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般建議高中生離開自己的家鄉去大城市,而且我覺得離得越遠越好」,前幾天俞敏洪在直播中給考生填志願選大學的這條建議引發全網討論,還上了熱搜。
找了直播的完整視頻來看,發現這只是俞敏洪給出的建議中的一條,他總共給出了6條建議,每一條都很認同。我已經畢業10年了,以過來人的角度來說,如果當年填報志願前能看到這些建議或者說我的父母、老師能給一點類似的建議,我都能少走很多彎路。
不過轉念一想,高考只是人生重大關口中的一個,人生處處有考場,大學畢業後找工作、讀研、創業、走入婚姻組建家庭等等,每一個都是全新的挑戰,每一次抉擇都像是在經歷「高考填志願」,所以這幾條建議對處在任何人生階段的人都有用!
這條上了微博熱搜的建議比較完整的意思是:選擇大學要儘量離開自己的家鄉,而且越遠越好,除非最喜歡的大學就在自己家所在的城市,否則同類大學選擇建議選離家更遠的;大城市也並不一定是沿海地區或北上廣深,俞敏洪舉了幾個例子,武漢、西安、蘭州這樣的城市也都可以。
生命出走的疆域有多大,大學是很重要的一步。四年寬鬆自由的大學時光能獲得怎樣的氣質薰陶和視野,跟選擇什麼樣的城市有很大關係。
我的老家在河北,平心而論我覺得河北省並沒有足夠好的大學,所以填志願的時候完全沒考慮自己家鄉。當時在哈工大、山大、川大、廈大和西安交大裡面選,我和班上另一個同學選了一樣的,山大。如果擱在今天,我應該會選廈大或者西安交大。
齊魯大地,孔孟之鄉,山東大學的學習氛圍是比較強的,「氣有浩然,學無止境」的校訓也是大學留給我的財富。但相對大城市或者發達經濟圈內的城市而言,濟南還是偏保守和閉塞的,思想和交流不夠開放,視野就不夠寬廣。
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我大學畢業通過校招去了廣東一家企業工作,當年這家企業在我們學校招了十來個人,各個學院、專業的都有。工作三年後的一次旅行中我認識了一個女孩,中山大學在讀本科,遇見她那年的暑假她參加了國際志願者的活動,只身前往馬來西亞和很多不同國家的人一起參與了一個多月的志願活動。
這樣的經歷在東南沿海城市很常見,跟我同期進公司的一個同學工作兩年後辭職去做了一年多的國際志願者,她是英語專業,在當地教授中文。這種國際性的志願活動鍛鍊的不止是語言交流的能力,還有跨國合作的能力等等,回國後她去了深圳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工作,這段海外經歷成了她轉換事業賽道的助力。
為什麼要去大城市或者發達經濟圈內的城市?因為機會多、理念新、思維活,這種氛圍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去嘗試、去開拓,這些寶貴的資源是城市給予你的隱形財富。
其實不止是大學擇校,選擇在哪個城市工作、在哪個城市哪個區域買房等等,都是一種對周邊資源的衡量,是每個人都必須掌握的決策力。
相比於上熱搜的城市選擇問題,這一條其實才是最重要的。
這一點是關於大學專業的選擇。印象裡我們的班級並沒有組織填志願選專業方面的輔導,電話查完分數之後自己拿著招生手冊選學校選專業。知道分數後只覺得鬆了一口氣,填志願也沒有太用心,完全沒思考過自己的志向、興趣問題。
我記得自己花了半天時間跑到網吧去查了幾所學校的官網介紹,選了幾所大學;專業幾乎就是盲目選擇的,挑了一個當年的熱門專業,但其實這個專業並不是我們學校的強項。稀裡糊塗過了四年,對口專業工作三年之後我就徹底轉行了,可以說完全拋棄了大學所學。
為什麼?因為這個專業我並不喜歡,相應的工作也做得很沒有激情,弄明白自己真正的志向和興趣在哪、有勇氣轉換賽道重新開始,我用了7年的時間。
我現在從事著文字方面的工作,這是我的興趣之一。仔細回想起來,從小學到高中我的語文成績都很好,不用怎麼費力就能拿高分,作文經常被老師當作範文朗讀、參加作文比賽拿過獎,但上學的時候我並沒有很強的意識把它當作大學的專業和職業。
高中時因為不喜歡歷史政治這些需要背誦的科目而選了理科,但其實數學和物理我都不喜歡,偏偏大學專業對這兩科要求都很高,以致大學四年還要硬著頭皮啃高數、啃物理電路電磁場理論、啃編程... ...
在大學裡我一度以為這種把自己不喜歡不擅長的科目學好是一種自我挑戰和自我提升,幾年之後我才意識到,人其實應該選最輕鬆簡單的路走。你的「輕鬆」不是說這件事情簡單,它對別人而言不一定輕鬆,它是證明你在這個方面擅長、有優勢。
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做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工作,不要被所謂的專業冷門還是熱門、將來是不是更容易找工作左右,時代是日新月異的,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打造自己的競爭力,才能無懼將來。
大學時結識了一位文學院的朋友,他的志向就是成為報社雜誌社的專欄作家,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電子書取代紙質書,紙媒行業日漸衰微,但誰曾想自媒體卻發展起來,他的志向有了另一方更廣闊的天地。
而我也在兜兜轉轉之後,從一個皺著眉頭研究電路的人,變成了與文字為伴的人。我曾無數次想過,如果當初我的語文老師能稍稍鼓勵我一下選個文學相關的專業,是不是就可以少浪費幾年光陰?
18歲高中畢業就是成年人了,要自己為自己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了。父母兄長這些過來人的經驗要聽,但最終拿主意的是自己,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更為重要。
在去哪個城市讀大學以及在哪裡工作生活這些事情上,我的父母都很尊重我的選擇。講一個大學室友Z的例子。
Z的父親是高中數學老師,她的成績也一直很好,把清北當目標的那種。Z的高考成績比平時的模擬考要低一些,去不了清華。填志願時她的父親建議她復讀重考,因為一直以來他們的規劃都是本科清華,然後出國讀研。清北本科生的出國留學比例是非常高的,相比之下山大就差很多。
但是她不想浪費一年的時間復讀,跟父母商量之後選擇了去山大讀本科。大學四年Z的成績非常優秀而且非常努力,有時候真的很羨慕目標明確、拼勁全力往前衝的人。本科畢業後她順利考進了清華的研究生,後來又出國讀了博士。雖然過程中出現了岔路,但Z依然遵從本心,行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
人生是自己的,父母的經驗可以作為參照,但決定權請握在自己手中,能夠為你整個人生負責的人,只有你自己。
10年前的我完全想像不到電子網際網路會對傳統產業造成如此巨大的衝擊,我曾經還夢想過有一天能進報社、雜誌社工作,如今紙媒行業已幾近凋零。
今天的我依然很難想像10年後的樣子,人工智慧已經開始替代生產線上的工人、餐廳裡的服務員、銀行裡的大堂經理... ...它可以通過大數據的學習,輕易地「寫」出一篇文章、「畫」出一張設計圖,我們要怎樣贏過這些機器?
俞敏洪給出的答案是,大公司的模式正在瓦解,世界在不斷走向個性化選擇和自我創造。機器的學習和模仿能力很強,但創新型的、個性化的東西機器是學不來的,這是人比機器有優勢的地方。所以他強調了消化知識、獨立應用能力的重要性。
在大學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在以後的工作中80%都用不上,為什麼還要學?真正要掌握的是什麼?是自我學習的能力,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是把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能力,這些能力是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的。
畢業多年之後,我的工作早已遠離我的專業所學十萬八千裡,那些原理、公式通通都忘記了,但學習能力一直都在。大學裡沒有老師催著做功課、交作業,教授老師們上完課就走了,課上所學都要自己消化,學習能力就是這樣一點一滴鍛鍊出來的。
大學給我們的,不只是知識,而是應對未來的能力。
人生匆匆走過30多年,感受到了世界瞬息萬變的殘酷,仿佛稍有鬆懈就會被時代拋棄。剛畢業的時候大家都在談論80後,這才過了幾年,90後都被00後擠掉了關注度,每一代都在後浪的追趕下年紀輕輕就成了「前浪」。
但那又怎樣?前浪們仍然在學習在努力在乘風破浪,與時代共舞的他們,更懂得如何走好人生的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