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練好武術技擊

2020-12-11 騰訊網

來源:傳統武學

如何練好武術技擊的幾點心得

武術是一種技擊為目的的實用格鬥術,它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凝聚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傳承,作為現代人如何將其練好呢?傳承好呢?想練好這種技擊術首先要選擇一門適合自己的拳法,從基本功開始,使自己的力量、柔韌性、協調性得到穩固發展,再從傳統拳法中找到技擊中所需的「勁」、力道、速度,然後再進行操手對練,最後就可以接近實戰了。想練好技擊不但要進行身體上的訓練,而且還要進行意識的訓練,這樣才能將武術練好,如果詳細說明的話,可分為下面幾點加強練習。

1、愛好和興趣:

要練武術必須要有濃厚的愛好和興趣才行,愛好和興趣是最好的動力和求知慾,孔聖人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如此,要有一種樂此不疲的心勁才能驅使自己學有所成,不能把它當作一種負擔,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就是這樣,學什麼都是三分鐘的熱度,知難而退,最終半途而廢,一事無成,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愛好和興趣,只是隨波逐流,湊個熱鬧、好玩而已!

所以說一個習武者,一定要有對傳統文化高度的熱愛和廣泛的興趣才行!

2、選擇拳種:

選擇一套適合自身的拳法也是非常關鍵的,如果選擇正確,可以使你事半功倍進步飛快。中國的拳法非常豐富,有以腳為主的拳法,也有以手為主的拳法,還有拳腳齊修的拳法,相信你肯定可以找到一套自己喜歡的拳法。

但一定要抓住一個宗旨:要選擇簡單易行的拳法,而且還要知道一個法則,那就是好的拳法、實用的拳法都有一個共性,可複製性。也就是說好的拳法不管誰練都可以練好、練成,不能像一些拳法,自己可以練成天下第一,而傳承下去就只剩下其表!這種現象就是我們常說的偶然性,這是因為每個人都身體情況都不一樣。不過科學的東西它具有廣泛的普遍性,適合於大多數人。這一點大家翻翻歷史查一查就清楚了。

3、手法的訓練:

古譜曰手、眼、身、法、步,手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見在練拳時手的重要性。在訓練中對於手的要求就是要快。技擊格鬥中講究以快制慢,速度快才能克敵制勝。

拳譜常說的:手動疾如風、身動快似馬、身如弩弓拳似箭、弦響鳥落見奇鮮、遇敵猶如火燒身、打破硬進無遮攔這些都是對手法和身法的速度要求。

手法要快必須先學會放鬆,出拳時只有放鬆才能打出最快的拳,功夫之王李小龍曾說過:不會放鬆的人,就不會出拳。拳要提高速度打拳時軌跡就要短。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所以出拳時儘可能的多打直拳。

練習方法可以借鑑一下拳擊的訓練方法:打速度球、打沙袋,這樣可以迅速提高手上的速度和強度。

4、眼部的訓練:

眼是心之帥,眼疾才能手快,在技擊中要有尖利的目光和敏銳的洞察力,在這方面傳統武術也有專門的訓練方法,為了在搏擊中更好的看清對手的動作,武術家們常用擊打水來練眼力,具體方法就是:端一盆水用手去拍擊水面,要求眼睛不能眨,剛開始肯定眼睛不停的眨,經過反覆長期的練習,能很清楚的看清濺起水花的方向,即使水花濺到眼睛裡也不眨一下,那就練成了。

這種訓練方法最有效的克服了搏擊中眨眼的毛病,讓眼睛在搏擊中時時刻刻一眼不眨的,注視著對手的一舉一動。從而大大提高了攻擊的準確性和自身的安全性,兇狠銳利的目光也可以給對手一種震懾力。

5、身法的訓練:

身法在搏擊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古譜曰:進頭進手須進身,身手齊到方為真。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對身法的要求,身法不但要快,還要敏捷和靈活。

在這方面的訓練,傳統武術是以套路為主的訓練方法是比較科學的,練習套路不但將身體的協調性完善,還可以提高身法的敏捷和速度,對耐力和體力都有所幫助,所以奉勸大家在習武的過程中不要忽視傳統武術套路的重要性。

6、技擊方法:

這一點我們中國武術內容及其豐富,除了手、腳外還有頭技、肩技、肘技、膝技、跨技、腰技、臀技,渾身上下都是攻擊對方的武器,而且打法靈活多變,讓人防不勝防。

比如說:上打咽喉下打陰,中間更似虎掏心,腳站中門搶他位,就是神仙也難防。肩打一陰反一陽,兩手只在洞裡藏·····等等。招術在精不在多,常言道: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好好堅持不懈的努力練習,最終肯定可以得心應手。

7、步法的訓練:

步法的要求就是:穩、靈活、快速。步法不僅影響進攻的速度,而且對進攻的攻擊力也有影響。步法是一種載體它可以將拳和腳,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所要打擊的目標之上,而且對增加拳腳的力量也有所幫助,對於步法的訓練也有很多方法,拳擊是靠跳繩、移步、跑步來訓練,而我們的傳統武術是靠套路和走樁來訓練的,如八卦掌練習進退躲閃的輔助功法最有效者莫過於「飛九宮」。

練法為用高八尺、直徑一寸之木樁或竹竿九根分別按九宮圖埋餘地下,練習者在宮內或順樁之數序(1--9),或逆樁之數序,用八卦步隨意矮步穿行,以練到似飛燕穿林而不碰樁為功成。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一個適合自身的方法來練習。

8、力量訓練:

在技擊中常有一力降十會之說,可見力量在格鬥中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徒手練習,也可以通過器械來練習,但不要練蠻力和僵力,要練爆發力,練習爆發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放鬆,爆發力的大小取決於肌肉收縮的協調性,所以在練拳時完成每一個進攻動作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放鬆,在練習力量的時候把重物快速舉起後應慢慢放下,使肌肉恢復良好的收縮,在進行第二次負重練習,在練完力量訓練後,應馬上做一些放鬆運動和伸展運動,這樣才能在博擊中打出最快最有力的拳。

9、搏擊警戒勢:

警戒勢的動作五花八門種類繁多,它是指在沒開始進攻時的預備式,每一個拳種都有自己的警戒式,但選擇警戒式時一定要注意它的真正要求和作用。警戒式不易兩手過高步子太大,兩手過高雖然提高了頭部的防禦能力,但比較消耗體力,人容易疲勞,步子太大雖然穩,但不宜移動步伐和起腳,正確的方法是身體側站,前手拳輕輕的置於腰部,使腰部得到有效的防護,如對方攻擊頭部,手離頭部的距離也非常近不會影響頭部的防禦。後手拳置於嘴下側,可以更有效地加強頭部的防禦,步子一前一後略寬於肩,前腳虛後腳實可以進退自如,可以隨時起腳進攻。

10、意識的訓練:

在搏擊中意識的訓練是比較難練是環節,很多習武者心理素質都不行,平常在地下練拳什麼都會,一上場比賽或進行實戰腦子裡一片空白,什麼都不會了。要想達到拳譜中所說的: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的境界,只有在平常練拳時就要有實戰的意識,練時要想到每一個動作的用法,就如拳譜裡常講的:練拳時無人似有人,實戰時有人似無人。平常要多進行實戰練習,在實戰中慢慢理解、體會將自信心和膽量練出來。從儒、釋、道文化中尋找真正的自我,才能達到「內不動心,外不著相」的高深境界!

11、搏擊中呼吸的訓練:

很習武者在劇烈的搏擊中,採用不適當的呼吸方法,不但會影響出拳的速度和肌肉反應能力,而且也不利於心臟的血液循環,極大的消耗了體力和體能。在搏擊中要求呼吸和動作緊密配合,進攻時要採用呼氣的方式來出拳,防守時必須採用閉氣的方法來抵禦對方的進攻。這樣不但可以提高打擊能力和保存體能,而且還可以大大增強抗擊打能力。

12、硬功的訓練:

常言道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拳不力、力不功。作為一個合格的搏擊強手,不練功是不行的。要利用沙袋、木樁、器械各種方法要將拳腳的打擊能力和身體抗擊打能力練出來。

傳統武術有許多這方面的練習方法,我就在這裡不再羅嗦了,大家可以自己選擇幾個適合的功法來練習。但一定要循序漸進科學的練習,正所謂功到自然成。

以上幾點拙見是本人習武的一點體會,往廣大武術愛好者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相關焦點

  • 把對馬保國等「大師」的不滿遷怒於傳統武術,這是一種社會病
    主要是沒搞明白以下幾個關係:一、武術文化與學武術文化的人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武術本身帶有技擊和強身健體作用。所以說,在那個時候,武術作為格鬥術,不僅僅是將對手放倒,更甚者是「取其性命」。而武術習練者或武術愛好者只是學習武術這種傳統文化的人,武術練的好不好,是練武者個人的問題。練武的人能不能實戰,取決於他練武的目的、武功的高低以及實戰經驗的積累等因素,而不是武術本身。
  • 傳統武術實戰技擊的壓箱底口訣
    文:魏堅毅中國傳統技擊有內外八式之說:內八式:「驚慌、猛烈、狠毒、神急」;外八式:「封、閉、閃、胯、鉤、格、掤、打」。據說這是傳統武術師傅們壓箱底的口訣。神急:技擊一道,須神妙奇快,心手靈活,以逸待勞,以靜待動,以嚴待懈,以整待亂。封、閉、閃、胯,不急則不見其效;鉤、格、掤、打,不急則難以應用。
  • 走出太極技擊的誤區
    有了本錢,就可以隨心所欲;沒有本錢,技巧也是空的。沒有力量就如將軍手中無兵,縱有孑L明之能,也只能紙上談兵。沒有力量,在實戰時就無法如意發揮,甚至反被對方所制。   過去太極拳是用來技擊的,不是用來健身的,因此不適合年齡偏大者學習。
  • 練了多年武術結果臨場發現不管用,你有沒有同感,我客觀分析下
    練了多年武功為什麼沒有用?因為更多人是在徒勞費工夫浪費時間,說白了就是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該練什麼又該如何去練。練武健身,修身養性之類這裡姑且不談;筆者想說說那些追求技擊與功夫的人。說到技擊功夫肯定離不開「打」字,這裡說「打」似乎有點不文雅,但這是武者的基本表現,有些練了很多年慢慢會相信自己「能打」的,特別是在一些所謂的「名家」身邊呆久了的人更有這種自信。可真要上擂臺後發現自己並不會打,在擂臺下的實戰對抗中也是不堪一擊,於是開始懷疑人生了,怎麼會出現如此的尷尬窘境?
  • 民間傳統武術文化與武術精神該如何發展?
    還有太平天國、小刀會、白蓮教、天理教等民間政治組織也開展武術活動,壯大自己力量。這真是「太平文字貴,亂年武藝強」。近代武術家張桐說得很確切:「技擊是武術的靈魂,沒有技擊的內容,武術就不能生存和發展。」亞武聯主席徐才也說:「有搏擊才有武術」。在新的朝廷政權剛建立時,有些統計者害怕敵對勢力的破壞、顛覆,對民間武術持抑制的禁武,限制真功夫的傳播,嚴禁民間宗教和秘密結社等活動,並採取了各種鎮壓措施。
  • 掌法的練習與技擊
    掌法在武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拳諺曰:「寧受十拳不要緊,不接一掌見閻王」。說明掌法的重要性與實用性。
  • 武術宗師李小龍:我對中國傳統武術失去了信心,包括詠春?
    李小龍逝世多年,距離現在也比較遠,只能從一些當時的信件、訪談或者日記了解,我談一下我自己的想法吧,帶點身邊的例子,李小龍是我爸的偶像,我爸從年輕接觸武術開始習練,幾乎每天都花時間練,一直到現在,中間也是受李小龍的截拳道的影響,嘗試多種拳術和技擊法,也一直在收集關於武術的資料,從一開始的《武林》《武術健身》《中華武術》等雜誌,到《武術》《琴劍樓》《李小龍技擊法》《
  • 武術入門先練這幾套拳,第三個最難
    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素材,以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運動的變化規律編成的整套、一連串含有技擊和攻防含義的動作組合形式,又被稱之為"套路運動"。關於武術套路運動的起源,目前社會眾說紛紜,我們暫且按下不表,但是,武術套路運動所獨有的提高人體爆發力,核心力量,協調能力,反應速度,柔韌性等素質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有許多武術運動員在學習幾年武術套路之後改項為散打、摔跤、柔道、空手道、跆拳道等對抗項目,表現出來極高的理解能力和極高的訓練效率,我有一位朋友在市武術隊學習5年武術之後改練柔道,與一些初學者共同開始學習,一個月後,其他的同學甚至還沒完全了解
  • 初學者如何練好楊式太極拳
    今日推送初學者如何練好楊式太極拳一、傳統與簡化   我認為無論是從健身角度還是技擊角度,都應選練傳統太極拳。    簡化拳的不足主要有兩點:一是達不到健身所需的運動量。二是破壞了傳統套路的體系結構。簡化套路降低了其原有的療病健身效果,其技擊功能更是無從談起。可以說是太極拳裡的偷工減料,我覺得偷工減料的東西總是不好的吧。所以,為了達到真正的健身養生目的,應選擇學練傳統太極拳。
  • 實戰案例早已證明:中國武術確實不能打
    「身體鍛鍊」作為傳統武術的唯一發展目標,使武術全面套路化、體操化、雜耍化,香港傳統武術界其實仍部分保持著對實戰技擊的追求。作者指出,要參加競技性的國際比賽,必須學習搏擊,「我國的拳術,是側重於單人練,雖有二人對手,出拳起腿,都是配搭好的;且因前輩抱著各收秘密的繆見,將應用的方法,失傳不少,所以不如搏擊的硬幹、實幹收效的快!在普通一般為運動而運動的,則僅練習國術已夠,不一定強之都練搏擊,且於事實上也辦不到;若是有志造成技擊專家的,則非兼練搏擊不可;預備參加國際拳鬥比賽的,更不可不練習!」
  • 挖掘整理門派拳種「家底」揚州傳統武術亮「申遺招」
    揚州傳統武術要申報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記者昨天從揚州市武術協會首屆傳統武術研討會上獲得的信息。據悉,揚州市武術協會召開此次傳統武術研討會主要目的就是進一步挖掘整理揚州各門派拳種的源流、技法、風格和特點,為申報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對外交流作準備。
  • 散打王冠軍鄭裕蒿:散打技術中有傳武理念,我現在更想學傳統武術
    傳統武術是花拳繡腿還是具備技擊能力?散打,正是脫胎於中國傳統武術。散打的踢、打、摔等主體技術均來自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招法。一直以弘揚中國武術精神為目標的中國武術散打王們集體發聲。散打王鄭裕蒿從傳武中我收穫很多最近經常看到人們將傳統武術和競技搏擊項目進行對比,我首先想對質疑傳統武術技擊功能的人說:傳統武術有技擊功能。
  • 以美學的觀點詮釋太極拳(不說技擊)
    太極拳,民族文化遺產之一, 也可說是 武術流派之一。現在大凡習拳的正宗傳人、 或矢志研究太極拳者, 都駐足在套路介紹,技擊劃解。實際上,技擊是推手,為太極拳技擊理論的又一驗證方式,它和太極拳是有區別的。太極拳主於演練,它的目的在於表現太極拳的技擊思想和演練者自己對這些思想的主觀態度 。
  • 自幼學藝術如今練武術開武館 她讓失落的中國苗刀再回公眾視野
    由於苗刀的刀法十分強調力量性,所以女性練武術往往會選擇類似劍這樣的器械,而不會選擇苗刀。鄭曉娟透露,到目前為止,在她周圍還沒有和她一樣練習苗刀的女性。「器械其實是拳腳肢體的延伸,要想把器械練好,首先要把拳打好。」在接受採訪時,鄭曉娟時不時會提到這樣一個概念。而鄭曉娟在進行自我介紹時,更願意說自己是原中央國術館支系的八極拳的傳人。
  • 太極初學者如何練好楊式太極拳?
    我認為無論是從健身角度還是技擊角度,都應選練傳統太極拳。 簡化拳的不足主要有兩點:一是達不到健身所需的運動量。二是破壞了傳統套路的體系結構。簡化套路降低了其原有的療病健身效果,其技擊功能更是無從談起。可以說是太極拳裡的偷工減料,我覺得偷工減料的東西總是不好的吧。所以,為了達到真正的健身養生目的,應選擇學練傳統太極拳。
  • 真正的武術去哪了?為什麼有人說現在的武術是花拳繡腿?
    傳統武術源遠流長,要想知道為什麼目前有這麼多人誤解武術,為什麼人們不了解真正的武術,我們就要先搞清楚這兩個問題:1、真正的武術是指什麼?2、為什麼人們會對武術存在誤解?真正的武術武術是中華文明在千年歷史中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所總結和發展出來的文化傳奇。武術,是一種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與格鬥為主要運動形式,內外兼修的傳統文化項目!「武術」又被稱為「武藝」、「功夫」、「國術」、「國技」、「技擊」等。
  • 「沉醉」於中華武術文化傳播
    原來,這位高齡老人就是當代武術界泰鬥蔡龍雲先生。為了拍攝正在編寫的《12路華拳叢書》中的圖片,體現中國傳統武術項目的規範性和準確性,他不畏嚴寒酷暑,風雨無阻,身先示範,悉心輔導。 採訪蔡龍雲先生是件愉快之事,因為他博學多才,對人熱情。上海體院蔡龍雲大師工作室,辦公桌上方掛著「敦厚周慎」橫匾,蔡龍雲先生忙著為我們倒茶讓座。對於冠於「武術大師」或「武術泰鬥」之尊,他都不以為然。
  • 武術之形意拳簡介
    #形意拳#常言「止戈為武」,這是對武術藝術化的理解,其實真實的武術並非這樣。中國武術最早可追溯到戰國,齊國招攬會武術的組成「技擊之士」,這一時期的武術主要是運用兵器。到了明清時期武術發展的最快,並且拳腳功夫成了主流,也分化出了內家拳和外家拳,內家拳奉武當為宗,外家拳以少林為宗主。形意拳屬於內家拳,但並非源於武當。形意拳在明清時期崛起的,但創造人並非這一時期的,而是宋朝嶽武忠王,嶽武忠王即是民族英雄嶽飛,形意拳門人多奉嶽飛為祖師爺。
  • 馬上評|傳統武術,要用真功夫來證明自己
    由於在幾場現代搏擊與傳統武術的「比武」中,幾位號稱傳統武術大師的人在面對現代搏擊的挑戰時,要麼敗北挨揍,要麼報警開溜,中國武術的聲望與形象在公眾視角中跌到了谷底。這也導致了一部分傳統武術練習者灰心失望。面對這種質疑,傳統武術回應的選擇路徑並不多,真正有力的說服就是用公開的行動向公眾展示真功夫。
  • 自然門武術發展傳承之路
    因為有學問,頭腦思維才能廣博,才能悟得深、悟得透,而學問深、悟性高恰恰是練好自然門的關鍵。    自然門先賢之所以如此傑出,除了其本身武功獨到精純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文化水平。三傑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四書五經》徐始祖無所不精,並能通曉老莊學說,其漢學程度之深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