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長禎國術館」,張曉航正給入室弟子上非遺傳承課。新京報記者 周崗峰 攝
2月14日清晨,北五環外的一片樹林裡,張曉航提拳與胸,片刻沉寂,抬起的右腳重重地踩在地上,打起了祖傳的「醉鬼張三門」長拳。
三分鐘後,剛剛還在閃、轉、騰、挪的張曉航忽然身體前傾,右腿向後抬起,筆直地指向身後的天空,一秒鐘,凌空的右腿穩穩收回,長拳就勢結束。身旁,捲起的塵土尚在飄浮,腳下,布滿打拳時踏出的腳坑。
張曉航的祖上是京城武術界名人—慈禧的貼身侍衛張長禎,人稱「醉鬼張三」。張曉航,則是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三」功夫的第四代傳人。
在北京武術圈,張曉航是一個充滿話題的人物。讚揚者認為,他敢創新,腦子靈活:幼兒園發生砍殺事件,他就教兒童武術;女大學生失蹤案一多,便立馬推出自編的女子防身術。不但賺了錢,也贏得了名聲。批評者則認為,他不守祖制,不但打破祖上對功夫「窮死也不撂地」(不傳外人)的規矩,還把自家功夫放到網上,傳到了外國。
對於這些,張曉航全都淡然一笑。他說,「要緊的是傳承,不是規矩。」
獨門功夫傳承的「心病」
張曉航的武館位於海澱一棟普通的寫字樓裡。進門直走是一大一小兩間教室,大間是主要的上課地點,小間是VIP教室,用於教授核心拳法,沒課時則是張曉航的辦公室。
換上黑色緞面的練功服,張曉航坐下給人倒茶。身高一米七的他,身型勻稱、聲音渾厚,舉手投足間透著幾分儒雅的宗師氣質。
「師傅!」
7點45分,學員陸續來了,從7歲到14歲,高矮不一,還有一名女孩。
換好了練功服,學員們紛紛探進頭來,抱拳向師傅問好。
張曉航抱拳回應。這是武林的規矩,不能放下。
上午的「非遺傳承班」是張曉航最重要的課程。班上的學生都是他從老學員中挑出來的「好苗子」,磕頭拜師、背誦門規後,才成為入室弟子。
他們是張曉航傳承「張三」功夫的希望。
8點,傳承班準時開課。
蛙跳、下腰、倒立,首先練習的是基本功。張曉航在中間做,14名弟子圍成一圈,眼睛盯著師傅的手腳變化,有的學得有模有樣,有的一個不小心被自己絆倒,又趕緊爬起來。
到單獨演示槍法時,弟子們個個亮出了真功夫。腳下步法、手上槍法配合得嚴絲合縫,刺、轉、跳、收,雖不如師傅招招剛勁有力,卻也是有板有眼。
傳承班每堂課一個半小時,其中,最後半小時教的是「張三」功夫的核心拳法。
張曉航從小練武,童子功是父親「打出來」的。18歲,經人介紹,他到香港去當保鏢,22歲回京後,到體育學院當起了武術教練。一幹就將近10年。當教練的日子生活穩定,只是受制度制約,一切訓練都得照著課程來,張家的獨門功夫找不到用武之地。
那些年,他心心念念的是父親的一句話:如果張家功夫在你手裡斷了,你就是千古罪人。如何將「張三」功夫傳承下去,成了張曉航的「心病」。
開武館,這個想法在張曉航心裡醞釀已久。
2007年,「張三」拳法被評為北京首個武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曉航作為非遺傳承人,享受每年20萬至30萬的政府特殊津貼。有了這筆資金,再加上幾位親友的投資,當年9月,「長禎國術館」開張了。
張曉航說,武館的所有課程都明碼標價,傳承班的學費最高,每年9萬,其餘課程平均每節課70元左右,女子防身術、氣功養生班、少兒武術班都比較受歡迎。
時代變了,傳統武術也得變
作為「張三」功夫的第四代傳人,41歲的張曉航練功已有二十多年,拳打出去,力量相當於400多斤,出拳必傷。2009年,有人慕名來找他切磋,點到為止不服,結果眉骨骨折、肘關節脫臼才停手。
按原來的江湖規矩,習武之人見面,需報上姓名來歷,若真是「練家子」,那就得「走幾招」,以武會友切磋武技。可張曉航不喜歡這規矩。
「我功夫淺,沒有絕活。」張曉航呵呵笑,傳統武術講究強身健體,不是以技炫人。
中午,張曉航坐在茶桌前休息。有熟悉的學生家長,攛掇著讓人去打張曉航的肚子。一拳打過去,先是覺得軟軟的,緊跟著,一股內力由張曉航的肚皮裡向外湧出,打拳的人手腕一挫,被彈了回來。張曉航哈哈大笑。
笑完了,又有些落寞。
「長禎國術館」這個名字是他三叔起的,為了體現傳統武術特殊的文化價值。結果,剛開張時,很多家長來問,你這裡是不是學書法的,還是學畫畫的?得知是教武術的,對方轉身就走。
「人們對武術的了解太少了。」張曉航一邊提壺倒茶,一邊搖頭說。
從前學武都要千方百計去求師傅教,家傳武藝規矩更多,講究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張三」功夫的創始人張長禎在世時,很多人追隨,他卻說:「我的玩意兒窮死也不撂地(不傳外人)。」
而現在,張曉航想的,是不能讓這門功夫在自己手上斷了。
給武館做網站宣傳、提高網絡搜索排名、僱人發招生廣告,所有能想的招兒全用上了。他還教了不少外國學生。語言不通,就憑著肩膀、手臂、轉身這些簡單的單詞交流,再配以動作示範,卻也頗得精髓。
這些洋徒弟學成後,有不少回國辦起了武館,現在,美國、巴西、日本、韓國,都有「長禎」的「分館」。
為此,張曉航還曾被三叔一頓痛罵。老人當時厲聲指責他,自家功夫傳給外人就算了,不能傳給外國人。
張曉航低頭聽著,沉默不語。
他不想和老人爭辯:與「張三」功夫同時期的武術門派,有多少因為沒有傳人而銷聲匿跡;跆拳道、空手道又是如何走出發源地,成為風靡世界的運動。
時代變了,傳統武術也得變。
「我做的是文化不是生意」
下午4點,一堂少兒武術班課,只來了一個學員。
張曉航說,放寒假了,很多孩子出去玩或是回老家過年了。「現在的小孩不能吃苦,有的孩子上了一節課覺得挺好,可辦了年卡後再沒來過。」
他讓其他老師代上課,自己在辦公室琢磨二十四節氣養生知識。
「武術和中醫是相通的。」張曉航的父親是學醫的,他自小聽得多了,也略懂一些中醫醫理。在他看來,傳統武術重視實際打鬥。未來,武術的價值應該在健體、防身。
此時,電話聲響起,對方邀請他與北京其他非遺傳承人一起參加一個展示活動。談到非遺,張曉航有自己的見解:有政策保護重要,傳承人自強更重要。
「長禎國術館」剛剛創辦時,曾一度難以為繼,張曉航只好到其他地方兼職,教過跆拳道,也教瑜伽。
那時張曉航只管教門下的幾個弟子,再加上氣功班的幾名學員。開館一年多,錢賠光了,連第二年的房租都拿不出來。
接連遭受打擊,2009年春節,他去廟裡住了7天。回來後,找人借錢交了房租,想堅持最後一年。
那段時間,整個武館就他一個人,「又當掌柜的,又當跑堂的。」
轉折發生在2010年。
當年4月,江蘇泰興中心幼兒園發生砍殺事件,張曉航整理所學,開發出一套少兒武術,專門應對校園安全問題。這套武術被電視臺選用播放,武館的學員一下子多了起來。近幾年,女大學生失蹤案件增多,張曉航又自編了一套「女子防身術」,引來多家媒體報導。
現在,這個不到200平米的武館,年利潤已經達到200萬元。
儘管形勢向好,但張曉航仍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兒」,全部課程以「張三」功夫為主,不著急擴張,也不增加跆拳道等熱門課程。
「我做的是文化不是生意。」張曉航說。
【同題問答】
新京報:講述下印象最深刻的困境故事。
張曉航:2009年受到多重打擊,親戚朋友給我辦武館的錢全賠光了,合作的師弟也走了。有人來切磋武藝受傷,我被關了10天。那時很多人勸我別幹了,可我覺得這門功夫不能斷在我手裡,春節去廟裡住了7天,出來借錢交了房租。
新京報:新的一年有哪些新希望?
張曉航:希望武館能辦得更好。明年「張三」功夫的4本書能順利出版。傳統武術講究活體傳承,時代不一樣了,希望這門功夫通過更多方式傳承下去。
新京報記者 陳瑤 北京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