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與智慧的開示——緣起贊

2022-01-11 FOHU
福德與智慧

一、前  言

    我們都是跟隨佛陀的弟子,我們不能以此為足,應該更進一步了解何謂佛法?佛法是有加持,但最重要的加持是由內心生起的,假使內心無法生起佛法真正的加持,從外境是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加持。佛陀說:「我講解脫之道,至於要走否?由你們自己決定。」因此佛說自己是自己的救怙主,自己要當自己的皈依處(自依止莫餘依止)。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和藹平靜的人,和藹並非是身、口的外相表現而已,最主要是調伏內心而產生。何謂調伏內心呢?並非服藥開刀,要在內心上生起智慧辨別,才能調伏內心(即串習內心),慢慢訓練、漸漸串習,我們的心識就會跟著改變。不管任何正理,反覆思惟很容易了解,而且自然而然會想起道理。藏文串習是修的意思。串習方式有二:

(一)經由許多道理確認。(二)串習認知後了解道理,慢慢把內心平靜地安住在此道理上。只是針對某個道理不由理由來確認,透過道理認識事相然後進一步串習,這是人的辨別能力(人的特徵)。調伏,是由心來調伏,調伏的地點也是內心,調伏之後內心會得到真正的平息寂靜。

    心識有粗、細等等很多種層次,像我們現在輕鬆的坐著,內心應該很平靜,以此平靜為最粗的標準直到最究竟成佛內心的平靜,這中間有很多很多層次。無論為了自利得到暫時解脫,或為了成就無上菩提圓滿自他利成佛,我們目前要修習的就是使內心平靜。心經有「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前進、再前進、到彼岸去、到涅槃的彼岸去、到無上正等正覺的彼岸。我們從凡夫到成佛的心境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因此無法一步登天,必須慢慢地串習才能增長,所以說前進再前進才能到彼岸。

    我們要如何使道功德增長?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又分智慧和禪定到彼岸,即六度中的慧度和禪度。慧度是以智慧增長我們的道功德,如何以智慧往究竟的佛果前進?未知令知,知後再串習。真正的慧度至少要做到善男子,「善」指大悲心,因由大悲心的方便法門,再修學智慧才能真正得到智慧波羅蜜多。未成佛之前有二種資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善心(大悲心)是福德資糧可證得色身,智慧資糧可證得法身。因此龍樹菩薩云:願一切眾生都能圓滿二種資糧,得到二種最殊勝的果報。因為大乘分福德(方便)與智慧二法門,所以今天討論也分二:

(一)佛子行三十七頌,屬於福德資糧。

(二)緣起贊,宗喀巴大師所作,主要講空性方面屬於智慧資糧。如此將可以圓滿福德與智慧二種法門的課程。

二、以佛子行禮讚文明福智雙修

禮敬觀世音菩薩!

雖見諸法無來去  唯一勤行利眾生 

上師觀自在尊前  恆以三業恭敬禮 

    禮敬觀世音菩薩無二的上師,為什麼要恭敬上師、禮拜觀世音菩薩呢?理由也是福德和智慧資糧。因為觀世音菩薩心中只想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所做都是利益有情的事業,所以得到究竟的福德資糧,得到之後所行所想還是只有眾生,因此禮敬觀世音菩薩。福德資糧仍需智慧資糧相輔相成,「雖見諸法無來去」。在現證空性的當下所證唯有空,雖然以勝義諦而言沒有自性的來去,即沒有真實的來去,但仍以世俗諦去行「唯一勤行利眾生」。簡短一句禮讚文包涵福智二資糧,可知福德與智慧不可分且需雙修。「唯一勤行利眾生」也是佛子行三十七頌所講最主要的道理與基礎。「雖見諸法無來去」主要是空性和智慧的道理,所以講緣起贊。雖然見到一切法無來去,並非實際上沒有無來去的名相而見到無來去,實際上是有來去,為什麼?因為來去本身並非由它那方面的而產生(自相存在),所以在觀察究竟性質的智慧當下無法見到來去。《中論》有一偈八種無遮相的禮讚文:「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何謂無?無是一種遮,無生是沒有自性的生,以生的名詞有因果生、自生、他生、自他生;透過各種理由尋找生的性質時,確實無法找到生在哪裡?所以生不是從他那方面生(即自相生);因此生滅等八種法是存在,但以究竟性質而言是沒有的,是無遮,是不生亦不滅的。觀察勝義性質知道勝義現量的根本智當下,是不會見到任何的生滅、去來。什麼是沒有自性的生和滅呢?生滅的產生是由因緣而生,由因緣而滅,依緣起,依觀待而產生的生滅;因為依因緣、依觀待而取名為生,沒有一個是不觀待而產生的有。

    佛法講一切法是緣起,因為緣起依因果而產生,因為依因果而生所以取名有為法。佛法有四部宗義來解釋無我,四部以中觀的宗義最殊勝,中觀成立唯有依緣起而有,緣起又分粗分和細分。我們透過龍樹菩薩的著作仔細研究可得到一個結果,雖然都是跟隨龍樹菩薩的說法,認為諸法無實有,但認為諸法無實有的中觀派又分二:自續派與應成派,對於緣起道理的認識有深淺的差別,由他們的著作可知。宗大師所著緣起贊是最深奧的緣起道理,此贊說明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互相配合的道理。

三、緣起贊

宗喀巴大師  造 

敬禮尊重妙音菩薩 

由見說何法   智說成無上

 勝者見緣起   垂教我敬禮 

    由於導師釋迦牟尼佛見到甚深的性空緣起道理,也把所知的教導我們,因此我敬禮至尊無上具恩佛陀。藏文「垂」有學習之意,「教」是自己了解後教授他人。為何見緣起可以成為無上?假使透徹了解緣起的定義,如實了解緣起就了知諸法皆性空,說到性空可以馬上聯想到緣起,性空與緣起互相配合,深入了解緣起之後,就可更透徹了解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然後實行二諦法。見緣起可成無上的道理,另可以解釋緣起是世俗相,如實透徹了解世俗相,必須了解一切因果規則,世間的善惡法等緣起法,再加上因為了解緣起的性質而了解空性,因由證空的緣故斷除無明,如此正好可教授欲求成佛者所需的修行資糧。佛陀已現證空性,了知何時該修何法,已斷除無明可對弟子說空性。弟子要修習智慧資糧就說空性道理,弟子想學福德資糧,他因為見緣起、見因果就可對弟子說何者應修及應斷,弟子所需的二種資糧他都透徹了解,所以稱為無上。

世所有衰損   其根為無明

 見何能還滅   是故說緣起 

    所有佛教宗派都講到四諦的道理,以及因果的規則。由於細微因果而有十二因緣,由四諦的集諦和苦諦所安立;集諦有煩惱及業,因由煩惱和業產生痛苦。煩惱最主要是由無明而來,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而且是自然而然生起此心,不會為了要想得到痛苦而承受痛苦,但是為什麼做了這麼多想離苦得樂的事,卻老是得到痛苦呢?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痛苦的因?什麼是真正快樂的因?何者該取?何者該斷?因此佛陀說我們真正痛苦的因是無明。

    因為無我有許多粗細不同的說法,所以無明相也有許多粗細不同的層次。世間所有衰損的根源是無明(實執),認為一切都是真實有,這是顛倒識。我們無論看到任何事物,都覺得六根識所接觸的六境,都是由境上而產生,存在方式就是由它那方面而生起(自相存在),如此的執著就是真實的執著。一些中觀論師稱為有自相,何謂自相?在境上那一方面有產生的能力,因此一切的境都是從它那一方面(境上)而產生,所以稱為有自相(自相存在)。中觀論師智藏大師說:「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是由境上而產生,這是原來有的、不能斷除的,因此觀察這種智慧,不稱為觀察勝義的智慧。」但是月稱論師、佛護論師、寂天菩薩,認為我們所看到境上產生的這些現象,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所現般呢?在觀察時可以稱為觀察勝義。因為以正理觀察本身不是真實存在的,由於我們迷惑了,所以才會看到一切都是由境上自相而顯現,因此觀察時可稱為觀察究竟性質,這種智慧可稱觀察勝義智慧,他們不承認有自相存在。

    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串習的力量,使我們看到一切事物從境上產生,實際上境上本身無基礎可安立。但奇怪的是,由於因果千變萬化的幻相而產生了一切,再加上無始以來的無明串習看到自性有;事實上是相反,因此自性有是絕對不存在的。當你用手指著說:這是花。但在指這是花的同時,花是如何而顯現的?花並非從它那一方面或它的境上自性而產生,只是依著事物取名為花,找不到究竟性質,但是不能認為花不存在的,因為花是有的,那只是緣起如幻而現。《月燈三昧經》上說:一切的山水、事相、萬物既非自相成就,它的存在是怎樣的方式?唯有依我們的分別心及境上假名安立,唯識而取。它的存在雖是唯識而取,但並非我們心識取什麼他就成什麼。以花來講,我的心識如認為它是大象,但不可能成為大象。花的存在跟我們的心識有關係,而且必須依心識取名。一切存在的並非從境上產生,而是由心識取名而產生,但心識取什麼不一定成什麼。因此它存在的條件分三:(一)世間共許,唯識而取,在名言上大家共許這是花。(二)在世間名言共許當下,沒有其它名言識可損害它。如視力不好的人從遠處把花看成動物,這時他的眼識是名言識(以他個人而言是量),但當他走近一看原來是花,此時原本認為是動物的名言識,被現在知道是花的名言識破壞了。(三)在觀察勝義當下不會受到損害,觀察勝義時不會找到任何紕漏,勝義識是觀察存在的究竟性質,而不是破除名言量。花存在的定義,是我們共認為它是花,大家共許是花,花的存在是由於花的形狀、顏色、因素、本質——等等因緣具足,才產生了花的名相,此名相還需世間共許不受其它的名言識破壞,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從花那方面產生的花,花只是以現相名言取有。

    由諸法所需的因緣聚合,一切都具足之後,我們稱此法為某某,沒有任何從它那方面產生的自性有。但我們確實看到從境上產生它自主的存在,這是錯誤的顛倒識。因此無一法從境那方面產生(自性成就),這就是空性,空掉從那方面產生的性質即空性。無明是執著從它那方面產生(自性有的執著)。「見何能還滅」。見何法才能斷煩惱的根本——無明。「是故說緣起」因為見緣起才可滅無明,了知一切法如幻化,破除了真實執著。

爾時具慧者   如何不了知

 尊聖教心要   即諸緣起道 

如是於依怙   常有稱讚門

 除說緣起外   誰能得餘者 

由彼彼依緣   說彼彼性空

   離此更何有   希有善教誨   

    佛陀的聖教心要是性空緣起的道理,為什麼我們對於真實的性空緣起不能了知?佛陀以各種道理告訴我們何謂緣起,在佛陀所講的法門中,以所稱讚佛陀所說的「緣起」最殊勝。無論任何法皆是依因緣而生,所以說性空,除此之外,沒有比這更希有殊勝的教誨,因此最善巧珍貴的教誨,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愚者執何法   堅固邊執縛

 智善彼即是   戲網盡斷門 

此教於餘未能見   故唯稱尊為大師

 外道竊名以飾贊   如於野幹呼獅子 

  希有大師希有依   希有勝說希有怙  

  極善宣說緣起教   於彼大師我敬禮  

    下部論師認為一切法有自性,所以因和果從它那方面產生,由於從它那方面產生的因果,而形成一切法自相存在。他們認為因果緣起的道理可輔助法成為有自性,這是愚者所執的法;他們對於因為緣起,所以法是有自性的執著,非常的堅固強烈。具有智慧的中觀論師認為緣起是互相觀待產生,所以無自性,互相觀待就不應該是自性產生,不應該是境上產生,下部見解正好與應成相反。因由緣起斷除所有堅固的惡執著。

    每個人根基、思想、信仰不同,所以需要許多的宗教配合眾生,使更多眾生得到幫助。但為了使個人信仰的信心更強烈更深入,自己要認識自己宗教的真諦,佛教徒認為佛法最殊勝的原因並非佛像殊勝,而是佛陀所講的教理是否有道理?是否有思惟的空間?而且是無量無邊。我們的善心可否透過串習而成為究竟,這些都是需要透過許多道理去思惟,假如認為有道理,而且確認佛法最為殊勝。如此去了解這些課程的內涵,才會對佛陀有更深的敬信心,皈依的心量才會更強更堅固的生起。宗大師在《緣起贊》說:小時候見到佛像自然會產生虔誠心,但現在得到的是堅固不動的信心,因為緣起道理,我終於知道您(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有深廣無上的智慧。所以更透徹了解緣起,對於說緣起法的導師自然會產生更強烈的信仰。    

    唱誦回向文「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此回向文意義甚深殊妙,再加上你們用悅耳的調子唱誦,因此我內心很歡喜也感觸良多。我一直認為如果人人有慈悲心,而且互相關懷、容忍,並且將此推廣,不知有多麼的美好。驚慌失措、畏懼以及懷疑不是消除痛苦的方法。「願消三障諸煩惱」的煩惱有很多種,主要是三毒(貪瞋痴)。煩惱有粗分細分,細分煩惱從愚痴無明產生,認為諸法從它那方面產生(自相存在)的執著,無明是輪迴和煩惱的根本,因此希望從內心消除一切煩惱,不是從外境。「願得智慧真明了」。認識煩惱的過患,煩惱無始以來與我們一起,唯有去除煩惱的根本無明(自性的執著),了解諸法不是從它那方面產生的時候,真實有的執著就會離開。因此以空性智慧去除三障諸煩惱。智慧有:名言智慧、世俗智慧、勝義空性智慧。此處智慧指了解空性的智慧,而且是正對治細微無明的智慧。為了得到最究竟的智慧,首先我們必須聽聞空性的道理,聽聞之後產生聞所生的智慧;接著要去思惟,慢慢串習就會產生思所生的智慧;然後使內心安住於何謂空性的那一點,如此串習才會產生修所生的智慧。必須有次第的慢慢往上修,並非馬上可成就,而是長時間串習。

    在修習智慧當中我們會有許多障礙:內障礙、外障礙、秘密無形障礙,因此「普願罪障悉消除」,希望修習智慧時一切障礙(小乘罪障、大乘罪障)都能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每個人都想離開三障諸煩惱,不止我們自己一人,所有眾生皆與我們一樣想離苦得樂,眾生是無量無邊,我們要負起讓他們得到快樂的責任。首先自己要從內心上去除三障的煩惱,以及煩惱留下來的習氣。為了去除這些障礙,要修習真明的空性智慧──證空現量。為了證得證空現量以聞、思、修三學串習智慧,此智慧需依大悲心和菩提心輔助,才能成為大乘的智慧。「世世常行菩薩道」,意義深廣是大乘的回向文,我們應如同回向一樣負起責任去行。為使空性智慧生起,透過聞思修使空性未知令知,知道之後串習,同時還要去做廣大的方便行,使自己生起慈悲心、菩提心。方便和智慧二種資糧就是今天的課題,「緣起贊」和「佛子行三十七頌」。「緣起贊」讚嘆佛陀的功德,因為佛陀不依其它的師長,就能自在的講出,最細微的緣起道理,再以讚嘆的理由敘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智慧資糧)。福德資糧就是「世世常行菩薩道」,我們應該知道何謂菩薩道?何謂菩薩行?所以講「佛子行三十七頌」。緣起贊與佛子行三十七頌應該常念頌,不只讀過而已,還要思惟道理,對你們很有幫助,不是恭敬的供在佛桌上天天供養。

恆作饒益者   為益眾生故

 說教藏空性   無比決定因 

謂緣起道理   見相違不成 

此於尊教法   如何能了知 

    佛陀知道一切痛苦的根本是無明,是自性有的執著,因此講緣起性空的道理。為什麼諸法不是自性有呢?因為它是緣起而顯現,這是空性最好的理由。為什麼是自性空?因為依緣起而有,無有自性。但是印度的順世派認為一切法不需依因產生。自在論師則認為一切法都是自在天作意而產生,自在天是世間的主宰創造了一切。數論師認為一切法都是常性,由它們的性質(異共相)而產生,異共相本身是常,不需依因果產生。對於這些不依因產生且本性是常的執著,以及認為一切法都是自在天創造的論師。我們無法對他們講緣起及因果的道理,如何能對他們講空性?他們怎麼可能了解空性的道理?因此「不成」。「相違」是指佛教下部論師,認為依從它那方面產生的因,所生的果必定有自性,所以一切法依緣起是自性有。此見解與中觀論師正好相反,中觀論師認為一切法依緣起所以自性空。

尊許若見時   空即緣起義

 性空與成立   作所作無違 

若見返彼者   空則用不成

 有用則無空   墮苦惱險處 

    導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見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呢?因為佛陀了解,我們所見到的一切是自相存在的現象,與實際不符合。當我們去尋找假義時無法找到任何的東西,雖然找不到卻又是存在,因此更進一步認識,不是自相存在而是緣起假有,所以緣起是互相觀待,性空與緣起是沒有相違的。作、所作是行事以及行者互相的關係,這並無違它本身是性空;行者、行處、行事互相觀待所以性空,當下也是緣起。假使不是這樣,認為一切都沒有,那麼因果也沒有,什麼都沒有了。如果認為緣起應該從它那方面產生,那麼因果是自相存在就不是自性空,假使緣起性空無法配合時,不是墮入斷邊(空就不是緣起),就是墮入常邊(緣起就無法成立自性空),因此墮入苦惱險處(常邊、斷邊)。

是故於尊教   極贊見緣起

 彼亦非皆無   及以自性有 

    世尊的教法中最殊勝就是緣起,因此我讚嘆。講無自性不是沒有,講有不是自性有;所以無和無自性,有和有自性,兩者是有差別要分清楚。

無待如空華   故無依非有

 若性有彼生   待因緣相違 

    沒有不觀待的法,如天空的花朵是不可能有,因此不觀待、不依靠的法是不可能產生。假使諸法是自性生就不需觀待其它的法可以成立,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因果是互依,諸法是互相觀待而產生,所以有自性的法與觀待因緣是相違。

是故除緣起   更無有少法

 故說離性空   亦無有少法 

    一切法皆由緣起而產生,但是法相分為兩種:無常法(有為法)、常法(無為法)。無常法的緣起道理是由因果而生,各種無常法生起時必須依前面的因緣聚合才能產生,如此互相觀待的緣起是有為法的緣起道理。常法依緣而起,常法有許多支分,支分有它的「命名處」(例如:要了解常需依它相對的無常),無為法依緣(命名處)和支分存在。一切法依緣而起所以互相觀待,不觀待的法是絕對沒有,一切法是無自性,有自性的法絕對不存在。

若法有自性   則說無涅槃

     及無戲論滅   自性無滅故     

故於智眾中   發大獅子吼

 數唱離自性   善說誰能難 

    假使一切法是獨立從它那方面而存在,法是俱生有,何需依暫時的因緣而還滅?如果一切法是有自性,想要離苦得樂的眾生也是有自性,內心的煩惱三毒也是有自性,如此不可能依暫時的因緣,消滅根本的煩惱,煩惱無法斷就不必說涅槃了。因為煩惱無自性,才可斷除無明所產生的一切戲論(執著一切法從它那方面產生)。有自性就不會滅,所以戲論也不會滅。

況無少自性   及依此此生

 建立皆成立   二不違和順 

即由緣起因   說不依邊見

 此善說即是   尊無上說因 

此皆自性空   緣此此果起

 二決定更互   無障為助伴 

除此更有何   為甚奇希有

 以此理贊尊   成贊非由余 

    一切法依互相觀待而產生所以無自性,不可能有「自性」的法。因此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是成立而不相違且很和順。性空和緣起道理最主要是緣起,依由緣起的正理,我們不會墮入邊見(斷邊、常邊)。因為緣起互相觀待,依緣而起本身必須是有,依善因得快樂,依惡因得痛苦,快樂痛苦是成立的,不會墮入沒有快樂痛苦的斷邊。由於必須依其它的因觀待,所以本身沒有獨立產生的能力,不是從它那方面有自性存在,因此不墮入常邊。緣起是了解性空最好的正因,空性的正因有多種,《入中論》以車喻作七相推求:一(我和五蘊是一)、異(我和五蘊是異)、能依(我控制五蘊)、所依(五蘊控制我)、具有(我中有五蘊)、積聚(五蘊聚合為我)、形狀(五蘊組合的形式為我),以七相道理證空時幾乎都可離常邊但易偏向於斷邊,雖然本身就是空性的正理,但是依緣起的理由馬上可了解斷除常邊以及斷邊,所以緣起是無上正理。

    勇日仁波切的上師所寫緣起贊的注釋說:「空雖無作,並非它沒有能力作,空是自性空,不是能力空。緣起並非自性緣起而是幻相緣起,如同幻術般一剎那一剎那都在幻術當中轉變,形成行者、行處、行事三輪互相觀待。為了更進一步了解緣起性空,必須了解事相的轉換好比魔術幻相的方式,無自性但是有作用。由此可知在同一法相上可成立二種法,有及空,有是幻術有,空是自性空。」還有一位貢唐仁波切也說:「佛教所有宗派論師都認為空不墮常邊,有不墮斷邊。中觀應成不但承認如此,而且可以相反說明,空不墮斷邊,有不墮常邊。因為了解性空就是緣起,緣起是有所以不墮斷邊,因為了解緣起就是性空,不墮自性有的常邊。」這樣的說法不會造成空和有互相矛盾的危險,因此非常讚嘆這種希有的說法。 

若有為愚使   與尊作讎隙

 彼不忍無性   妙聲有何奇 

若受行尊語   珍藏緣起法

 不忍空性吼   我說此為奇 

緣起是無性   無上引導門

 若即由彼名   返執有自性 

今有何方便   導彼眾生趣

 勝聖善行階   無比尊喜導 

    外道不認為有緣起的存在,一切法不觀待因果可產生,這並不稀奇。但是佛教內部的宗教論師,既承認緣起的存在,又講一切法自性有,我覺得這才奇怪。

自性無所待   緣起有待作

 何能於一事   二無違和順 

故說緣起法   雖自性本離

 然似彼顯現   此皆如幻事 

    假使諸法從它那方面獨立產生就不需要觀待,一切法必須依其它的因緣才會產生,緣起本身具有觀待的作用;觀待與獨立是相違的,在同一事法上互相矛盾的兩者不可能同時存在。法不是從自性那方面產生,而我們卻如實地看到,因為緣起有觀待的作用,所以我們看到與實際是不符合的,所看到的一切如夢幻泡影一般。 

說如尊所教   無有少敵者

  能如法求過   善達即由此  

何故由說此   於見不見事

   遠離增益執   及損減過故   

緣起道因相   見尊說無比

 由此證餘語   是量起決定 

見如義善說   有隨尊學者 

衰損皆遠離   滅眾過根故 

由背尊聖教   雖久依疲苦

 後後過如呼   我見聖固故 

希有諸聖者   善達此二別

 爾時於聖尊   豈不從髓敬 

縱於一分義   得少許決定

 尚與故勝樂   況尊眾多說 

噫愚壞我慧   於如此德聚

 雖曾久歸依   未知德少分 

然幸將近終   命相續未沒

 於尊略生信   想此亦善舌 

說中緣起說   慧由緣起智

 二如世勝王   尊善知非餘 

盡尊所垂教   依緣起性轉

 彼為涅槃故   尊無不趣寂 

    世尊所教導的一切都是講緣起性空,或直接或暗示,佛所說一切法都是為涅槃,為眾生解脫而說,解脫的大門就是空證智慧。所謂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所以佛陀所說不管明示、暗示皆講緣起性空。

美哉尊聖教   隨至誰耳邊

 彼皆趣寂故   尊教誰不持 

能降諸怨敵   離前後相違

 與眾生二利   此教我生喜 

尊為求此故   經於無量劫

 數舍諸身命   愛親受用等 

由見何法德   如鉤釣諸魚

 能引尊意法   未親從尊聞 

自恨善根劣   由彼憂惱力

 我意終不舍   如母意隨子 

於此思尊說   相好勝晃耀

 光網遍圍繞   大師妙梵音 

此作如是說   能仁妙影像

 顯現於意中   如月治熱惱 

於此奇勝教   諸不治眾生

 周遍起糾爭   如跋縛囉草 

由見如是相   故我多勵力

 隨順智者行   數求尊密意 

次於自他宗   修學眾教時

 後返以疑網   遍燒惱我意 

尊授記龍猛   釋無上乘法

 遠離有無邊   教軌夜開園 

無垢智輪滿   無礙遊虛空

 除邊執心暗   映邪說星宿 

吉祥月善說   日光鬘照顯    

由師恩見時   我意獲安息 

    這些偈的內容,主要講世尊當初為證佛果修習空性行菩薩道,遇到許多挫折,在聞思修方面下很大苦行最後才證佛果。由於宗大師閱讀過很多空性方面的經典,因為讀太多所以有點迷惑,不知如何運用,最後主要依月稱菩薩、佛護菩薩以及寂天論師解釋的龍樹菩薩著作而通達空性。龍樹菩薩有許多大弟子,他們對佛法都講的非常詳細而殊勝,但見解還是有些不同,宗大師主要依月稱菩薩、佛護菩薩、寂天論師的見解。   

一切佛事中      語事為第一

 彼復因此故      智由此念佛 

    一切佛陀身、語、意事業中,講空性經典的語事業是成佛以及解脫的根本,因此至高無上。宗喀巴大師因為透徹了解空性,所以對佛陀產生強烈不動搖的信心。

隨彼大師正出家      修學勝教未退劣

 勤瑜伽行一苾芻      於彼大僊如是敬 

遇此無上大師教      皆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回施諸眾生      成善知識攝受因 

願利者教盡有際      不遭惡分別風動

 達聖教理於大師      獲得信忍常充滿 

願一切生捨身命      住持能仁妙教法

 光顯甚深緣起性      雖剎那頃不慢緩 

願勝導者無難量      殷重為心所成辦

   由何方便令此增      晝夜專注恆思察   

淨勝意樂勤彼時      梵王帝釋獲世間

 妙黑天等護法眾      恆為助伴無暫舍 

      以上緣起贊最主要的內容是佛陀不依其它導師,就能很善巧的講出最深奧的緣起道理。因此佛陀的教導是最殊勝,是我們至高無上的導師,由此產生最強的信心以及虔誠心來皈依佛陀。

相關焦點

  • 諸大德開示緣起咒的重要
    慈誠羅珠堪布在《菩薩戒淺釋》中開示:關於講經說法,佛經上也講過:在市場或其他場合看到魚、鳥等很多眾生的時候,給他們念緣起咒與緣起咒翻譯以後的意思:「諸法從緣起索達吉堪布在《緣起贊》中開示:這樣的緣起理,雖然文字很少,只有一個偈頌:「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 海濤法師:什麼是累積福德,智慧資糧最快?
    HAITAOFASHI海濤法師慈悲開示:【什麼是累積福德,智慧資糧最快?】為了幫助所有眾生趕快離苦得樂,我們要累積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什麼是累積福德,智慧資糧最快?就是一個正確圓滿的菩提心,菩提心所緣所有的眾生都是母親,一定要讓他們離苦。為什麼母親不能離苦呢?因為他不知道他有佛性。
  • 【緣起贊】第二課
    正因為智慧淺薄,一講到中觀的甚深之理就很容易打瞌睡,或覺疲倦,或心往外散亂。但不管怎麼樣,既然你花了時間聽受這一堂課,就要集中精力、聚精會神地聽受。聽受的過程中,也要用自己的智慧來分析宗大師所造的《緣起贊》的意義,看自己怎麼理解、其他高僧大德或上師如何解釋,也就是說,要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學習。這樣以後,我想宗大師《緣起贊》的甚深意義,每個人都能或多或少的領會。
  • 2021新春緣起開示 辛丑年新年 注意事項及必修經文匯總
    今天開示新年的緣起。新年的緣起非常重要,大年初一到十五的緣起非常的重要,特別是大年初一的緣起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年初一的緣起很重要,所以,一定要念《除吝吉祥頌》,最起碼念7遍,這樣整年都會吉祥。然後念《二十一尊度母禮讚經》念7遍,這一年的事業都會順順利利。再有時間的話,多念「藥師八如來的佛號」,能除掉病痛,有這麼一個緣起很重要。假如這一年遇到犯衝太歲、害太歲,初一開始每天念3遍《緣起贊》。衝太歲、害太歲,一般的法是破不了的,《緣起贊》可以破掉這些。
  • 如何增長福德智慧?
    無論修行人還世俗人對福德的定義是不一樣的。總之,福德就是當下的「空虛」之處,越是求不得的地方,福德越發明顯不具足,在這些方面,越需要福德的「載受」,往往大多的問題,都可以透過資財來解決,所以就認為福德不足即是資財不夠。
  • 佛法:修行無為法,離不開善根福德
    佛祖在《金剛經》中一再為大眾開示無為福德的勝妙,為什麼呢?因為生活在這個娑婆世間的每一個眾生,都期望過著平安吉祥的生活,沒有煩惱的侵擾,沒有冤讎嗔怒的襲害,而現實生活中,這卻純粹只是一廂情願,結果往往與現實相反,使眾生都三毒難除,無明不斷,煩惱叢生,在一個苦海裡苦苦浮沉。
  • 福德和功德,何來分別心
    福德可以給人,功德不能給人。亦如財物可以贈送他人,聰明智慧無法贈送他人,功德是自己專有的。」即所謂:福德有漏,功德無漏;福德有限,功德無限;福德不離相,不破我執,不能超越三界輪迴;功德離相,破我執,可以超越生死輪迴。功德裡面有福德,福德裡沒有功德。福由善生,做善事就有福德,做善事不執著,就有功德,功德裡面有智慧。
  • 智誠堪布:《緣起贊》第1課筆錄
    發了菩提心之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宗喀巴大師造的《緣起贊》。大恩上師不僅翻譯了頌詞,也慈悲地為道友們做了宣講,很多人都在學習。我們的輔導主要是將《緣起贊》的原文和科判結合大恩上師講記的核心內容展開,對於需要進一步闡釋的內容,我們可以在輔導的過程中做一些宣說。
  • 《緣起贊》輔導音視頻講記 第1課
    發了菩提心之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宗喀巴大師造的《緣起贊》。大恩上師不僅翻譯了頌詞,也慈悲地為道友們做了宣講,很多人都在學習。我們的輔導主要是將《緣起贊》的原文和科判結合大恩上師講記的核心內容展開,對於需要進一步闡釋的內容,我們可以在輔導的過程中做一些宣說。
  • 【緣起贊】第五課
    正因如此,這裡才說,您以無比智慧宣說的真理,誰都無機可乘。有些注釋則講,佛陀所講的緣起空性具有四種無畏。第一是障礙無畏,即佛陀在任何眾生前宣說「緣起空性的障礙是煩惱障和所知障」時,誰都不可對抗。第二是出離無畏,也就是說,在斷除煩惱、通達無我後,可以從輪迴中獲得出離或得到解脫。第三是斷德無畏,指遠離一切障礙、煩惱,獲得法身的果位。
  • 為何方便智慧是福德的載體?
    一切相體的代表是善巧方便之智,無論是世間的「取悅」六根,還是出世間的超越三界,方便智慧的核心就是時效性,即達到想要的結果,或者分解成無數個小結果,也就是小障礙的化除,小習氣的轉化,小目標的實現,這就是般若智的「小提升」,那麼自在的「小實現」也達到了,所以方便智慧是福德的載體
  • 王路:為什麼福德是菩薩摩訶薩根本?
    3、我們對「福德」常有誤解,以為世間的享福,叫福德。不是這麼回事。福德,是身口意三業的清淨。智慧,是無我的空觀。修智慧,不一定對眾生有直接的利益,因為修智慧主要是奔著斷煩惱、得解脫的。但是,修福德,眾生能直接受益。
  • 什麼是智慧?什麼是福德?
    顯發善巧方便智慧的人體現在:為了得道者,甚至是還沒入道僅僅是在求道路上智慧的作用處,為了「道果」而做到一種「順忍」,(系統了解,找公眾往生心法入群指導)顧全大局而不拘於小節的善巧方便,是為了實現本自具足的性體智慧;其根本原因在於福德不具足,也就是為了菩提大道
  • 怎樣做是宿世種下的福德智慧?
    布施與供養都有兩面性,智慧的「做作」才是福報,愚痴的「做作」是一種縱容,費力不討好……,「供養」是用付出博得更高層面的心念加持,這是「四兩撥千斤」……,總之,供養的意義是「供一得十」,而布施的意義是「散百得一」,所以此生遇到的「貴人」,是宿世的因緣和結果,切記,修道人了生脫死是在此生
  • 佛教:福德因緣深厚的人,必經這4個階段,有你嗎?
    信念永存,福德無量文/佛光山永富法師 有個問題可以讓我們思考:當你每年抽出時間,做功德超薦先人,是否思考過,歷代祖先、往生的親人會不會來參加法會?凡世間一切含識有情,只要有出生就會面對死亡,從佛法而言,我們要更深層的探討生命的意義,星雲大師曾經開示,生命要經歷4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訴求與收穫,當一個人完整經歷這4個階段之後,福德無量、智慧充滿,看看有你嗎?生命第一階段,我們要求的是平安、安全,生命不能受到傷害。
  • 新年念誦緣起咒,所有不好的緣起都能消盡!
    一切都是緣起。如果念誦經文、儀軌、咒語時,有不好的緣起,就不會有成就和效果。念誦緣起咒以後,所有不好的緣起都能轉變,一切都會吉祥、圓滿。緣起咒是一切善逝的法身,誰見緣起即見善逝。哪怕是將它放在油柑子大的小塔當中,今生中也能生起梵天福德。持誦一遍此咒能清淨一切罪業,平息,遣除一切違緣。如果觀想任何事物而誦,相當於造佛像或佛塔。
  • 【故事】累積福德資糧最快速的方法
    從以上《賢愚經》卷1所說的故事中,我們知道供養三寶功德不可思議。契經說:【十方薄伽梵,圓滿修多羅,大乘菩薩僧,功德難思議。】十方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佛。為什麼 佛稱為寶,叫作佛寶呢?我們就從 馬鳴菩薩開示的偈子來探討,馬鳴菩薩說:【普作大饒益,智無限自在,救護世間尊。】(《大乘起信論》卷1)意思是說:佛圓滿具足一切世出世間法,可以普遍地大作饒益有情的功德業。
  • 開示精選 | 開示大悲咒、全咒、和心咒的功效
    點我訂閱更新推文通知~       開示大悲咒 全咒 和心咒的功效韓壘鍵:祈請佛菩薩化解這幾天身體無力、渾身軟,痰出奇多,鼻炎。順便問下祛除急躁心、增加定力念哪個咒。用大悲咒咒心與全咒加持大悲水效果一樣嗎?那種杯上印有大悲咒還有咒粘貼與念的效果一樣嗎?
  • 《金剛經》的智慧 福德是福德 功德是功德 兩者區別有多大
    在《金剛經》中佛陀曾問須菩提: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如果有人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那麼這個人因為用如此多的七寶布施,所以他能夠得到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回答:福德很多。這裡佛陀提到的是福德並非功德,按照世間的理解,梁武帝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應該有很多很大的福德,但梁武帝問的是功德,梁武帝也是信佛之人,理應知道福德何意,但為何問功德不問福德?
  • 【緣起贊】在顯現中,幻化的現象依然不滅
    庚三(雖無自性也以緣起力可起作用)分二:一、緣起與空性圓融無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