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小時候家鄉建設簡陋,交通也不方便。這幾年高鐵建起來了、高樓蓋起來了,農民生活也更好了。」10月17日是國家第七個扶貧日,一大早,來自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旗左翼後旗的北京交通大學(以下簡稱「北京交大」)電子信息學院大一新生烏尼日身穿蒙古袍,戴著蒙古帽,一邊介紹著自己的家鄉,一邊為家鄉「帶貨」。
據了解,北京交大是首批納入國家定點扶貧工作體系的直屬高校之一,從2012年底開始定點幫扶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的任務。多年來,北京交大發揮教育、人才、智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優勢,為脫貧攻堅貢獻北京交大力量。
內蒙古學生「擺攤」為家鄉特產「代言」
「快來看一看、嘗一嘗我們家鄉的美食,掃描旁邊二維碼就可以下單。」10月17日一早,烏尼日和其他幾位北京交大來自內蒙古的學生一起在學校的咖啡館前「擺攤」,售賣來自科爾沁旗的牛肉乾、奶片、奶棒等特產。
這是北京交大為助力科左後旗開放的「扶貧集市」。烏尼日介紹,他是通過學院下發的扶貧志願者招募通知,報名參加成為帶貨志願者。「一看到馬上就報名了,想為家鄉做點貢獻。」烏尼日說,他今年通過國家專項計劃,從科爾沁旗來到北京交大,能夠親身參與到脫貧攻堅的建設中,他覺得很有價值。
扶貧集市共持續期兩天,「我的同學、室友經過的時候,好多人都下了單,還有的拍照、錄小視頻發到朋友圈,吸引更多同學前來挑選。」記者看到,在「集市」的攤位上,有一張寫滿姓名、地址、聯繫方式的清單,「現場的好多家鄉美味已經賣斷貨了,這個是找我們訂貨的同學,我們會繼續進貨,郵寄給登記的同學。」
開設扶貧超市、扶貧咖啡店
除了扶貧集市,位於北京交大南門附近的「思源時光」咖啡館,也成為北京交大扶貧的陣地之一。
記者獲悉,北京交大師生每消費1杯咖啡,其中1元錢就匯入北京交大教育扶貧基金中。「作為北京交大校友,我希望和師生通過一顆顆愛心凝聚力量,共同助力教育扶貧!」思源時光咖啡館負責人都曉傑說。除此之外,北京交大還設立了科左後旗農副產品專櫃,並在教育系統「e幫扶」平臺上設立扶貧農副產品銷售網店,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展銷方式,鼓勵消費扶貧。
「後勤這部分,北京交大與定點幫扶地籤訂了《蔬菜等食品原材料供貨協議》和《米、面、油、肉等農副產品採供協議》,學校食堂直接採購科左後旗地區的農產品,包括大米、蔬菜、牛羊肉等,學校工會也採購當地特色產品作為活動獎品。扶貧不是空喊口號,而是要把扶貧做到實際工作上,讓學生、教職工實實在在地為助力脫貧做點事,培養大家的扶貧意識。」北京交大後勤集團黨委副書記郝志如向新京報記者表示。
舉辦扶貧展,亮出扶貧成績單
「2020年,學校定點扶貧工作承諾投入幫扶資金200萬元。截至2020年10月初,學校實際投入幫扶資金263.6萬元,完成率為131.8%……」記者走進北京交大思源樓,看到一幅幅北京交大扶貧成績單。
北京交大扶貧成果展。北京交大供圖
「我們在國家扶貧日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舉辦一系列活動,一方面是對學校八年來定點扶貧工作進行總結和展示,另一方面要動員凝聚更多的師生校友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北京交通大學副校長、定點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執行組長高豔表示。
記者了解到,從2015年起,北京交大先後向科左後旗選派掛職幹部7名,其中掛職副旗長2名、旗長助理1名、嘎查村第一書記3名、幼兒園業務副院長1名。投入資金220萬元,幫扶科左後旗學前教育發展,投入專項資金200萬元在科左後旗援建物理演示與探索實驗室,引進資金200餘萬元,修繕科左後旗7所中小學老舊校舍,引進校友捐贈300餘萬元幫扶科左後旗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在人力培訓上,先後培訓科左後旗幹部2190人、各類技術人員2013人。
新京報記者 戚望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