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一篇半於鐵砂掌和金鐘罩的文章,是由演員李立群所說的故事引發的。今天就他的書《李立群的人生風景》裡所寫的內容,來談一下武術的師徒關係與功夫的層次。
他的書裡寫道:「在拜師之前,我十七歲,他六十八歲,他在臺北吳興街山邊的松山寺裡當居士養老,我幾乎天天去寺裡遊玩,那時候我還不知道他幾歲,之前是做什麼的,背景如何,都不知道,只是常與他在廟廊上聊天,而且愉快;十七到十九歲那兩年,跟他可算是忘年交吧!在那個山邊的大剎裡。 」
他說:「在初識師父的頭兩年裡,僅只是沒大沒小地聊天」,「從叩頭拜師那一刻起,說也奇怪,我平常對一位老人,忘年之交的那種自由,立刻就消失了。師父的一言一行也不像從前,嚴肅了好多,那種在小屋子裡(約七八坪)兩人的對話,聽師父庭訓的氣氛,如今回想起來,包括和我父親都不曾有過,我這一輩子(當時的一輩子),沒有任何一個人這般的讓我尊敬、信任和專心地聽過。」
這一段故事呢,說明了傳統功夫中是講究師道尊嚴的。沒有師徒關係之前,是平等對待,但是一旦確立了師徒關係,則是如《武當修真密籍-論師徒》語云:「師徒如父子,父慈子孝,師能徒尊,此自然之理也。」師父要有威嚴寶相,不是如世俗或小說一般,師父與徒弟打打鬧鬧,嘻嘻哈哈,沒有分別。
李立群的師父學的應該主要是佛門的功夫,從他拜師時的敘說就可以知道。書裡是這麼寫的:「拜師那天,我叩頭的時候,師父是站在我的右前方,很自然,很自然地,順著叩頭的動作,把手一帶,把我叩下去的頭,如果有什麼磁場的話,那點兒小磁場,就被他那麼一帶,帶到了牆上貼著的南無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像上。好像我拜的不是他,而變成了拜佛陀,他就像是一個橋梁,但又好像是接下了什麼,我要學的似乎已經不僅只是武功了,好像又加上了對佛陀覺悟生命的一種學習了,玄。 」
這故事裡面有玄機,古人說無師不成大道,佛教的傳承則是非常重視佛法僧(師),真正的佛教功夫是要上師才能得授的。
書中還寫他師父常說:「拳不要急著想打好,那是一輩子的事……內功要先練好才是重點……師父的功夫是黃金,是要讓你們練到天上去的……」這裡說拳是一輩子的事,說到根子上去了。同樣一路拳,是初學乍練,是流利自如,還是潛氣內循,以至氣力合一?是不同的概念。
直至後來進階內家,有太乙循經內煉,混元為用;乃至循纏有序,通體琉璃,可以說是一山還有一山高。至於文中所寫的「師父的功夫是黃金,是要讓你們練到天上去的」,這則是直接點明他傳承功夫的層次了。
世俗的功夫是單純的拳腳器械,是自然之道,生老病死皆自然也。然則自然之上則為天然,天空中日月如梭,循行不休,有億萬年。丹經中有「黃金種子年年種,幾人能得暢玄鄉」之語,這是說傳統的修行裡面,「師父引進門」並非是虛語。真正的師父,在徒弟磕頭的時候,你得有種子給徒弟,這不是說笑的。
社會上流傳的拳腳功夫,只是單純的武技演練,不能讓人身得以超越,這是「自然門」的功夫。自然門之上的修行,則是「金門」的修行,這是丹道的修為。當然歲月的煙塵,已經讓傳統的文化泛上塵煙,許多往事已經被人們當成故事來敘說,至於真實性,則是要自我修行來驗證真偽了。
《黃庭經》:「授者曰師受者盟,」「金書玉景乃可宣」,此是言師之重要性。要想入金門,則必須要師父種下黃金種子,這樣才能生根發芽。
李立群的師父說「內功要先練好才是重點」,這是至理名言。只是此言落到今日,恐怕要為俗人所笑。很多人自己不練或者沒有傳承,就以為別人都不會,甚至打著傳統武術的名頭,行現代體育鍛鍊肌肉的方法來練,這不是牛頭不對馬嘴嗎?
中國的武術是要以內功為基礎才能夠發揮真正的作用,並不是單純的肌肉用力,那練不出來真正的功夫。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讚,評論!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第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第19代傳人 凌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