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步法: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

2021-02-13 武醫日記


武術步法,自古有「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的說法,步是一身之根基,發力之起始,拳法之主體。傳統的武術步法花樣繁多,各門各派都有特色,但是能夠施展的步法,已經很少能看到了。很多都是蒙蔽式的技巧,放在對抗中便不好使了。所以今天我們探討步法,更多是放在擂臺步法上探討。而擂臺步法,貌似趨向統一,無非進退閃避,但專業探討,卻有很深的學識。

步法的異同,直接導致了拳法流派風格的異同。

如果往深了說,步法就要分為少林拳步法、形意拳步法、八卦掌步法、太極拳步法、螳螂拳步法、通臂拳步法、八極拳步法……如此就太複雜了。少林拳、螳螂拳、通臂拳失真不太明顯,但形意拳真傳就很少見了,而能實戰又能保留特色的太極拳、八卦掌也不好找,所以面向大眾的文章,就先從常見的現代搏擊說起。

散打的演變

競技散打發展到現在,就形態上變化並沒有多大,這裡有受規則限制的原因,也有受對戰理念影響的原因。中國散打也在不斷的調整之中,隨著商業賽事的推廣,由原先打點掙分為出發點的錦標賽風格,逐漸往商業模式發展。在與踢拳、泰拳的對抗調整中,散打技法的重點逐步放在了中、遠距離的踢、打技術上。

一旦站在國際拳臺上,會發現節奏與力量都有點跟不上踢拳、泰拳選手,而且隨著打摔技術的弱化,一些原本配合打摔的交叉組合進攻也逐漸弱化,在硬性抗衡思想的驅使下,格鬥作風越來越偏向泰拳。

但是因為核心功力的不同,導致了身體條件的不同,即影響到運動狀態也不同。也就很難在短期內學到精髓,於是就有了這樣的現象:原本擅長快摔的選手,卻因為內圍技術沒把握,許多選手難得突破了泰拳的長槍大戟之後,卻慘敗在了內圍纏鬥中,而一旦疏忽就有可能遭受肘膝的重創。而在中遠距離,又會因為泰式的正蹬、直拳甚至衝膝的阻截而難以拼戰。為了追求拼鬥的機會,技術反而越來越趨向簡單兇猛,最後成了體能、意志與戰術的拼比,技術成分反而不多。

吸收了泰拳、空手道、拳擊技術的踢拳,因為其綜合協調作用,其用勁、用形已經與任何一方都有明顯區別了。而有著獨立戰術理念——中國兵家智慧的散打,卻很難像踢拳手那樣以快節奏的攻擊去不斷逼迫對手,還是傳統理念穩紮穩打,有個拳形架勢的風格。

就好比特色的側踹,起腿落步都還帶有馬步的影子。而摔法也偏向傳統的光膀子武術跤。因為這個步法特點,以及與摔法的組合習慣,打擺拳比打直勾組合更順手。這都是步法影響拳腳技法的證明。

泰拳的步法

泰拳是壓著節奏的蠶食步法(註:傳統思維分析,非泰拳術語),使得身體一直在啟動預動與迎擊防禦姿態,方便整體帶動發力,又總能在貌似舒緩的節奏裡快人一步。

無論極具壓迫感的虛實踩點,還是迷惑判斷的左右踩點,根本用意都是節省力氣又減少間隙,用以捕捉空隙奮力一擊。這是非常高明的格鬥技戰術,在這種狀態下可以將原本的功底盡能發揮。

踢拳的步法

踢拳道發自日本,因為日本商業搏擊賽事影響,踢拳規則一度成為了站立式格鬥的主流。當年踢拳傳入中國時,被香港人翻譯成"自由搏擊",後來「自由搏擊」這一名詞,成為了大眾心中現代武術的代表。

踢拳與泰拳一樣,雖然都是兩腿斜踩「十」字線左右對角,但前腿內扣的幅度很小,重心稍高,且以快速的進退為特色。而且吸收了相當多的拳擊步法與拳技,在高密度組合拳的主攻下,配合弧線的高低掃腿、衝膝、正蹬一類彌補間隙,又以刁鑽突然、強勁靈活的勾拳威懾對手,在快速攻擊中壓制對手打出破綻,使得對手在多方位多形式密集攻擊之下,平素養成習慣的時間差、空間差的節奏感應產生混亂,失去且難尋捕捉反擊的最佳時機。

因為打擊頻率較高,使得賽事節奏激烈,不似散打多是試探——碰撞——試探——碰撞的節奏。而其步法也是合以拳腳的移動,又與泰拳兼有停頓的節奏不同,似在不斷的進攻狀態。拳法的密集來自拳擊的訓練,所以肘擊弱化,而膝法多是空手道式衝擊,或者簡化。

散打的步法

散打用的是趨向滑步進退又穩紮穩打的主流格鬥姿態,前腳略實後腳虛踵,重心置中前穩後蹬,身勢略偏前腿微扣,各類技術的啟動比較中和。與的泰拳、踢拳就前腿與髖胯的處理方式上就有著區別。

比如阻擊功能的前腿腿法,散打一直獨擅側踹,而泰拳、踢拳鍾情正蹬。因為側踹與正蹬的不同,後續或者埋伏的呼應組合也自然就會有些區別,特別是以快摔為近戰主要手段的技術體系下,力量與手段都不亞於後手重拳的勾拳,在散打組合中遠不如踢拳那般被體系重視。這也是散打選手總感覺拳法欠缺的原因之一,特別在逐漸弱化打摔技術的當代,這一特點便尤為明顯。

傳統武術與散打的區別,根本原因也就在規則限制導致的技法選擇上。所以一些推崇傳統武術的總是拿著傳統武術如何兇殘陰狠說事。這種形容也對,即是附加了江湖手段的生殺搏鬥。這種綜合手段,又正是後段將要重點探討的智慧謀略的一類寫照。只是當功法的失傳已成事實的時候,還要保護自己,就得過多依靠謀略部分了。

散打的獨到優勢

具體的格鬥風格也都是帶有個人傾向的,趨於靈活的中和姿態即方便打前低鞭腿得點、騷擾,也方便起側踹、下劈之類助攻,但因為拳打腳踢的立體攻防,以及切別摔法為原型的打摔技術,身板相對偏向直硬。

習慣了帶著接腿摔意識的拳腿組合,身體條件也就是為了此類拳腿組合而練就的,上肢的攻防也就不太能像踢拳那般——隨著衝膝或者正踢的開路突然貼入,打出高低起伏的搖身組合拳了。必然是下盤紮實但身手協調的風格。

快拳的組合與重腿的連續,散打比之踢拳、泰拳是個弱項。可能模仿出泰拳的重腿,但很難同泰拳手一樣進行連續的掃腿。這依然是因為根基不同決定的。不同的根基,即便引用別門的招式技法,也還是自己的味道。

泰拳手的必經基礎就有連續掃腿一項,因為一個「提」字要領,邊腿的感受便有了「鞭」與「撞」的區別。拖腿翻胯可以掃出強而有力的一腿,但襠下弧線的不同狀態,制約了腿法的其他變化。而在戰機難尋的激烈對抗中,要緊的就是能夠迅速捕捉戰機的重型攻擊。這又是散打堅持自己的必要原因,不是非要守著中國特色,而是中國特色確有獨到優勢。

散打對抗的技戰術甚至賽事策略,具備典型的中國兵法特色,散打發展初期存在著許多的武林趣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計謀促成的,在某些傳承裡一直是作為經驗教訓隱秘流傳的。這個以後再探討吧。

推薦閱讀:送貨上門,推開門卻見只圍了一條浴巾的女友

推薦三個有趣有情懷有智慧的公眾號

 戳閱讀原文進入精彩小說世界看熱血小說!

相關焦點

  • 步法在格鬥中的重要作用
    功夫之王李小龍曾經說過:「步法本身是一項強猛有力的武器。」步法的好壞對於任何格鬥家的技巧優劣及發揮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作用。傳統武術中有諺語:「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可見拳腳技術好練,而步法則難練。往往兩個格鬥運動員在較技時,如果技戰術水平相差不多,那麼步法好的運動員勝算則要大很多,因為他可以利用靈活的步法牽制對手,讓對手一直處於被動的狀態,並且一直要對手來適應自己的節奏。如世界拳王阿里,他那輕盈的蝴蝶步法讓很多拳王敗在他的拳下。在格鬥中,真是打拳容易,走步難。為什麼走步難?
  • 武術散打基本技術:步法維持平衡 拳法靈活多變
    第5頁:散打的防守法 第6頁:組合連擊與技術訓練     搜狐體育訊 武術散打的基本技術左腳全腳掌著地,右腳跟稍抬起,前腳掌著地,兩膝稍彎曲,自然裡扣,身體重心右移,上體含胸收腹扭臀,左臂內曲約90度,拳眼與鼻尖平行。右臂內曲約45度,拳置於脖前,兩肘自然下垂並稍向裡合,下頷內收,目視對方上體。  步法  第二部分步法。步法是散手格鬥中身體向前後左右移動的方法。
  • 廖凡:《師父》的武打動作,武術界的朋友非常滿意
    廖凡在《師父》中的劇照成為武林高手的心或許人人都有,直到有一天,徐浩峰對廖凡說「你這練拳,練一年還是練三年都成不了高手」。「他這句話點醒了我,所以我練的都是拳理和關於要拍攝的一些皮毛。」廖凡說。我和他有個約定,看拍攝結果,打得好,說是『詠春』,打不好,叫別的,編個拳名。開機後,遇到自報門戶的臺詞,均拍了兩套話。殺青日,我通知他:『詠春』。」2015年12月11日,上海,宋洋、廖凡、宋佳、徐浩峰(左起)出席電影《師父》首映禮。
  • 中國古代武術真存在嗎?清朝末年一武痴,一拳能打飛5個壯漢?
    人人都應該有一個武俠夢,即成為一名俠客,雖然當代小說有點誇張,但是中國武術確實存在著,至少在古代確實有俠客這樣的說法,只是傳到今天大部分都是形無神,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它的存在。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位大俠,他本來是清末的死囚,但身為武痴,在獄中自創拳法,打一拳飛五壯漢都不在話下,被赦免後,他的拳法被列入了非物質遺產,這人就是中國形意拳的代表人物之一郭雲深。
  • 懂得規矩打好拳
    速成學習的最大缺點是學的是楊式太極拳,打出來的是「胡式」和「糊式」太極拳,有的只是近似太極動作的廣播操。因為有僅有些「教材」是按廣播操的方式編寫的,甚至有的老師也是按教廣播操的方法來教的,初學者一般不知道打太極拳的一些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更不懂得動作的武術含義,只是機械的模仿。這樣學出來的「太極拳」當然稱不上是太極拳了。
  • 武術世錦賽項目科普:形意拳,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
    距離武術世錦賽開幕只有10天啦!小體繼續為你帶來武術世錦賽比賽項目科普系列《形意拳》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什麼是形意拳?形意拳是我國傳統武術中的一個優秀拳種,它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哲學、醫學、養生學等民族文化智慧,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300多年來廣泛流行於我國的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北方各省。形意拳是一種特別強調外形與內在意識高度統一的拳術。要求「心意誠於中,肢體形於外「,」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象形取意、仿形會物「。
  • 打得一手好拳法!10歲武術少年想拜師加入「成家班」
    10歲的寧彪正在練習拳。還記得10歲時你的夢想是什麼嗎?成為治病救人的醫生、教書育人的老師抑或是天馬行空的科學家。湖南永州10歲的男孩寧彪也有一個夢想,發揚自己熱愛的傳統武術,長大以後加入成龍的「成家班」。
  • 廣州詠春師父來梅授課,弘揚傳統武術
    正所謂技多不壓身,隨著暑假的到來,很多學生會選擇各種各樣的技能進行學習,詠春拳便是其中之一。  記者留意到,在這批學習詠春拳的孩子中,最小的僅有6周歲,最大的有14周歲。「詠春拳是由一位女性(五梅師太)創立的,詠春拳柔而不弱,剛而不猛,就講一個字——巧!學詠春講究的是悟性,只要領悟了其中的道理和竅門,詠春很快就能上手。」
  • 廣州也有武林大會 三大名拳掌門人亮相
    6月22日,「2018廣州嶺南武術非遺文化周」開幕式在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館舉行,詠春拳、洪拳、太虛拳等名拳的廣州非遺傳承人紛紛到場助興,贏得掌聲陣陣。「太虛拳」第六代傳人鄒智文,他在開幕式現場便展示了一段「太虛拳」中的套拳,一擺一甩,柔中帶剛,剛中有柔。下了場後,鄒師傅還向我們演示了極手、推手、八卦養生功、腰法、步法等招式,弓背、彎腰、晃臂、甩肩、跳腳、動作行雲流水,輕柔靈巧。據鄒智文介紹,太虛拳拳法靈感皆從自然而來,因此學習太虛拳也十分利於養生。現年47歲的鄒智文,是廣州本地人,據他介紹太虛拳的起源頗有戲劇性。
  • 李小龍一生中七個師父,啟蒙師父是他的父親,影響最大的是葉問
    雖然李小龍只有短短33歲的壽命,但他在武術的成就比任何一個武術家都要高,他創立的截拳道融合了世界很多種武術的精華,核心思想「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就是武術的最高境界。由於截拳道是融合了世界多種武術的精華,所以李小龍的武術成就,他一生中的七個師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李海泉李海泉就是李小龍的父親,著名的粵劇演員,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紅極一時,他在粵劇中經常扮演武生,有精湛的功夫,尤其擅長太極拳。
  • 武術之形意拳簡介
    常言「止戈為武」,這是對武術藝術化的理解,其實真實的武術並非這樣。中國武術最早可追溯到戰國,齊國招攬會武術的組成「技擊之士」,這一時期的武術主要是運用兵器。到了明清時期武術發展的最快,並且拳腳功夫成了主流,也分化出了內家拳和外家拳,內家拳奉武當為宗,外家拳以少林為宗主。形意拳屬於內家拳,但並非源於武當。形意拳在明清時期崛起的,但創造人並非這一時期的,而是宋朝嶽武忠王,嶽武忠王即是民族英雄嶽飛,形意拳門人多奉嶽飛為祖師爺。
  • 如何練好武術技擊
    手法要快必須先學會放鬆,出拳時只有放鬆才能打出最快的拳,功夫之王李小龍曾說過:不會放鬆的人,就不會出拳。拳要提高速度打拳時軌跡就要短。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所以出拳時儘可能的多打直拳。 練習方法可以借鑑一下拳擊的訓練方法:打速度球、打沙袋,這樣可以迅速提高手上的速度和強度。
  • 他是民國武術大師,形意拳無人可敵,解放後做了什麼被槍斃?
    他是民國武術大師,形意拳無人可敵,解放後做了什麼被槍斃?說到民國時期,除了有戰爭之外,其實很多傳統藝術和武術都在蓬勃發展,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成龍的功夫電影也讓很多人對武術痴迷,其實在民國時期,有一個武術大師,他的一手形意拳無人可敵,本來以為他也能和葉問等武術宗師一樣,成為一代名家,但是沒想到的是,解放之後他竟然被槍斃了,他究竟做了什麼呢?
  • 成都學詠春拳者暴增 5分鐘打1500拳累倒眾人
    1999年8月26日,他來到成都,教跆拳道。 在2000~2008年,幾乎沒人來學詠春拳,學員主要跟他學跆拳道。2003年,有的學員學跆拳道已經很精了,鍾良全和他們切磋的時候都難以用跆拳道制服對方,他就使出了詠春拳。學員們沒有見過這種拳,要跟他學。 但是詠春拳太靜了,「像做廣播體操」,不像學跆拳道「唧唧哇哇」地叫喊。
  • 紀念·視頻專訪|李愷師傅:我和李小龍師父公開示範截拳道的幕後故事
    (有)這個機會,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可能覺得,李愷他的悟性很高,很喜歡我,所以我就覺得非常榮幸幫助小龍示範這個拳。結果呢,這個照片全世界都有了。(開心地笑)很高興了。 那麼小龍師父說,李愷,你做一個中國傳統功夫的姿勢,我做一個截拳道姿勢,做個對比。我就做了一個少林拳的姿勢,小龍師父就做了個截拳道姿勢。(截拳道的姿勢就和傳統武術姿勢很)不一樣,好像是拳擊的姿勢,很相似的,可是呢,又不一樣,為什麼呢?截拳道是右手右腳在前面,(當初第一次學習這個姿勢的時候)對我來說也非常新奇,拳擊傳統是左手左腳在前面。
  • 徐浩峰編導《師父》功夫再高,殺人只需一招……
    1912年天津出現第一家武館,1932年天津依然是武術之都。小拳種想要揚名就得到武術之都天津開武館。拳法揚名成敗都快,先報師恩再振家業……陳識原本是富家子弟,因為一場政變家道中落,房子被霸佔。陳識師父一生默默無聞,晚年悔恨不已。江湖中重於傳承,師父遺願寄希望於陳識。陳識為了揚名北上到武術之都天津。然開武館談何容易,要在天津開武館不但要得到頭牌拳師同意,還得連踢八家武館。當時天津頭牌拳師為鄭山傲。拳術自古秘傳,廣招學員的武館是生造出來的,政客做政績,商家做名聲。
  • 武術高手胳膊上套鐵環,練的是什麼功夫?
    沒錯,周星馳的《功夫》中,三大高手之一的洪家鐵線拳傳人就是套著一胳膊鐵環出來打架的。一代宗師黃飛鴻曾經也學習過鐵線拳,而他的師父就是與他父親黃麒英齊名的鐵橋三——從這個綽號裡便可以看出此人是個頂尖的洪拳高手。
  • 傳統武術到底是練什麼
    八卦掌很多在練習傳統武術的武迷都在苦苦探求一個問題,那就是傳統武術練什麼?我個人給的答案是:首先是功、然後是勁、其次技、最後才是意。而現在卻痴迷於誤人子弟的十年不出門的練法。真功夫真東西都很樸素簡單,有句話說得好:「醜功夫,俊把式,道不輕傳」。因為老師得到的真傳也不容易,都是磕頭得來的,真傳兩三句即能傳完,為什麼要那麼輕易傳給你?
  • 楊遵利:濟南形意拳的"掌門人" 收徒已超300人
    形意拳,楊遵利用心研習三十餘年  19日8點半,濟南形意拳玉函路六裡山授拳場地。初冬的空氣中還飄著雨絲,記者遠遠便看到楊遵利先生背著手在拳場氣定神閒地踱步。見記者走進拳場,楊先生抱拳行禮,不像個習武之人,倒像個先生。雖然飄著雨,楊先生的幾個弟子還是來到拳場,恭敬地跟師父打過招呼,然後各自練習起來。
  • 「隴人相」詠春拳武者宋知毅:悟習武真諦 揚武術文化
    「一直想學習詠春,但當時在西北,身邊沒有人會詠春,我先學習的傳統武術。後來,我還是決定南下佛山,找師父學詠春。」佛山,功夫之城。詠春,南拳武術,發軔於清。得名於開山宗師——嚴詠春。武術名家梁贊,沿襲嚴詠春一脈,於佛山設館立派,收徒授藝,詠春自此生根,揚名立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