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北京交通大學「網紅」咖啡館前,動聽的音樂響起,身著華麗蒙古族服飾的學生變身「帶貨達人」,熱情推介來自大草原的牛肉、奶棒等美味特產。明天就是國家第七個扶貧日。今天,北交大在校園內組織開展系列扶貧主題活動,除了熱鬧的扶貧集市,還以扶貧主題展覽亮出8年來為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簡稱科左後)扶貧的成績單。
「快來看一看、嘗一嘗我們家鄉的美食,掃描旁邊二維碼就可以下單啦!」今天中午,北交大思源時光咖啡廳門口,扶貧集市開張。身著民族特色服飾,戴著高高的帽子,手捧標語牌,烏尼日熱心地介紹著家鄉風味。以這樣的方式為家鄉「代言」,他感覺特別自豪,他的家鄉,800公裡之外的科左後旗,正是北交大定點扶貧對象,「這幾年,我們那兒交通方便了,生態農業做起來,環境也好起來,我自己也通過國家專項計劃考到北交大,親身感受到奔小康的節奏!」和他一樣,很多蒙古族學生也參加今天的活動,擺地攤的同時,他們還忙著拍視頻、發朋友圈,號召沒到場的好友們以購代捐「買買買」,為貧困戶增收。
而走進集市旁邊的思源時光咖啡館,北交大師生每消費1杯咖啡,其中1元錢就匯入北京交通大學教育扶貧基金中。「作為北交大校友,我希望和師生通過一顆顆愛心凝聚力量,共同助力教育扶貧!」思源時光咖啡館負責人都曉傑說。
在思源樓北邊家屬區的超市裡,北交大專門設立了科左後旗農副產品專櫃,並在教育系統「e幫扶」平臺上設立扶貧農副產品銷售網店,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展銷方式,鼓勵消費扶貧。
當天,北京交通大學思源樓一層大廳,一組以「同心決戰脫貧攻堅,攜手圓夢全面小康」為主題的扶貧展也震撼登場。
「我們在國家扶貧日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舉辦一系列活動,一方面是對學校八年來定點扶貧工作進行總結和展示,另一方面要動員凝聚更多的師生校友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北京交通大學副校長、定點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執行組長高豔介紹,學校是首批納入國家定點扶貧工作體系的直屬高校之一,從2012年底開始定點幫扶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後旗。
8年來,在內蒙古通遼市東南角,這片被譽為「黃牛之鄉」「馬王之鄉」「民歌之鄉」的土地上,北交大充分發揮教育、人才、智力、科技、信息等方面優勢,突出精準和可持續,紮實推進幫扶工作。
展板上,一串串數字凝練展示了北交大人在當地脫貧攻堅的足跡和智慧:
2020年,投入幫扶資金263.6萬元、引進幫扶資金360.2萬元、培訓基層幹部814人、培訓技術人員1052人、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291.1萬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262.2萬元,均超額甚至成倍完成任務。
從2015年起,先後向科左後旗選派掛職幹部7名,其中掛職副旗長2名、旗長助理1名、嘎查村第一書記3名、幼兒園業務副院長1名。
自2013年開始,幫助科左後旗研究制定了交通、旅遊、物流三項規劃,並根據發展需求持續滾動支持多個項目;
在教育幫扶上,投入專項資金200萬元在科左後旗援建物理演示與探索試驗,引進資金200餘萬元,修繕科左後旗中7所小學老舊校舍;
在人力培訓上,先後培訓科左後旗幹部2190人、各類技術人員2013人;
在疫情防控上,今年2月,為當地緊急捐贈醫用口罩10000隻,今年6月,再次捐贈消毒液設備3臺。
扶貧總體成效如何?展覽最後也亮出答案:2019年,科左後旗在通遼市4個國貧旗中率先實現脫貧摘帽,並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當地「生態產業扶貧案例」「黃牛產業精準扶貧案例」兩個案例還入選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最佳減貧案例。來自大草原的扶貧經驗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