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
《忙中取靜》
作者:朱光潛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
這兩個字含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邊有一棵蒼松,你看見它只覺得它可以砍來造船;我見到它可以讓人納涼;旁人也許說它很宜於入畫,或者說它是高風亮節的象徵。
再比方街上有一個乞丐,我只能見到他的蓬頭垢面,覺得他很討厭;你見他便發慈悲心,給他一枚錢幣;旁人見到他也許立刻發下宏願,要救助世間窮苦人。
這幾個人反應不同,都由於感受力有強有弱。
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於具有偉大的創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
比方詩人和美術家,你見不到的東西他能見到,你聞不到的東西他能聞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是請伯牙向他彈琴,他也只是聯想到棉花匠彈棉花。
感受也可以說是「領略」,不過領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躍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
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
好比喝茶,渴的人只管滿口吞咽,而會喝茶的人卻一口一口的細細品,能夠領略其中風味。
能處處領略到趣味的人決不至於沉寂,就好比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種絕美的境界。你姑且閉目思索,把這幅圖畫印在腦裡,然後假想這半畝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這首詩比擬人生苦樂多麼恰當!
一般人的生活乾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雲影,沒有源頭活水來,而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的趣味。
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
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
你的心境越空靈,你越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我還可以進一步說,你的心界越空靈,你也越不覺得物界喧嘈。所以習靜並不必定要逃往空谷,也不必定學佛家靜坐參禪。
許多閒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夠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閒。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了。
朗讀:賀曉春
武漢交通廣播FM89.6主持人
武漢廣播電視臺出品
責編:王鳳君
編輯:賀曉春 李夢媛 王雨嘉
配樂: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