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門武術發展傳承之路

2021-02-08 武當雜誌


    杜心五先生師承徐始祖,是自然門武術的全面繼承者。杜心五哲嗣杜修嗣先生曾經撰文總結道:

     「杜心五認為自然門氣功追求的是人體各個部位的合力,講究的是人的整體的力量與人體的整體和諧。通過這樣一系列系統、科學和嚴格的訓練,使之在實戰中達到「遁、閉、輕」的神妙化境。」

    由於杜心五的社會活動較多,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活躍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和從事革命活動的政治舞臺上,因此,他的思想相當深邃和複雜。作為一位從舊時代走過來的民國元勳、幫會大佬和山林隱士,他的身上既有反封建專制、反殖民奴役的民主鬥士氣慨和濃厚的江湖幫會氣息,但作為一位武林奇俠,更多地表現為他的急公好義和嫉惡如仇的俠義精神以及超凡脫俗的聖賢氣質。這種俠義精神和聖賢氣質,浸潤著中華傳統血脈,薰陶在濃厚的儒、釋、道、墨、法等文化氣息中。

    杜心五的思想理論是與宣化社會、教化風俗緊密結合的。杜心五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練武結合起來,認為「習武與處世一樣,均系自一點上起。由此一點,即成一圈,小圈而大圈,包容宇宙,無不適合,故有『環中要妙』四字之訣」。

    這一思想,由其衣缽傳人萬籟聲先生發揚光大,發展成「一○」哲學。在數十年的武術實踐中,萬籟聲先生吸收儒、釋、道、醫、武之精華,把武術與養生、藝術進行有機結合,集「文、武、道、醫、拳」五寶於一身,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鑄就了獨具特色的萬籟聲自然門武學。融少林、武當、內外家、南北派於一爐,揚長避短,去粗取精,自成體系,把武術提高到科學層面,把武術打法歸納為「巧、妙、化」三法,把自然門武功歸納為「軟、硬、輕」三功,對我國後世武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   自然門武術發展的制約因素


    自然門武術在近代武林中獨樹一幟,以其理論精闢、技法獨特而稱盛武壇。但由於特殊的原因,世人對自然門功夫大多不甚了解,以至聲名雖隆而流傳不廣。

為何造成這一現狀,筆者分析,主要是在文化因素、自身因素、社會因素三個方面存在著制約。

    一是文化因素

    自然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一項濃縮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搏擊精華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內涵和博大的精神外延。

    自然門總訣曰:「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從文字看,似乎不難理解,但細而嚼之則又不盡然。杜公在題贈萬老的條幅上有這樣的話:「矮師每於教授時:必喃喃念此數語,數十年來身手似有變化,而年之衰,始悉矮師之神入鬼出俱在此數語中」。大師通過數十年的磨練思索,方始領悟,可見其中奧妙無窮,哲理頗深了。

     因為有學問,頭腦思維才能廣博,才能悟得深、悟得透,而學問深、悟性高恰恰是練好自然門的關鍵。

    自然門先賢之所以如此傑出,除了其本身武功獨到精純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文化水平。三傑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四書五經》徐始祖無所不精,並能通曉老莊學說,其漢學程度之深是可想而知的。至於杜心五與萬籟聲那就更為奇巧了,杜公早年入東京農業大學,萬老則投學北京農業大學,而且由於好武而喜山,都是學森林系,都受過科學的程序訓練。由於徐始祖有學問,才能在浩瀚而繁雜的武學中通過不斷地篩選,熔煉,並以古道家學說為依據,創此自然門武術。

    由於自然門的哲理很深,而後學欲練成功,同樣非得有大學問不可,這也是自然門武術多年來不能廣為流傳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是自身因素

    隨著時代的變遷,武術的功用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已不完全停留在生存搏鬥,而更多的是適用於健身、自衛和娛樂。

當今自然門傳人,由於多種原因,自身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加上一定程度上文化知識水平的不足,對自然門武術理論的研究不夠,對自然門武術內容的繼承整理不全,導致訓練手段不新,傳承觀念落後,先進的科學育人理念得不到借鑑、引進,陳舊的訓練指導思想及方法手段沿用至今,使得自然門武術未能廣為世人所接受。

    三是社會因素

    萬籟聲先生曾言:

    「杜師與徐師相處八年,後來杜師武功天下無敵,但提起徐師來,常謂我曰:我的功夫比起徐矮師來,誠如九牛之一毛耳!而現在,我的功夫比起杜師來,可能抵其一半而已!真是每況愈下,曷勝浩嘆。」

    可見自然門武術承遞之難。

    其原因,皆為時代不同,所習之程度亦不同之故。今之青年要學自然門,有此時間否?有此環境否?亦有此經濟條件否?倘若能辦到,亦有此老師跟隨其十年否?

這連續發問,對於生活在快節奏現代社會的人來說,每一句都扣人心弦。所以,自然門武術發展緩慢的又一大原因便是學習環境和條件所造成的。

    無論何種武術,都會帶上時代的烙印,自然門武術也不例外。過去,自然門習武者的目的幾乎都是為了格鬥技擊,而現在人們習武大多是為了或健身或表演或自娛自樂,單純追求技擊者已不絕如縷,這便是社會因素導致自然門武術衰微的濫觴。

    自然門武術自身生存的社會環境已發生變化,建國後,國家武術管理層以發展競技武術為目標,反對「唯技擊論」,長期忽視武術的技擊性。而技擊大家萬籟聲先生一直在民間自發性傳授自然門武術,沒有得到武術管理層足夠的重視,導致萬籟聲武學這一優秀的自然門武術傳承資源長期處於埋沒狀態,繼《武術匯宗》之後,多年沒有自然門武術專著問世。

    同時,作為自然門重要傳播陣地的學校,在武術教育方面,發展相對滯後。自然門武術進校園或僅限於活動,或僅流於形式,沒有形成科學強勁的傳承空間,沒有在青少年中保持良性持續教學的有序傳承,導致後繼力量不足。

 

四、促進自然門武術發展的對策與措施


    以上這些因素,制約了自然門武術的發展,如何創造條件,使自然門武術得到更加有效地挖掘、提高和傳播,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尋找突破口。


    一是運用現代科學教育傳播理念

    自然門歷代先賢在武學實踐的過程中對已知拳法、理論進行驗證,並做出合理的解釋。所以「理論總結」與「實踐驗證」告訴我們,應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運用科學、與時俱進的態度發展自然門,傳播自然門,只有這樣,自然門武學的發展、傳播才能夠適應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脈搏,進而促進自然門武術的長盛不衰。


    二是加強對自然門愛好者的引導和培育

積極助推自然門武術列為全民健身運動項目。充分發揮自然門武術的養生健身價值,爭取政府有關部門對自然門的引導和支持,使有條件的地區把自然門武術作為全民健身運動的優先選擇。

    開發自然門武術的教育價值,對自然門武術進行市場化運作、營銷。大力在城市社區、鄉鎮宣傳、教授自然門武術,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到自然門武術中來,使自然門武術在民間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藉助傳播媒介拓展自然門武術的傳播渠道

    基於21世紀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特徵,傳統自然門功夫應適應時代的變遷,選擇出版一些書籍、畫冊、光碟,建立自然門武術微信公眾號,建立自然門功夫網站,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宣傳自然門武學,讓國內外的武術愛好者更深入地了解自然門。 


    四是加強對自然門武學品牌的打造和推廣

以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或智慧財產權等形式,創設自然門武術文化品牌。積極創造機會、搭建平臺,合理開發自然門武術比賽的運營模式,推動自然門傳人積極參加國內、國際傳統武術交流大賽,與其他傳統文化一道展示自身魅力。加強自然門不同支脈之間的交流、切磋,通過表演、展演和競賽,讓更多的人認識和喜愛自然門武術,促進自然門武術文化的繁榮昌盛,多措並舉使自然門武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相關焦點

  • 優秀武術文化挖掘與傳承之「武在山西」
    而今天的中華武術,已經由原來生產實踐性質、軍事性質,演變為健身、養生、休閒、交流、防衛等綜合性價值於一體的文化形態。研究表明,武術對於人的成長、事業發展、社會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武術沿革與歷史各個時期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我們推薦山西武術,正是基於武術在山西賴以生存的「土壤」,沿續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履痕。在中華民族形成史上,山西乃民族融合的大熔爐,徵戰的大舞臺。
  • 傳承民間武術推動全民健身———博興民間武術傳承人的擔當
    中華武術源於民間,發展於民間,更因有一些執著的民間拳師,認真悟化,尋其真諦,勇於擔當和傳承,才使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博興縣民間早就有習武防衛健身的傳統,明朝以前,因年代久遠,缺少資料,不可考。從清朝至今流行於博興的武術主要有:梅花拳、梅花棍、嶺子長拳、龍形太極拳、八卦刀、六合拳等。武術的發揚光大是很多傳承人的堅守和奉獻,多年來他們把傳承武術國粹當作己任,把推廣全民健身作為義務和擔當,下面讓我們走近博興民間武術傳承人,去認識他們。
  • 民間傳統武術文化與武術精神該如何發展?
    武術是中華民族勇敢與智慧的結晶。它產生於我國古代人們的搏鬥,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界生物鬥爭求生存的技術。同時還具有強身保健和表演娛樂等功效。它的靈魂是自強不息、英勇無畏、探求宇宙人生之大道。它是華夏古老文化寶庫中一塊璀燦的國粹珍璧。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武術以她不朽的生命力,不斷地傳播發展、豐富壯大,深深地植根於廣袤的民間沃土之中。
  • 中華武術:傳承數千年的文化蘊含(圖)
    千百年來,一脈傳承而來的拳械套路、功法理論浩若煙海,多得難以數清。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每一個動作,都需要調動周身每一根神經去努力感受。每一個武術門派,都有著一段傳奇曲折的歷史。縱觀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還沒有哪一種傳統搏擊技巧,具有如此豐富的技術理論體系;也沒有哪一種搏擊技術,具有中國武術這樣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當一個初習武藝者面對博大精深的武術時,常會有高山仰止、不得其門而入之感。於是,傳說中的習武秘籍就成為進身武林的不二法門。
  • 泉州劍影武術館建館三十載 傳承濃鬱「武術風」
    泉州劍影武術館建館三十載 傳承濃鬱「武術風」 發布時間:2019-08-19 10:53:35      來源:中國新聞網   (陳龍山)泉州劍影武術館建館3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18日在
  • 成立研究基地 傳承武術文化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羅劍生 通訊員吳然 文/圖)近日,福建省大學生體育協會南少林武術文化研究基地授牌儀式在泉州華光職業學院隆重舉行。福建省大學生體育協會秘書長邢尊明及該校領導嘉賓出席,師生近千人參加授牌儀式。 邢尊明向該校董事長吳其萃授牌,並向職業院校技藝大師黃樹煌頒發福建省大學生體育協會南少林武術文化研究基地主任聘書。
  • 福建將太極拳列為高中會考內容引熱議 傳統武術進校園之路如何越走...
    此事引發熱議,在福建師範大學體育學院教授楊少雄看來,作為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太極拳可以幫助青少年緩解壓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而部分家長認為太極拳更注重養生,未必適合好動的青少年練習,在課業繁重的高中階段將太極拳列為必考科目並不合理。
  • 南華中學舉行武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討會
    中國網8月6日訊 近日,重慶市南華中學舉行「武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討會」。重慶文理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譚宏,渝北區委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熊德憲,西南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國棟,重慶市教科院體育教研員牛曉、屈明,渝北區教師進修學院培訓部主任王豔、辦公室副主任伏正斌以及兄弟學校校長蒞臨南華指導,學校黨委書記、校長段紅梅以及體藝中心、課程基地負責人出席了本次會議。
  • 傳承中華文化 菲律賓中正學院開設在線武術課
    中國僑網7月27日電 據菲律賓《世界日報》報導,菲律賓中正學院向來重視學生的智慧、人格品行和身心的全面發展,日前,為弘揚並傳承中華文化,除為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的學生開設「中華料理課」外,該校又特別開設了「線上學武術」這一課程。課程的武術指導老師施俊仁亦是該校校友,他年少習武,中學生時代就已是和菲律賓武術協會的成員。
  • 傳承武術精神打造特色文化 | 西山學校初中部開展武術展演活動
    他們表示:「此次武術展演活動展現了良好的班級風貌,充分展示了同學們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體現了同學們拼搏進取、團結協作的精神風貌和集體榮譽感,希望同學們要持之以恆,努力奮進,不斷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此次比賽,不僅增強了學生體質,培養了學生集體意識和組織紀律性,也促進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進一步提升了學校文體活動的質量和學生身體素質,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貴州安龍:鄉村校園傳承民族武術
    近年來,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大力推進傳統武術走進校園,將布依族民間武術創編的布依釘耙拳、布依棍、布依拳、鐮刀拳等套路引入校園,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同時,提高學生身體素質。7月3日,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招堤街道海莊村海莊小學學生在廣場學習武術。
  • 「武」進校園傳承經典 市青少年武術訓練基地揭牌
    來源:江陰網江陰日報訊(記者 何潔瓊 張霆) 為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18日下午,江陰市青少年武術訓練基地揭牌儀式在要塞實驗小學舉行。武術運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江陰市青少年武術訓練基地,是江陰推進「武術進校園」工作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推動全市武術運動發展,提升青少年校園武術活動的質量和水平。
  • 傳承武術文化 河北大學這一學生社團30餘年初心不改
    河北大學武術協會參加河北省第十一屆大中學生武術比賽收穫頗豐。據了解,該協會成立於1984年,由著名武術家、中國武術國家級裁判、河北大學武淑清教授(1938年—2003年)在1963年成立的河北大學武術隊的基礎上創建,以「崇尚武德、修身強身」為宗旨,以傳承武術文化為己任,30多年來培養學生超過3萬人。
  • 臺灣西螺七崁武術文化傳承 韓國瑜20年前想的點子
    華夏經緯網10月2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一年一度西螺七崁武術嘉年華活動26日舉行,這項活動已延續近20年,主辦單位西螺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縣議員李明哲指出,這個活動的源頭啟發者是韓國瑜。
  • 山西三百年歷史「辛村形意拳」進校園傳承中華武術
    山西三百年歷史「辛村形意拳」進校園傳承中華武術   中新網太原11月29日電(張陽陽)29日上午,在山西太原辛村小學,200多名學生在課間操時間集體練習形意拳基本套路,校方通過武術進校園的方式,讓有著三百年歷史的「辛村形意拳」得到傳承和延續,深受學生喜愛。
  • 武術非遺傳承人劉喜堂:傳承,只為那份不變的初心
    劉老師開心地說,學體育教育好啊,武術教學又多了一份傳承。幾十年來,他讓數萬名學生親身體驗到武術的魅力,助力數十名學生憑藉武術特長高考加分。  他說,武術傳承,在他心中,是一份不變的初心。譬如,在為郝佳楠選項時,他甚至牽頭組織了一個「智囊團」,包括他本人、學生家長、他的師兄、武術老前輩、瀋陽體育學院教授等,大家在一起研究,最後確定讓郝佳楠主攻南拳。「有的放矢地幫助每個學生選準習武的主攻項目,完全是出於對學生、徒弟的愛,是為他們今後的個人發展負責任。假若沒有對他們的深厚感情,就做不到這一點。」
  • 肅寧融媒 | 非遺傳承:肅寧武術戲
    肅寧武術戲是河北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明隆慶年間,肅寧武師張子謙率其家人,進京賣藝,結識了南方某崑曲劇團,後又同臺演出,時唱時打,多種形式不斷融合,形成最初的武術戲。後張子謙因故率班回到肅寧,當地百姓喜聞樂見,因此附近的高陽、河間等地紛紛效仿,武術戲紅極一時。
  • 對自然門杜心五武道功夫的定位
    杜從小就開始習武,後來拜師自然門宗師徐矮子,盡得自然門奧妙,加入同盟會後經常客串孫中山的保鏢,數次化險為夷。比如,孫中山、黃興和宋教仁經常開會,商討機密事宜。有一次,不慎走漏了消息,三名殺手如影而至。
  • 茂名:加快促進傳承創新發展,走獨具茂名特色的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之路
    茂名:加快促進傳承創新發展,走獨具茂名特色的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0-11-07 12: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武術的師徒關係與功夫的層次之我見
    今天就他的書《李立群的人生風景》裡所寫的內容,來談一下武術的師徒關係與功夫的層次。他的書裡寫道:「在拜師之前,我十七歲,他六十八歲,他在臺北吳興街山邊的松山寺裡當居士養老,我幾乎天天去寺裡遊玩,那時候我還不知道他幾歲,之前是做什麼的,背景如何,都不知道,只是常與他在廟廊上聊天,而且愉快;十七到十九歲那兩年,跟他可算是忘年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