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絡
我們常說建設小康社會,小康水平到底是怎麼樣的標準呢?百度給出的釋義:小康水平指物質和文化物質和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得到較好滿足。按這個標準,我們要在滿足了衣食住行的基礎上,同時要滿足文化精神的需求,才能算小康。本文主要看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兩個方面。
固定資產
上文提到滿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穿衣吃飯因人而異,基本沒有硬性指標,但是住行是卻是確定的。簡言之,擁有自己的居所和基本代步工具是小康生活的硬性指標。十六大指出小康的住房標準: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12平方米,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顯然,這一標準放現實中實行,幅度需擴大。一般家庭,住房面積最少需90平以上,除此之外,還應配置一輛汽車以上。
圖源:網絡
流動資產
流動資產方面我們重點討論現金和收入。小康是個相對的概念,所處城市及消費水平不一樣,對達到小康水平所要求的流動資產額度也不盡相同。流動資產一般用於滿足日常消費及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教育旅遊等。
打個比方,一線城市要滿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及旅遊等文化生活需要,在擁有住房汽車的前提下,暫且保守估計如下:三口之家每年夥食3萬左右,汽車燃油保養每年約2萬,教育費用2萬以上,旅遊1萬以上,衣物1-2萬以上,其他3-5萬,花費共15萬左右。根據這一估算,家庭年收入至少50萬以上才能達到小康水平,注意,我們這裡說的僅僅是年收入,不是所有淨資產。以此類推,二線城市30-50萬,三線城市以下則是30萬左右。如果固定資產仍需還貸的話,在此基礎上還需提高。
圖源:網絡
我國曾在1991年國家統計與計劃、財政、衛生、教育等12個部門的研究人員組成小康水平課題組,在提出的小康社會的16條官方標準中,除了上述提及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住房,還包括受教育程度、人均壽命、基礎設施建、環境指數和衛生醫療等。因此,實現小康生活不僅僅與我們資產掛鈎,其他條件的提升也而同樣重要。
在此看來,我們很多人距小康水平還有一段距離,也不必過於憂慮,踏實做好當下,即使不是小康,也在奔小康的路上。
編輯:唐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