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桑林是動作導演,他自幼習武,從事專業武術運動十年。因對電影產生濃厚興趣,他於1997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研究生進修班學習編劇及導演。之後,桑林師從元奎,一直從事動作導演方面的工作。他參與拍攝不同類型、年代、語種的電影數十部。11月25日,第54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在臺北舉行,由桑林擔任動作導演的《繡春刀II修羅戰場》斬獲本屆最佳動作設計獎,此前的第一部《繡春刀》曾讓他獲得2015年漢米爾頓幕後英雄盛典最佳動作指導獎。不久前,桑林與後浪編輯部的一次對談中,他提到當初參與拍攝《繡春刀》,後來將自己的經驗總結寫成了《電影動作設計》,是因為覺得最近十年國內的武俠片比較低迷。他希望通過《繡春刀》重新樹立起觀眾對武俠片的興趣,寫書的目的也是希望影迷能夠通過閱讀更深刻地看待武俠和電影中的武術動作。以下內容整理自後浪編輯部與桑林的對話:
圖中左:桑林,右:張震
我當初拍《繡春刀》這個片子和寫《電影動作設計》這本書,一開始的目的是因為覺得最近十年我們國內的武俠片比較低迷。武俠片是我們華語電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可以說它代表著我們華語電影走向世界,走上了國際舞臺。在這種低迷的狀態下,我想通過《繡春刀》重新樹立起觀眾對武俠片的興趣,寫書的目的也是希望大家通過閱讀來更深刻地看待武俠和影視中的武術動作。以前,大部分觀眾只是通過電影畫面來欣賞武俠,那個是幕前的,而幕後還有很多故事。
還有另外一點想表達的是,因為最近幾年我們國家一切事物發展都比較快,發展速度一快,有一些傳統的東西就慢慢被大家所忽視,慢慢被遺棄,流失掉了。所以,我寫這本書除了想喚起大家對武俠片的重視,還希望對我們中國傳統的武術文化做一次重新認識,用現代的方法重新認識它,讓年輕人認識到深藏在傳統武術背後的有哲學性、有深度的內容,使之與我們現在的生活對接。
中國沒有做好武文化的傳承
深藏在動作電影之後的是傳統的武文化。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大多只是圖個好玩,但我在設計演員動作的時候用了很多武學方面的東西。世界上,不光中國有武文化,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武文化,比如說離我們最近的日本。日本武文化的發展最早是繼承了中國的武文化,他們今天仍舊發展得很好,也對我們形成了一種鞭策。
漢唐時期,我們中國去影響周邊的國家,但在那之後有些沒落了。中國有一些傳統文化,因為特殊的歷史時期而沒有很好的傳承下去。現在的年輕人也沒有去傳承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而往往抱有一種不屑一顧的態度,這也導致一些優良的傳統文化很難在現今的社會落地。
武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稱謂,它的形態也隨著歷史的發展在變化。同時,武文化也是國家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整體實力的一種表現。但如果武術成為競技體育項目,用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標準去衡量它,對武術來說是非常殘酷的閹割。奧林匹克競技所追求的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強」。
為了符合奧運體育比賽的規則制定,武術只有剝離其身上的悠久文化,才能讓其符合競賽標準。自此,武術開始往更新、更高、更難的表演競技性體操標準發展,直至現在。為了達到奧林匹克的標準會讓武術由於追求形而失去了神,這喪失了真正的武文化。
事實上,在現代格鬥體系熱潮裡,傳統武術似乎淪落到更悲慘的境地,完全辜負了人們對它的期望。其實這不怪傳統武術,是人們不應該錯位地把傳統武術放到現代競技格鬥體系裡去,這是簡單粗暴的行為。
比如說,這兩年出現的關於傳統武術的事情,有些就是官方刻意引導的結果。但這種刻意存在問題,不能只是為了進奧運會就去把競技武術產業化,當它形成產業必然要與商業利益相捆綁。有些事表面看初衷是好的,但是長遠來看卻未必是對的。
《繡春刀》的功夫裡藏著孫子兵法
然而,傳統文化是可以在當今現實社會中重新煥發價值的。例如孫子兵法,大家都知道那是古代的打仗為主的一種兵法,似乎離我們很遠,仔細研究會發現它其實離我們很近。比如我在設計兩部《繡春刀》打動作的時候,就借鑑了孫子兵法的理念,以前沒有動作導演會去用這個。我是有一天忽然豁然開朗,想嘗試一下。
有些讀者比較詫異,兵法都是打仗,戰場上千上萬的人怎麼可以放在武俠電影裡面。一般武俠片都是單打獨鬥,兩種格局好像完全不在一個路數上,形態也不一樣,但是我覺得這裡面的文化精髓是相通的。比如說孫子兵法打仗有分地域篇、火攻篇、計謀篇等等。這種謀略可以被用在動作設計上。
有一場戲,張震(飾演沈煉)在這個地形中被三個人圍困在竹林裡,這種地形中他屬於下風的局面。這是一種死局,死局的時候便最被動,怎麼打破這個死局,那場戲他用了一些計謀和心理戰,他揣測對方會用什麼方法對自己進行攻擊,然後用聲東擊西的招數,有意往那邊跑,擺脫開,或是去進攻與這個師傅對打,其實這就是他的兵法。
最早拍第一部《繡春刀》的時候,路陽導演也跟我溝通過,他想用諜戰片的思路去拍這部武俠片。我們就去分析諜戰片,看看它和我們以前看到的武俠類型從形態上有什麼不同。除了肢體不同,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形態就是,特工片的動作是服務於人物和劇情的,動作打鬥只是解決劇情的一個手段,然後通過具體的動作又表現出人物的性格,這是特工片打鬥戲的特點。
以往我們武俠片沒有從這部分走,大部分展現武俠的動作場面,上天遁地,削弱了對劇情的推進和對人物的塑造,讓觀眾感覺氣勢不同,這是最根本的東西,所以第一部的時候跟路陽導演討論之後我們兩個人達成了共識。所以我在動作設計過程首先我著眼點不是為了打鬥而打鬥,而是要吃透人物的性情,還有他的這個想法要進入他的心態裡面去設計他的動作體系。
比如說張震(飾演沈煉)第一部《繡春刀》和第二部大概年齡階段不同,就會牽扯到人物性格不同。一個是穩重,一個也許是衝動,他做事情的方法不同,打鬥的形態一定也不同。所以第一部的時候,那時候張震(飾演沈煉)在戲中的年齡階段是27到28歲左右。第二部他的年齡是大概是18到19歲,這個年齡小夥子做事很衝動,所以第二部看到有一些情節打鬥的時候,起因都是因為一時衝動,這就是為什麼兩部《繡春刀》跟以前動作形態不一樣,主要就是這兩個原因。
《繡春刀II修羅戰場》電影片段
我自己曾練過競技比賽的武術,還練了傳統武術。我對傳統武術很有興趣,這對我後來的職業發展很重要。就是了解了之後,你才有可能進這個門,進了大門之後才發現傳統武術和現在的競技武術就是兩個世界。傳統武術和現代競技武術區別是什麼?區別一個是文,一個是術,文化會涉及很多很多,除了技術,有很多的流派有很多的拳種,然後深藏其後這個文化領域包括非常非常多的,就是哪怕切身的一些身邊的一些人文的事情,或者歷史的事情都包括在文化裡面。這個當然和我們競技武術不一樣。競技武術叫武術,武術這個詞還沒有過100年。
我一直說武術文化是傳統文化裡一個很重要的領域。要想了解武術的文化必須了解大的背景歷史脈絡,因為這個是相輔相成的,你要了解武術發展史,躲不開歷史的朝代的這些信息,所以兩方面都要去了解。
後浪出版公司2017年9月出版的《電影動作設計》,作者:桑林,國際著名動作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