歷史舞臺」的尷尬。他們奔波在水泥森林之間,游離於社會規則之外,生存工具與時俱進,觀念卻停留在過去。他們是偏見的受害者,而他們製造的麻煩又加深了人們的偏見。

    供職於美國福克斯電視臺的派屈克·威利指出,歷史上,從來不曾建立國家的吉普賽人因其膚色和信仰而屢遭欺凌。16世紀,神聖羅馬帝國把他們當作奴隸對待,二戰時期的大規模屠殺導致90%的吉普賽人口消失。一次次迫害和屠殺在吉普賽人心裡留下創傷,使他們對「非我族類」始終保持警惕和距離。

    派屈克認為,吉普賽人的壞名聲和他們傳統的營生不無關係——由於一直在流浪,他們能幹的只有打鐵、販馬、表演和算命等不穩定的營生,一旦失去收入,偷竊和行乞就成了必要的謀生手段。生存至上主義的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物權觀念淡薄,經常無視社會規則。

    到了21世紀,對吉普賽人的歧視仍然嚴重,他們中的一些人努力融入社會,但並不成功。一名27歲的吉普賽青年告訴《明鏡》,沒有人願意僱傭他,就連黑市也寧願選擇烏克蘭人而不是吉普賽人。灰心喪氣的人們把邊緣化視為傳統的一部分,拒絕融合,即便在文化「大熔爐」美國生活了幾個世紀,當地的吉普賽人也不送孩子去上學,繼續流浪。

    這個族群中不乏有識之士。瑪格麗特的祖父帕迪·多赫蒂相信,他們應該放下過時的觀念,跟上時代的腳步。「很多人認為孩子不想去學校讀書,其實這該歸咎於父母。是上一代把孩子們培養成了因循守舊的人。每個孩子都應該接受教育,即使他的父母是文盲。」

    帕迪呼籲族人們努力讓孩子們過上正常的生活。「我孫子才13歲,但看起來像21歲了。所有吉普賽孩子都跟他一樣,少年老成。」他認為孩子們的童年太過短暫,希望孫女瑪格麗特擁有不一樣的人生。他鼓勵她接受教育、充分挖掘潛能,不要做傳統的家庭主婦。

    事實上,在主流社會也有一些支持吉普賽人的聲音。一名南非網友在《每日郵報》網站評論稱,吉普賽人強大的野外生存技能值得人們學習。另一位英國網友則質疑:「做家庭主婦怎麼了?」

    「就算他們不能融入社會,我們也不該責備他們,因為迎接他們的只有欺凌和壓迫。」英國社會心理學家麗貝卡·塔伯說,「為什麼不是我們去融合吉普賽文化呢?為什麼我們不能跟他們互相學習?吉普賽文化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摩登都市中有一群遊牧者,他們擁有獨立於現代社會之外的生存技能。關於這些人,悅耳的名稱是歌舞者、佔卜師,難聽的稱呼是騙子、小偷。他們從來不被主流社會接受,卻無數次被寫進文學作品而流傳後世。人們稱他們為吉普賽人。

    「把你趕來趕去,你願意嗎」

    過去半年裡,9歲的吉普賽女孩瑪格麗特跟隨家人搬遷了30次。她告訴英國《每日郵報》,自己想要的只是一個固定的家。

    在英國,為了安置居無定所的吉普賽人,伯明罕一處地區被劃為合法的吉普賽居住地,但當地居民不願和他們做鄰居,不時驅逐他們。

    今年2月,一群吉普賽人在伯明罕Shenley專科學校的停車場內安營紮寨,學校為「安全起見」停課一天,並報了警。面對執法人員,吉普賽人讓孩子留在拖車裡。根據當地法律,警察不能移動有乘客的車。孩子們取得了短暫的「勝利」,但喜悅沒能維持多久——警察強迫他們安靜地離開。

    目睹了這一切的瑪格麗特不能理解,為什麼人們總是嫌棄吉普賽人。「我們不是流浪狗,我們是人。如果把你趕來趕去,你願意嗎?」她對《每日郵報》說,「我們不是壞人,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只想有個安身之所。」她的姐姐布麗吉特·瑪麗頗有同感:「那些人只是一天沒上學而已,而我們這輩子都沒念過書,因為一直在流浪。」

    與警察對抗無果後,吉普賽人開著20輛房車離開,原本美麗的校園留下滿地垃圾,清理費花了幾千英鎊。

    對無視社會秩序的吉普賽人,許多歐洲人抱有排斥的態度,雙方衝突時有發生。英國《衛報》報導稱,2003年在「吉普賽人滾出去」的咆哮聲中,英國一群種族主義者將15歲的吉普賽少年約翰尼·德蘭尼圍毆致死。不過,法官並沒有根據警方的調查結果把此案定性為種族主義暴行。

    據德國《明鏡》周刊報導,2008年11月,捷克邊境靠近德國的小鎮利特維諾夫爆發了反吉普賽人的右翼遊行。幾百名「光頭黨」打著「吉普賽人必須滾」的旗號招搖過市,警方並未及時制止。不甘示弱的吉普賽人以行動回應——主要是偷竊,還有幾人持刀襲擊了一家酒吧,造成3人受傷。這一事件的發酵,促使驅逐吉普賽人的聲浪在歐洲迅速蔓延。

    一名吉普賽人不無感傷地說,他並不想責備那些種族主義者,如果事態繼續惡化,他們只能搬到別處,繼續流浪。

    吉普賽孩子童年短暫

    由於無法在一個地方安定下來,瑪格麗特沒有像同齡人那樣去上學,而是和朋友們整天玩耍。她知道,等待她的是和上一輩相同的命運:成為目不識丁的家庭婦女,和其他吉普賽婦女一樣守在家裡照顧家人,而男人們忙於尋找暫居的地方,直到被驅趕,再繼續尋找下一個,如此往復。

    據《每日郵報》報導,英國超過兩萬名吉普賽人面臨和瑪格麗特一家相同的處境。吉普賽人的童年短暫,不管是被迫還是自願,女孩們最多讀到小學畢業就輟學,回家幫助母親做家務,而男孩們小小年紀就開始承擔成年人的工作,比如開車、趕馬。

    在紀錄片《吉普賽兒童:我們的秘密世界》中,6歲的蕾哈娜居住在杜倫,她的夢想是「當一名清潔工,清理地磚」。12歲的羅珊妮輟學一年了,她相信「長大後還上學就不對了,應該在家料理家務,幫媽媽照顧家人,如果家裡不乾淨,人們就會說你的閒話」。她的朋友說,就算接受教育,將來也找不到工作。

    像瑪格麗特和羅珊妮這樣的吉普賽女孩可能16歲就會結婚,生兒育女,男孩們則以另一種方式早早告別童年。

    在這部紀錄片裡,11歲的雙胞胎兄弟亞伯拉罕和約翰尼臉上稚氣未脫,卻儼然一副大人模樣。他們能熟練駕駛自動擋和手動擋汽車,趕著馬去市場販賣,接受吉普賽籠中格鬥的訓練,還要像長輩那樣掌握傳統的吉普賽生存技能:生火做飯、採集食物、用弓弩捕獵等。雖然「還沒射中過一次」,但他們已經自視為大人,只是在姐姐眼裡,他們還難掩孩子氣。

    兄弟倆的叔叔託尼是頂級的吉普賽籠鬥手,他教孩子們搭建籠鬥場地、培養他們的格鬥技能。亞伯拉罕很聽叔叔的話,他坦言:「我們其實不想打架,但我們得為戰鬥做好準備。」他的榜樣是爺爺,因為「爺爺很小的時候就會用弓弩打獵了,那時一家老小都靠他打來的獵物維生」。

    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迥然不同,但吉普賽人並不感到窘迫,反而引以為豪。「吉普賽孩子承受著很多壓力,他們要成為最棒的戰士、馬夫、射手及採集者。如果不努力,就會被族群裡的其他人笑話。你不但要為自己樹立名望,還要為吉普賽人贏得聲譽。」託尼說。

    「就算他們不能融入社會,我們也不該責備他們」

    如果時光倒退數千年,吉普賽人是生存能力很強的採集者,但如今他們體會到的只有「走錯了歷史舞臺」的尷尬。他們奔波在水泥森林之間,游離於社會規則之外,生存工具與時俱進,觀念卻停留在過去。他們是偏見的受害者,而他們製造的麻煩又加深了人們的偏見。

    供職於美國福克斯電視臺的派屈克·威利指出,歷史上,從來不曾建立國家的吉普賽人因其膚色和信仰而屢遭欺凌。16世紀,神聖羅馬帝國把他們當作奴隸對待,二戰時期的大規模屠殺導致90%的吉普賽人口消失。一次次迫害和屠殺在吉普賽人心裡留下創傷,使他們對「非我族類」始終保持警惕和距離。

    派屈克認為,吉普賽人的壞名聲和他們傳統的營生不無關係——由於一直在流浪,他們能幹的只有打鐵、販馬、表演和算命等不穩定的營生,一旦失去收入,偷竊和行乞就成了必要的謀生手段。生存至上主義的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物權觀念淡薄,經常無視社會規則。

    到了21世紀,對吉普賽人的歧視仍然嚴重,他們中的一些人努力融入社會,但並不成功。一名27歲的吉普賽青年告訴《明鏡》,沒有人願意僱傭他,就連黑市也寧願選擇烏克蘭人而不是吉普賽人。灰心喪氣的人們把邊緣化視為傳統的一部分,拒絕融合,即便在文化「大熔爐」美國生活了幾個世紀,當地的吉普賽人也不送孩子去上學,繼續流浪。

    這個族群中不乏有識之士。瑪格麗特的祖父帕迪·多赫蒂相信,他們應該放下過時的觀念,跟上時代的腳步。「很多人認為孩子不想去學校讀書,其實這該歸咎於父母。是上一代把孩子們培養成了因循守舊的人。每個孩子都應該接受教育,即使他的父母是文盲。」

    帕迪呼籲族人們努力讓孩子們過上正常的生活。「我孫子才13歲,但看起來像21歲了。所有吉普賽孩子都跟他一樣,少年老成。」他認為孩子們的童年太過短暫,希望孫女瑪格麗特擁有不一樣的人生。他鼓勵她接受教育、充分挖掘潛能,不要做傳統的家庭主婦。

    事實上,在主流社會也有一些支持吉普賽人的聲音。一名南非網友在《每日郵報》網站評論稱,吉普賽人強大的野外生存技能值得人們學習。另一位英國網友則質疑:「做家庭主婦怎麼了?」

    「就算他們不能融入社會,我們也不該責備他們,因為迎接他們的只有欺凌和壓迫。」英國社會心理學家麗貝卡·塔伯說,「為什麼不是我們去融合吉普賽文化呢?為什麼我們不能跟他們互相學習?吉普賽文化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相關焦點

  • 吉普賽人到底起源於何方,他們為什麼四處流浪?
    因為當時歐洲大陸上有很多吉普賽人,但關于吉普賽人的文字記載卻十分有限,加之他們不斷的遷徙,而且在流徙過程中不斷地學會當地的語言和習俗,使他們的文化處於一直不停的變化中。因此,研究人員很難通過語言和生活方式找到他們真正的起源。繼斯特勞的發現後,又有一些分別來自德國和英國的語言學家,通過研究吉普賽人的方言,考證出歐洲吉普賽人的語言來自印度。
  • 與猶太人齊名的流浪民族吉普賽人,都曾遭遇哪些歧視和迫害?
    但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與猶太人齊名的另一大流浪民族吉普賽人,其實也是希特勒極端歧視和屠殺的對象,當時,超過50萬吉普賽人被關注了納粹的集中營,並最終被殺害。然而,如此遭遇,吉普賽人卻並沒有獲得等同於猶太人的同情,其影響力更是與猶太人相差甚遠。
  • 揭秘流浪民族吉普賽人的身世和一直沒有建國之謎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流浪流浪。吉普賽人就是這樣一個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民族,而且他們上千年來一直都在流浪從未停止,《流浪者之歌》就是對吉普賽人的真實寫照,直到三個語言學家的努力,才揭開了吉普賽人的身世之謎。
  • 裝修工,流浪的吉普賽人
    文/ 雪結成冰裝修工,流浪的吉普賽人早上七點起床,洗漱然後拉開窗簾,然後拖地一個人,脈管噴鼓膀發麻、喉乾渴、耳轟鳴心在呻吟,身在殉難雪白的牆鋪展開去布滿了每條路口這個時刻,這個位置怎能,心中有思怎能,唇上有詩怎能與光陰山盟海誓裝修工,流浪的吉普賽人
  • 吉普賽人
    大多數吉普賽人講吉普賽語(Romany),一種與印度北部現代印歐語密切相關的語言;也講各居住國的主要語言。一般認為,吉普賽人經屢次遷徙,離開印度,11世紀到波斯,14世紀初到東南歐,15世紀到西歐。20世紀下半葉,吉普賽人的蹤跡已遍布北美和南美,併到達澳大利亞。吉普賽人自稱羅姆人(「男人」之意),稱非吉普賽人為加傑人(「外人」之意)。
  • 漂泊流浪的吉普賽人,這個歐洲最大的少數民族,它的神秘在哪裡?
    那麼關於這個流浪的民族,大家又真正了解多少呢?今天就來和小編一起,探索一下吉普賽人的文化吧。01簡介吉普賽人是一個移民歐洲一千年多的少數民族。據統計,今天,他們是歐洲最大的少數民族之一,約1200萬至1500萬人,其中70%生活在東歐。也有大約一百萬吉普賽人住在美國。
  • 美媒:法國和吉普賽人,從過去到現在(圖)
    中新網9月7日電 美國《紐約時報》6日撰文,題為:法國和吉普賽人,過去和現在。  許多的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都對法國政府驅逐數千名吉普賽人(又稱羅姆人)表示憤怒和困惑,許多人將此次與二戰時維希政權驅逐猶太人作比較,但很難辨識什麼是更為離譜的舉措,是薩科齊總統推行的反吉普賽人政策還是批評中所提及的反猶太舉措。
  • 羅馬尼亞的吉普賽人
    他為了包裝自己的政治形象,為了向世人宣告在羅馬尼亞不會有人權鎮壓等不公平現象,當時,齊奧塞斯庫為落實吉普賽人定居羅馬尼亞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有意願入住羅馬尼亞的吉普賽人,羅馬尼亞政府給了他們合法的公民權。
  • 吉普賽人究竟是怎樣一個群體?他們為什麼被許多歐洲人歧視?
    在歐洲,每個國家對吉普賽人都有不同的稱呼,英國人稱其為吉普賽人,法國人稱其為波希米亞人,西班牙人稱其為弗拉明戈人,俄羅斯人稱其為茨岡人。而中國古代也曾有吉普賽人的足跡經過,他們被當時的中國老百姓們稱為「羅哩人」或者「羅哩回回」。正因如此,即使你在不同的文獻中看過很多關於他們的描述,也很難馬上意識到這是指同一個民族。
  • 吉普賽人是骨子裡的印度人?十四歲生育,一輩子過著中世紀的生活
    吉普賽人家庭【在戰火中流浪,在血淚中掙扎】目前全世界一共有1200萬吉普賽人與猶太人齊名為世界兩大流浪民族,歷史上遭受的災難吞下的血淚也同樣深刻。在14世紀他們抵達英國的時候,他們還對外稱自己為埃及人(Egyptian)的後裔,這也是吉普賽人(Gypsy)這個名字的由來。但是據學界考證,吉普賽人的祖先來自印度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一帶。公元10世紀時,穆斯林多次侵入印度北部。
  • 全世界都有吉普賽人的生活痕跡,他們來自哪個國家、哪個民族?
    另一個遍布歐洲的流浪民族,則是同樣名氣不小的吉普賽人。吉普賽人最經典的形象是:一個大篷車,在各地流浪賣藝,他們能歌善舞,還要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因為許多吉普賽人也以佔卜為生。 但是,吉普賽人中誕生過不少藝術家、舞蹈家,但卻很少如猶太人一般誕生科學家。
  • 吉卜賽人在古代還來到了中國,你了解吉普賽人的前世今生嗎?
    為什麼許多國家文學作品中都有吉普賽人形象呢?那是因為吉普賽人分布廣,在許多國家都有他們的存在。那麼吉普賽人起源於哪裡?現在又如何呢?傳統上,吉普賽人一向在城鎮和鄉村居民區周圍,尋求與其流浪生活相適應的生計。男人以販賣家畜、馴獸、補鍋(黑白鐵匠)和充當樂師為業。婦女從事卜卦、賣藥、行乞和表演等行業。雖然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他們的生活有所改變,但現代吉普賽人仍四處流浪。
  • 住在大篷車裡的吉普賽人,是什麼吸引了他們?非要抵達歐洲不可
    吉普賽人是一個神奇的民族,通過各種文學作品,我們了解到這些人喜歡駕著大篷車到處流浪,一路載歌載舞,水晶球的塔羅牌是他們的謀生工具,另外浪漫和愛情也常常伴隨吉普賽人左右。今天小編就來講一講吉普賽人的歷史,看看這個對於我們來說既神秘又熟悉的流浪民族。
  • 吉普賽人首次進入歐洲議會
    本報布拉格6月16日電(記者任鵬)在不久前結束的歐洲議員選舉中,29歲的匈牙利吉普賽人莉維雅·亞羅卡脫穎而出,當選歐洲議會歷史上第一位吉普賽人議員。  目前全歐洲共有800萬吉普賽人,大部分生活在歐盟新成員國和即將加入歐盟的國家中,如在匈牙利有50萬吉普賽人,佔匈牙利人口的5%。
  • 漂泊了1500年的吉普賽人為何如此招人歧視?
    吉普賽人其實就是羅姆人,最早歐洲人以為他們是埃及人,英文發音叫Egyptian,後來叫著就叫成了Gypsy。沒有確切的考證說這個民族起源於5世紀印度西北部,後來流亡到波斯,再從波斯輾轉到巴爾幹半島,後遍及整個歐洲。
  • 吉普賽人到過中國嗎,為何說他們曾給雍正算過命,後裔紮根甘肅
    吉普賽人以街頭賣藝、佔星問卜聞名於世界。我們之前的文章中說過,流浪是吉普賽人的民族基因,只要能浪跡四方,一些煩惱都可以統統忘記。在我國西北祁連山腳下,有這樣一個神秘的村莊。村民不事農桑,不遊牧狩獵,專以流浪為生,以算命為業。
  • 為什麼說在歐洲,遇到吉普賽人一定要躲開,看看這張油畫就明白了
    在歐洲,有這樣的說法——遇到吉普賽人,一定要躲開。在雨果的文學作品《巴黎聖母院》中,我們看到的吉普賽人的形象是英俊的或者是美麗的,他們往往代表著浪漫。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百年孤獨》中的吉普賽人則是神秘的,有靈性的。
  • 奔放的弗拉門戈,號稱西班牙國粹,卻訴說的是吉普賽人的愛恨情仇
    弗拉門戈是西班牙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它融舞蹈、歌唱、器樂表演於一體,起源於傳統吉普賽人民居住的西班牙南部,這種表演藝術秉持吉普賽人的自由隨性,融合歐洲的高貴華麗以及美洲的奔放熱情,使得弗拉門戈響譽世界舞臺,被世人所接受和喜愛。西班牙人以能歌善舞著稱於世,弗拉門戈在世界藝術舞臺上自然也是獨樹一幟,這種獨具當地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與鬥牛並稱為西班牙兩大國粹,聲名遠揚。
  • 中國真的有吉普賽人?他們至今還「藏」在甘肅的這個村裡?(上)
    吉普賽人(Gypsies)亦作Gipsy,吉普賽語稱羅姆人(Rom)。深色皮膚的高加索人,原住印度北部,現遍布世界各地,尤以歐洲為主。大多數吉普賽人講吉普賽語(Romany),一種與印度北部現代印歐語密切相關的語言;也講各居住國的主要語言。一般認為,吉普賽人經屢次遷徙,離開印度,11世紀到波斯,14世紀初到東南歐,15世紀到西歐。
  • 神秘的「塔羅牌」到底有多神秘,22張大阿卡那牌吉普賽人都無解?
    許多吉普賽人以佔卜為主,他們將塔羅牌帶到了歐洲成為一種極其神秘的佔卜方法。▼有人說,最早的塔羅牌出自猶太人,但在塔羅牌中有許多古埃及的宗教符號,最早的塔羅牌也沒有經得住戰火的洗禮,在中東戰亂中幾乎消失,後來吉普賽人掌握了這種佔卜方法,由于吉普賽人是遊牧民族喜歡四處流浪,所以他們把塔羅牌帶到了世界各地,於是許多古典書籍中均有塔羅牌的記載。在12-14世紀的歐洲,從王宮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人不對塔羅牌封做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