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武術的師徒關係與功夫的層次之我見

2020-12-22 九天凌霄客

昨天寫了一篇半於鐵砂掌和金鐘罩的文章,是由演員李立群所說的故事引發的。今天就他的書《李立群的人生風景》裡所寫的內容,來談一下武術的師徒關係與功夫的層次。

他的書裡寫道:「在拜師之前,我十七歲,他六十八歲,他在臺北吳興街山邊的松山寺裡當居士養老,我幾乎天天去寺裡遊玩,那時候我還不知道他幾歲,之前是做什麼的,背景如何,都不知道,只是常與他在廟廊上聊天,而且愉快;十七到十九歲那兩年,跟他可算是忘年交吧!在那個山邊的大剎裡。 」

他說:「在初識師父的頭兩年裡,僅只是沒大沒小地聊天」,「從叩頭拜師那一刻起,說也奇怪,我平常對一位老人,忘年之交的那種自由,立刻就消失了。師父的一言一行也不像從前,嚴肅了好多,那種在小屋子裡(約七八坪)兩人的對話,聽師父庭訓的氣氛,如今回想起來,包括和我父親都不曾有過,我這一輩子(當時的一輩子),沒有任何一個人這般的讓我尊敬、信任和專心地聽過。」

這一段故事呢,說明了傳統功夫中是講究師道尊嚴的。沒有師徒關係之前,是平等對待,但是一旦確立了師徒關係,則是如《武當修真密籍-論師徒》語云:「師徒如父子,父慈子孝,師能徒尊,此自然之理也。」師父要有威嚴寶相,不是如世俗或小說一般,師父與徒弟打打鬧鬧,嘻嘻哈哈,沒有分別。

李立群的師父學的應該主要是佛門的功夫,從他拜師時的敘說就可以知道。書裡是這麼寫的:「拜師那天,我叩頭的時候,師父是站在我的右前方,很自然,很自然地,順著叩頭的動作,把手一帶,把我叩下去的頭,如果有什麼磁場的話,那點兒小磁場,就被他那麼一帶,帶到了牆上貼著的南無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像上。好像我拜的不是他,而變成了拜佛陀,他就像是一個橋梁,但又好像是接下了什麼,我要學的似乎已經不僅只是武功了,好像又加上了對佛陀覺悟生命的一種學習了,玄。 」

這故事裡面有玄機,古人說無師不成大道,佛教的傳承則是非常重視佛法僧(師),真正的佛教功夫是要上師才能得授的。

書中還寫他師父常說:「拳不要急著想打好,那是一輩子的事……內功要先練好才是重點……師父的功夫是黃金,是要讓你們練到天上去的……」這裡說拳是一輩子的事,說到根子上去了。同樣一路拳,是初學乍練,是流利自如,還是潛氣內循,以至氣力合一?是不同的概念。

直至後來進階內家,有太乙循經內煉,混元為用;乃至循纏有序,通體琉璃,可以說是一山還有一山高。至於文中所寫的「師父的功夫是黃金,是要讓你們練到天上去的」,這則是直接點明他傳承功夫的層次了。

世俗的功夫是單純的拳腳器械,是自然之道,生老病死皆自然也。然則自然之上則為天然,天空中日月如梭,循行不休,有億萬年。丹經中有「黃金種子年年種,幾人能得暢玄鄉」之語,這是說傳統的修行裡面,「師父引進門」並非是虛語。真正的師父,在徒弟磕頭的時候,你得有種子給徒弟,這不是說笑的。

社會上流傳的拳腳功夫,只是單純的武技演練,不能讓人身得以超越,這是「自然門」的功夫。自然門之上的修行,則是「金門」的修行,這是丹道的修為。當然歲月的煙塵,已經讓傳統的文化泛上塵煙,許多往事已經被人們當成故事來敘說,至於真實性,則是要自我修行來驗證真偽了。

《黃庭經》:「授者曰師受者盟,」「金書玉景乃可宣」,此是言師之重要性。要想入金門,則必須要師父種下黃金種子,這樣才能生根發芽。

李立群的師父說「內功要先練好才是重點」,這是至理名言。只是此言落到今日,恐怕要為俗人所笑。很多人自己不練或者沒有傳承,就以為別人都不會,甚至打著傳統武術的名頭,行現代體育鍛鍊肌肉的方法來練,這不是牛頭不對馬嘴嗎?

中國的武術是要以內功為基礎才能夠發揮真正的作用,並不是單純的肌肉用力,那練不出來真正的功夫。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讚,評論!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第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第19代傳人 凌霄客

相關焦點

  • 從「習武拜師」說說「師徒關係」
    武術拜師是學習傳統技藝的一件大事。一般來講,沒有師父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嚴格說,沒有師承,不算入門。
  • 武術教與學十二思考
    在武術傳承中,無論是從師傅和徒弟方面,還是從認識論、方法論方面,都值得我們借鑑思考,用於指導武術教與學的實踐。我們將先人關於治學和有關武術的一些智慧結晶彙輯編譯如下,獻於武林同仁參考思索,不妥之處恭請斧正。
  • 《精武英雄》:功夫電影的聖經,我的動作片之王
    推開其他關於影片的一切不談,在這部包著民族英雄傳奇故事的華麗外表,實則在探討武術精神的電影中,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武術觀念的更新,這在以往的武術片中是很少見的。一種更具時代感,與時俱進的觀念在這部影片中被進行了初步的探討,那就是,實戰的精神。
  • 新五星功夫共建河南武術特色學校研討會,糾正校園武術不會打弊端
    「新五星功夫」創造性地調動武術搏擊俱樂部資源,解決了校園武術缺乏師資力量的核心問題,並且在武術文化灌輸上有獨到之處。新五星功夫的指導思想就是:「堅持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武術文化,講好武術文化故事,體現中國文化精神,展示中國文化形象,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系列功夫喜劇《功夫之家》殺青,梁天沈羽倩再現胡同文化弘揚武術精神
    今日,由梁天監製,沈羽倩、張健龍導演的系列功夫喜劇《功夫之家》在北京正式殺青。這部24集的系列喜劇融合了傳統武學、胡同文化與當下時尚新潮的喜劇元素,由經典劇集《我愛我家》的金牌班底傾情打造,將於2020年暑期播出,笑鬧一夏。
  • 玉見南陽之廿八|我們的武術,我們的南陽城
    2019年11月8日,陰,周五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晚上好,玉見南陽,玉見不一樣的南陽,玉見更好的自己。每一次做做節目,上午有空閒的時候,思考一些問題,想想說什麼呢。原本想說一點與記者有關的事,因為不感同身受,怕貽笑大方。
  • 打卡「武術之鄉」,旅居「功夫民宿」,探索廣東佛山可以這麼玩
    ,令城市整體競爭力強勁;「武術之鄉」「功夫之城」,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武術宗師的家鄉都在佛山。在粵語中,「吾系」意為「不是」,即「不是酒店」,而「吾」在中文古文裡為「我」的意思,即「我是酒店」。「吾系酒店」此名有著雙重寓意,既是酒店也不只是酒店,除了具備酒店的服務功能,更承載著一般酒店未曾傳遞的本地文化印記。現這家民宿正式更名為「風睿」,增添了幾分風雅和睿智。
  • 北京武術非遺傳人辦武館傳功夫
    武術非遺傳人辦武館傳功夫  作為北京首個武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四代傳人,創辦「長禎國術館」,傳承「張三」功夫  2月14  按原來的江湖規矩,習武之人見面,需報上姓名來歷,若真是「練家子」,那就得「走幾招」,以武會友切磋武技。可張曉航不喜歡這規矩。  「我功夫淺,沒有絕活。」張曉航呵呵笑,傳統武術講究強身健體,不是以技炫人。  中午,張曉航坐在茶桌前休息。有熟悉的學生家長,攛掇著讓人去打張曉航的肚子。
  • 功夫之王李小龍的武術啟蒙老師是誰?又是如何影響李小龍的一生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功夫之王,華人武術家,截拳道創始人!1940年11月27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幾個月後隨父母親回到香港生活。李小龍與師父葉問李小龍於1955年左右拜葉問為師,正式學習詠春拳!爭強好鬥的李小龍一下就喜歡上了武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後來又學習了洪拳,螳螂拳,少林拳等多種拳術,以至於後來因為覺得打架這些拳法不能滿足,拜進了葉問的名下,學習詠春拳!因此,嚴格意義上講,李小龍的武術啟蒙老師是其父親李海泉!而父親李海泉教會李小龍太極拳,僅僅是因為兒子體弱多病,為了增強他的體質,讓其健康成長。僅此而已!
  • 武術宗師葉問教授李小龍詠春拳照片亮相(圖)
    「古穗倩影暨粵港澳百年老照片展」明日佛山亮相 300多張珍貴圖片中十多張是關於武術宗師葉問與李小龍師徒的 昨日葉問之子葉準接受記者專訪講述父親與李小龍之間的往事。  據了解,此次展覽共展出300多張珍貴歷史圖片,其中關於佛山的近30張,包括佛山的舊城古貌、工業發展歷程等。關於佛山的照片中,葉問與李小龍師徒的圖片佔了三分之一。  葉問之子曾主動提供老照片  此次展出300多張珍貴照片中有十多張是佛山著名的武術宗師葉問及愛徒李小龍的照片。
  • 八大功夫之袁家班——傲笑天下『下』
    袁和平又名袁大眼,做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武術指導,他早已聞名天下。在後面留有篇章給他,到時詳談。(詳細介紹見《功夫36房之十大動作導演》)《情逢敵手》袁和平飾演大眼,也是他早期做武指的綽號。  見過面後,袁和平對這位剛奪得1981 年全美武術大賽兵器拳術雙料冠軍的年輕人大為讚賞,從此袁家班又多了一名新成員。  甄子丹在袁家班是既做主演,又參與武術指導。
  • 中國功夫南拳北腿指的是什麼?傳統武術知識科普
    把太極健身體操和太極拳混為一談的也多是北方武術家。在現代的北方武術家,每天說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樁功,在過去的老武師口中,這個詞是很少提起的,我接觸過一個老洪拳武師,提的最多的就是我們南派馬步,硬橋硬手。而現代的武師們,常常拿樁功來作為自己不肯吃苦蹲馬步的藉口。
  • 把對馬保國等「大師」的不滿遷怒於傳統武術,這是一種社會病
    這是繼「雷公太極」雷雷、詠春拳餘昌華師徒等之後又一個倒在現代格鬥拳頭下的「大師」。正因為這些華而不實的「大師」,使社會民眾對原來號稱的「高手都在民間」的說法產生了懷疑。主要是沒搞明白以下幾個關係:一、武術文化與學武術文化的人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武術本身帶有技擊和強身健體作用。
  • 武術非遺傳人辦武館傳功夫:做的是文化不是生意
    張曉航,則是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三」功夫的第四代傳人。  在北京武術圈,張曉航是一個充滿話題的人物。讚揚者認為,他敢創新,腦子靈活:幼兒園發生砍殺事件,他就教兒童武術;女大學生失蹤案一多,便立馬推出自編的女子防身術。不但賺了錢,也贏得了名聲。批評者則認為,他不守祖制,不但打破祖上對功夫「窮死也不撂地」(不傳外人)的規矩,還把自家功夫放到網上,傳到了外國。
  • 擅自改變武術界師承關係侵害了何種權益
    陳克忠系陳繩曾之子,陳清林系陳克忠之子,陳天閩、陳天祥、陳天惠系陳清林之子。陳仲甡系陳氏太極拳第七代傳人,下傳長子陳垚、三子陳鑫、侄子陳森等人(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垚傳族侄陳繩曾等人(陳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陳鑫傳族孫陳克忠等人(陳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陳克忠傳族弟陳伯祥(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伯祥傳族孫陳天閩、陳天惠、陳天祥(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
  • 中國傳統武術成「打假」對象?世界眼中的中國功夫是這樣的
    這名父親問記者:「你的中國功夫一定很厲害吧?」得到否定的回答後,他很吃驚:「這是你們國家的呀,你為什麼不學呢?」平時,記者經常遇到美國年輕人問:「你能教我中國功夫嗎?」這些青年大部分是黑人。在歐洲,中國武術也是遍地開花。德國Pro電視臺近期專題報導稱,學習中國功夫的歐洲學員有數百萬人,他們主要學習太極、氣功等。
  • 武術宗師李小龍:我對中國傳統武術失去了信心,包括詠春?
    李小龍逝世多年,距離現在也比較遠,只能從一些當時的信件、訪談或者日記了解,我談一下我自己的想法吧,帶點身邊的例子,李小龍是我爸的偶像,我爸從年輕接觸武術開始習練,幾乎每天都花時間練,一直到現在,中間也是受李小龍的截拳道的影響,嘗試多種拳術和技擊法,也一直在收集關於武術的資料,從一開始的《武林》《武術健身》《中華武術》等雜誌,到《武術》《琴劍樓》《李小龍技擊法》《
  • 古代拜師費用竟然如此天價,難怪現在人人都想成為「武術大師」!
    史進拜師的背後是有個富爹 「打熬氣力」這四個字很精妙:古人練功夫其實就是「打熬氣力」,力量和功夫是打熬出來的。 意思是,只要主動給我十條臘肉(束脩)作見面禮,我從沒有不肯教誨的。也就是說,你要是十條臘肉都配不齊,你就野蠻生長去吧。
  • 沒人見他出過手,但這4個人是試金石
    世人常說「天下功夫出少林」 在各種武俠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少林寺的身影,而且都是德高望重之輩,在武林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甚至還有一句「天下功夫出少林」,說明少林功夫深,裡面都是習武之人。當然這些都是武俠小說中描述的,與實際上的少林寺還是有所差距的。
  • 釋永信眼中的「傳統武術」,打臉馬保國之流偽傳武大師
    由於他濃重的方言口音,「耗子尾之」也成為風靡網絡的流行語,成為公眾群嘲的笑柄。馬保國之所以醜態倍出,除了一些不負責任的網際網路平臺的炒作之外,馬保國自詡為傳武大師,借傳統武術之名,謀一己私利之實,也為網友們所反感。他的行為給傳統武術抹黑,民間最大的聲音就是「傳統武術」不行了,不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