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功夫的傳說、傳統與傳承

2020-12-18 廣播回放

在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體育類中,有一項傳統武術的名字:「張三」功夫。說起中國的功夫,歷來有「高手在民間」,「真功夫在民間」的說法。對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中那些神乎其神的描寫,業內的練家子往往會有不以為然的態度。那麼, 真正的民間傳統武術是什麼樣子的?有沒有電影裡那些出神入化的絕世武功呢?

(長禎國術館武術練功的音響)

在北京海澱區學清路的一座公寓樓的底商,開有一家長禎國術館,在這裡每到周六的早上都能見到十幾名非遺傳承班學員練習張三功夫的場景。

練功的內容包括基本功、器械、套路、對練還有內功。其中基本功練習的時間最長,而內功的練習則是不對外人開放的。在年齡較大的弟子的帶領下,十幾名孩子反覆練習倒立、下腰、以肩肘撞擊牆壁等動作,練功的過程中還伴有音樂。器械和套路的招式並不算多,動作顯得簡練,樸實無華,師父強調的是反覆磨練,如果學員在練習的過程中偷懶,姿勢不到位,還會遭到師父打手板的懲罰。

學員們的年紀從五六歲到十七歲不等, 他們的師父,也是武館的主人,是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人,他就是張三功夫的第四代傳人張曉航。他向我們講起了他所了解的關於太師爺醉鬼張三的身世和門戶的傳說。

(張曉航介紹張三的身世)

說起張三爺的名字,在北京練武術的圈子裡少有不知道的,如果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 醉鬼張三的名號,更是極為響亮。當年在《世界日報》、《小時報》等一些小報上,常常連載有關醉鬼張三的故事。作為七零後的張曉航也只是從前人的口口相傳中聽聞曾祖的事跡, 其中難免有不少的傳說意味。

張三功夫雖然因張三爺而得名,但張長禎也並不是這門功夫的創始人,而是有著更早的緣起。孟凡貴,著名的相聲演員,京城的文化名人,很少人知道他在年輕時就是張三門的入室弟子。因為年齡與閱歷的關係,他對於本門早年的那些掌故,比張曉航更為熟悉。

(孟凡貴講述明朝三大將的故事)

可能是因為最初有著反清復明的背景,張三門功夫在早期傳承的大部分時間裡顯得相當神秘,收徒極嚴,門人弟子極少,傳授和練藝更是在秘密狀態下進行,門外及社會鮮有人知。但也正因為如此,在將近400年的過程中,其功法技藝受外界影響很小,原始風貌得到了較好的保留。非遺項目專家論證組的意見認為,「張三」功夫作為傳統武術之一,具有中華武術進入成熟階段的明清時期的典型特徵:內功外拳、意氣合一,是研究中華傳統武術不可缺少的內容。第四代傳人張曉航對本門的核心內功介紹說:

(張曉航介紹本門功)。

作為四代弟子中的長者,孟凡貴先生也佐證了本門功夫易學難練、沒有師傅從旁指點保護容易走偏的特點。

(孟凡貴講述張三門傳承的規矩、靠長期積累出功夫)

專家論證組的意見中指出,由於歷史傳承等方面的原因,「張三」功夫對傳人要求嚴格,傳播渠道甚窄,且功夫難度大,目前後繼乏人,延續一百多年的「張三」功夫已瀕臨失傳的境地。據張曉航自己的估計,到今天會張三功夫的人加起來也不過一兩百人。既便是張氏的後人當中,會功夫的人也是越來越少。到第三代張家良這裡,更是到了後繼無人的地步,不得不從安徽農村收養了一位義子承接衣缽,這位義子就是張曉航。

(張曉航介紹成為義子的過程)

無可否認的是,張長禎對於本門功夫的傳揚和光大有著突出的貢獻,這其中除了武術本身,也和他本人的江湖地位與聲望有一定的關係,這一方面擴大了張三門的影響,另一方面這也使這門功夫在傳承中難免沾有不少江湖的神秘文化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了其傳承的範圍和效果。

(孟凡貴講述門派規矩神秘文化)

雖然由於傳統的門戶之見,學到真功夫本就很不容易,但畢竟還是有人學到了真才實學。許維仁,就是門內公認的第三代弟子中武功最好的宗師級人物之一,然而在歷史的變遷中,這樣會真功夫的人物的遭遇也是令人唏噓。作為張三門中的長者,孟凡貴先生見證了許多前輩人物的離世,特別對許維仁先生的悲劇命運感慨頗深。

(孟凡貴講述許維仁的故事)

200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開展,給張三功夫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作為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張曉航,講述了申遺成功後國家對於項目和傳承人的支持。

(張曉航講述國家對張三功夫項目的支持)

申遺的過程對於張曉曉這樣的年輕人來說,也是一次對本門功夫的歷史和文化進行全面的疏理學習的過程。

(張曉航講述申遺過程中自己的收穫)

2007年,在申遺東風的助推下,張曉航開辦了以曾祖父名字命名的長禎國術館,打破傳統規矩,在社會上廣收學員。張曉航認為,象張三功夫這樣的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也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張曉航談傳統武術的當代價值)

為了能推廣武館和本門功夫,張曉航不顧一些門內人的側目,頻頻以嘉賓身份現身一些電視臺的養生和保健節目中,利用所學傳授氣功和養生方法,甚至針對社會治安的現實編創出一套女子防身術。在張曉航等人的奔走和努力下,長禎國術館的影響日漸擴大,在北京、大連和海外成立了分館,弟子中也出現了來自韓國、日本和巴西等國的洋面孔。

(張曉航講述收洋弟子)

2014年2月, 張三門第四代傳人的收徒儀式在風渡嘉園舉行。作為北京市首批武術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張曉航開辦了非遺傳承班,傳承班的學員都是從武館普通班的學員中選拔出來的有一定天賦的練武苗子。張曉航希望在這些孩子們當中,未來能夠培養出下一代的張三功夫的傳承人。

(張曉航講述傳承人的責任和希望)

今天的長禎國術館和張曉航正變得越來越忙,太累的時候,他會自己或者向徒弟們清唱兩句《盜御馬》,據說戲裡的俠盜竇爾敦也曾是早年間的本門人物。

(張曉航清唱)

與張曉航的躊躇滿志不同,本門長老級人物孟凡貴先生的看法要淡然得多,他覺得作為一門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其實不必刻意做得太多,本身自有其傳承和生存之道。

(孟凡貴談對本門功夫傳承的看法)

對於張三功夫的現代傳承,非遺專家論證組也給出了中肯的建議。專家組成員,原海澱區政協委員,原首都體育大學傳統體系主任蘇學良教授在談到以張三功夫為代表的傳統武術的價值和傳承時這樣說:

  (蘇學良談傳統武術的價值與傳承)

感謝收聽非遺時光之:張三功夫的傳說、傳統與傳承。

採訪:李玉昆

播音:殷超        

錄音合成:馬嘯宇

監製:呂遊

出品:北京人民廣播電臺


相關焦點

  • 非遺時光|張三功夫 堪稱「中國明清武術文化形態的活化石」
    非遺時光張三功夫的傳說張三功夫是古老的漢族武術門派以獨特的三皇吞氣功為核心張三功夫在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體育類中,有一項傳統武術——張三功夫,在北京武術圈裡,少有不知道張長禎(張三爺)的。開門收徒延續傳說張三功夫對傳人要求嚴格,傳播渠道甚窄,且功夫難度大,後繼乏人,延續100多年的張三功夫瀕臨失傳。即便是張氏的後人中,會功夫的人也是越來越少。
  • 少林拳師死守三不傳原則 民間功夫傳承艱難(圖)
    磨溝村不僅因武術成名,在次地流傳的諸多美妙民間傳說也讓他聲明遠播,同行的登封市文聯副主席常松木介紹,磨溝村是傳說中伏曦和女媧滾磨盤決定是否成親的地方,村名由此得來。  「清末,豫西地區土匪盛行,民不聊生,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過著逃難般的日子,在溫飽、安全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即便在有習武傳統的村莊,誰還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完整的習練整套少林功夫。」常松木說,在當時的環境中,人們多習練諸如小洪拳等比較「霸道"的拳法以防身,更多的絕技無法傳承,慢慢失傳,「清末是功夫失傳的高峰期。」
  • 宜賓市翠屏區攜手功夫動漫,打造哪吒超級IP!
    哪吒文化「懲惡揚善、見義勇為、尊師重道、誠信無私」的精神和引人入勝的神話傳說更是千古流傳。圖|宜賓市翠屏區哪吒行宮  近年來,翠屏區在挖掘和保護哪吒文化的同時,不斷激發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從藝術創造、文旅融合、文化活動、學術考證等多方面入手構建完整的哪吒文化體系,推動哪吒文化傳承發展、創新發展
  • 「三下功夫」培植新時代好家風
    培植好家風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組成部分,是家庭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性思想道德工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每個社會成員躬身踐行,需要優良家風培育與薰陶,「三下功夫」培植新時代好家風。在家庭文化教育,樹立新時代好家風上下功夫。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言傳身教尤其重要。新時代家風建設,就是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風家教之中,通過培樹家庭先進典型,尋找每個家庭的閃光點,凝聚社會正能量,家庭作為道德教育的起點,是連接個人、社會和國家的橋梁紐帶。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
  • 北京武術非遺傳人辦武館傳功夫
    武術非遺傳人辦武館傳功夫  作為北京首個武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四代傳人,創辦「長禎國術館」,傳承「張三」功夫  2月14日清晨,北五環外的一片樹林裡,張曉航提拳與胸,片刻沉寂,抬起的右腳重重地踩在地上,打起了祖傳的「醉鬼張三門」長拳。
  • 周大福「傳承系列」新品,呼喚時尚的內涵展示傳統文化的光輝
    在珠寶界提起「傳統文化」與「古法工藝」的現代演繹,那麼,有兩個字就已呼之而出——傳承。傳承,是周大福令人著迷的一個系列,它兼具傳統與時尚,每次的新品,都重新呼喚時尚的內涵——可以傳承;同時,每次的新品,也都為我們展示我國傳統文化的光輝。
  • 中國功夫南拳北腿指的是什麼?傳統武術知識科普
    少林功夫南拳北腿並不是說南方人只打拳,北方人只踢腿,南拳北腿這個詞很好的概括出了中華傳統武術裡南北方武術風格的差異。中國功夫在過去中國武術史中,因為北方人的高大,威猛,體格力量都有優勢,北方武術的總體水平要略勝於南方武術,到了近現代,由於種種原因,北方武術的傳承已經幾乎斷了根,遠遠不如南方武術。
  • 傳承中的再造:羌族口頭傳統的文化生境及特徵
    摘要:口耳相傳的口頭傳統構成了羌族傳統文化的主體內容,其特徵表現在內容的豐富性、內部文化的差異性、傳承形態的宗教性、文化影響的多元性等方面。這些特徵既是羌族民眾基於深厚的歷史傳統中傳承生成的,也是在與多元文化互動共融中不斷進行合理性改造中達成的。傳承中的再造構成了羌族口頭傳統生成與發展的內在動力。
  • 武術非遺傳人辦武館傳功夫:做的是文化不是生意
    新京報記者 周崗峰 攝  2月14日清晨,北五環外的一片樹林裡,張曉航提拳與胸,片刻沉寂,抬起的右腳重重地踩在地上,打起了祖傳的「醉鬼張三門」長拳。  三分鐘後,剛剛還在閃、轉、騰、挪的張曉航忽然身體前傾,右腿向後抬起,筆直地指向身後的天空,一秒鐘,凌空的右腿穩穩收回,長拳就勢結束。身旁,捲起的塵土尚在飄浮,腳下,布滿打拳時踏出的腳坑。
  • 【理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三點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就涉及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傳承什麼?弘揚什麼?這就要求我們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著眼點放置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看,要從今天的時代需要來看。
  • ...優秀傳統文化後繼有人「虞舜傳說」省級非遺傳承人吳寶炎收徒傳藝
    這是4月2日在舜泉大酒店舉行的「虞舜傳說」省級非遺傳承人吳寶炎的收徒儀式,而與其他徒弟不同的是,這次吳寶炎新收的兩個弟子除了學習繼承他的紹興評話等曲藝藝術外,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傳承好省級非遺項目「虞舜傳說」的演講藝術表現形式。
  • 爐石傳說:設計師這次真不行,說好的雙職業卡,成功的才三張!
    爐石傳說裡的機制不少,基本上每個版本都會出那麼一兩個關鍵詞跟新機制。當然如果不是死磕概念的話,一律叫新機制也沒什麼問題。畢竟關於通靈學院中的雙職業卡牌,這到底是屬於新的關鍵詞,還是屬於新的機制,還是個未解的謎題。如果設計師不說話,那沒人能給出正確答案。
  • 山東大學生暑期三下鄉:走進孟廟孟府,感受非遺的傳承與創新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濰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非遺傳承調研隊隊員金喬喬於8月13日到8月16日走進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孟廟孟府開展了「人類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主題暑假「三下鄉」實踐。
  • 2019「崇德尚武 強我中華」首屆中國功夫春晚新聞發布會圓滿成功
    今天是2018年12月15日我們在東方梅地亞M劇場舉行2019年首屆中國功夫春節聯歡晚會新聞發布會,首屆中國功夫春節聯歡晚會擬將於2019年1月19日在河南嵩山少林禪宗音樂大典演藝場拉開帷幕。由央視《唱響中國人》欄目組,華夏英雄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華夏英雄園建設籌備委員會、河北光明漁港投資集團、北京甄氏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三楊開泰(北京)俱樂部、貴州叄壹眾澤酒業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協辦。
  • 拓天馬×虎牙功夫嘉年華,競技無界為硬漢而生
    9月5日17點,虎牙功夫嘉年華第二季於廣州體育館2號館隆重開幕。眾多「武林高手」的加持,讓本就備受期待的功夫嘉年華關注量飆升,德國腕錶品牌拓天馬為本次活動唯一計時手錶及冠軍獎品贊助品牌,打造硬漢型男風格,全力支持競技無界的運動。
  • 學武藝、揚傳統、厚武德!走近均安「功夫小子」
    武 術作為一項強身健體的運動,武術在立德樹人、強身健體、完善人格、鍛鍊意志、激發學習興趣,以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結合均安鎮打造「功夫小鎮」的特色項目以及「西學區教育共同體」的「雙才教育」理念,順峰小學從學武藝到揚傳統、厚武德的過程,逐漸探索出一條與「小龍文化」理念高度融合的發展之路。
  •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國粹魅力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國粹魅力 ——北城初中「迎元旦 比書法」硬筆書法比賽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硬筆書法的興趣,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文化素養,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根據初中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素質的要求和我校開展國學課堂的目標精神,我校在教導處統一籌劃,班主任的積極配合下,於2020年12月舉行「傳承傳統文化,弘揚國粹魅力」為主題的硬筆教師和學生書法大賽
  • 爐石傳說還有三張卡就能打出來的otk?其實真算起來,兩張就夠了
    爐石傳說的otk卡組,其實很少成為主流。無論是機械克蘇恩時代,還是元氣騎時代,又或者任務法時代,使用otk的玩家都不少了,但是離「主流」兩個字還是差得太遠。但是雖然不能成為主流,得益於其獨特的斬殺方式,流暢的斬殺過程,依舊有著非常多的簇擁。
  • 梁建豪:結合現代科技 傳承傳統服飾
    生活在偉大祖國的南方、一個四季常青海島上的民族——黎族,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鬥爭傳統和悠久歷史文化基因的民族。在黎族人民的歲月長河之中,盛開著諸多挺秀美的珍貴花朵,豐富的民間傳說、悠揚的黎族民歌,以及燦爛多彩的黎族傳統服飾,黎族姑娘們雙足蹬著腰機,十指飛針走線,編織著黎錦,編織著生活,用海島棉、麻、樹皮纖維和蠶絲等等傾吐傳承千年的深情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