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一座城的方式很多,愜意步行、迎風騎行的同時,「閱讀」上海的特色建築和馬路,已成為當下不少市民和遊客的日常休閒選項。越來越多人發現,讀懂一座城,不再是走馬觀花的「一日遊」,而是多了個性化導賞,便於人們領略城市多面魅力。
光是非遺領域,前不久上海就推出「漫步城廂——都市裡的非遺」「親子研學——課本外的非遺」「上海味道——舌尖上的非遺」「古鎮巷陌——水鄉間的非遺」「江南風情——記憶中的非遺」五大主題十餘條線路;策劃精選了含菜品、小吃、糕點、水果等40種美食的上海非遺美食地圖……眼下,聚焦不同類別、滿足細分需求的口袋書、手繪地圖、導覽手冊等持續湧現,猶如專特精「貼心管家」,串起滬上16個區的豐富文旅資源,個性化線路紛紛出爐,吸引市民前去打卡體驗。
為一棟樓、一朵花、一份美食而赴一場約會,小而美的細分導賞越來越火
「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蘊含了大量細分『選題』及關鍵詞,我們力求以市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去開發提供更精準的公共文化服務。」上海城市動漫出版傳媒有限公司總編輯劉亞軍告訴記者,依託海派連環畫及動漫創作人才和資源,團隊推出了《蔡元培在上海行蹤地圖》《五裡橋工業足跡手繪地圖》等,前者生動繪出蔡元培在上海的15個生活與工作舊址,將足跡以點連線,蔡元培自1901年來滬後與上海結下的不解之緣清晰可覓。
「精細化、個性化導賞載體的出爐,意味著小而美細分導賞悄然興起,一方面可以讓市民追尋偉人足跡,實地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是對文旅資源的IP運營,便於後續的文創開發利用等。」他說。
不難發現,如今上海多家機構策劃推出的文旅路線,跳出了傳統「大雜燴」,深耕細分領域,捕捉並滿足人們日益豐富多元的精神享受與休憩需求。日前發布的《鐵馬生活城市騎行白皮書》推薦了12條路線,高度匹配不同人群騎行旅遊需求——想飽覽各色海派建築,可選擇總路程約13公裡的「甜愛路-多倫路文化名人街-1933老場坊-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隆仁裡-楊浦大橋-上海國際時尚中心」沿線;偏愛蘇州河岸一帶風情的,不妨嘗試「夢清園-昌化路橋-M50創意園……乍浦路橋-外白渡橋-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四平倉庫」超長版路線,感受從白天到黑夜的雙面蘇州河風光。
本文來源:文匯報 作者: 責任編輯:湘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