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體育類中,有一項傳統武術的名字:「張三」功夫。說起中國的功夫,歷來有「高手在民間」,「真功夫在民間」的說法。對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中那些神乎其神的描寫,業內的練家子往往會有不以為然的態度。那麼, 真正的民間傳統武術是什麼樣子的?有沒有電影裡那些出神入化的絕世武功呢?
(長禎國術館武術練功的音響)
在北京海澱區學清路的一座公寓樓的底商,開有一家長禎國術館,在這裡每到周六的早上都能見到十幾名非遺傳承班學員練習張三功夫的場景。
練功的內容包括基本功、器械、套路、對練還有內功。其中基本功練習的時間最長,而內功的練習則是不對外人開放的。在年齡較大的弟子的帶領下,十幾名孩子反覆練習倒立、下腰、以肩肘撞擊牆壁等動作,練功的過程中還伴有音樂。器械和套路的招式並不算多,動作顯得簡練,樸實無華,師父強調的是反覆磨練,如果學員在練習的過程中偷懶,姿勢不到位,還會遭到師父打手板的懲罰。
學員們的年紀從五六歲到十七歲不等, 他們的師父,也是武館的主人,是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人,他就是張三功夫的第四代傳人張曉航。他向我們講起了他所了解的關於太師爺醉鬼張三的身世和門戶的傳說。
(張曉航介紹張三的身世)
說起張三爺的名字,在北京練武術的圈子裡少有不知道的,如果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 醉鬼張三的名號,更是極為響亮。當年在《世界日報》、《小時報》等一些小報上,常常連載有關醉鬼張三的故事。作為七零後的張曉航也只是從前人的口口相傳中聽聞曾祖的事跡, 其中難免有不少的傳說意味。
張三功夫雖然因張三爺而得名,但張長禎也並不是這門功夫的創始人,而是有著更早的緣起。孟凡貴,著名的相聲演員,京城的文化名人,很少人知道他在年輕時就是張三門的入室弟子。因為年齡與閱歷的關係,他對於本門早年的那些掌故,比張曉航更為熟悉。
(孟凡貴講述明朝三大將的故事)
可能是因為最初有著反清復明的背景,張三門功夫在早期傳承的大部分時間裡顯得相當神秘,收徒極嚴,門人弟子極少,傳授和練藝更是在秘密狀態下進行,門外及社會鮮有人知。但也正因為如此,在將近400年的過程中,其功法技藝受外界影響很小,原始風貌得到了較好的保留。非遺項目專家論證組的意見認為,「張三」功夫作為傳統武術之一,具有中華武術進入成熟階段的明清時期的典型特徵:內功外拳、意氣合一,是研究中華傳統武術不可缺少的內容。第四代傳人張曉航對本門的核心內功介紹說:
(張曉航介紹本門功)。
作為四代弟子中的長者,孟凡貴先生也佐證了本門功夫易學難練、沒有師傅從旁指點保護容易走偏的特點。
(孟凡貴講述張三門傳承的規矩、靠長期積累出功夫)
專家論證組的意見中指出,由於歷史傳承等方面的原因,「張三」功夫對傳人要求嚴格,傳播渠道甚窄,且功夫難度大,目前後繼乏人,延續一百多年的「張三」功夫已瀕臨失傳的境地。據張曉航自己的估計,到今天會張三功夫的人加起來也不過一兩百人。既便是張氏的後人當中,會功夫的人也是越來越少。到第三代張家良這裡,更是到了後繼無人的地步,不得不從安徽農村收養了一位義子承接衣缽,這位義子就是張曉航。
(張曉航介紹成為義子的過程)
無可否認的是,張長禎對於本門功夫的傳揚和光大有著突出的貢獻,這其中除了武術本身,也和他本人的江湖地位與聲望有一定的關係,這一方面擴大了張三門的影響,另一方面這也使這門功夫在傳承中難免沾有不少江湖的神秘文化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了其傳承的範圍和效果。
(孟凡貴講述門派規矩神秘文化)
雖然由於傳統的門戶之見,學到真功夫本就很不容易,但畢竟還是有人學到了真才實學。許維仁,就是門內公認的第三代弟子中武功最好的宗師級人物之一,然而在歷史的變遷中,這樣會真功夫的人物的遭遇也是令人唏噓。作為張三門中的長者,孟凡貴先生見證了許多前輩人物的離世,特別對許維仁先生的悲劇命運感慨頗深。
(孟凡貴講述許維仁的故事)
200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開展,給張三功夫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作為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張曉航,講述了申遺成功後國家對於項目和傳承人的支持。
(張曉航講述國家對張三功夫項目的支持)
申遺的過程對於張曉曉這樣的年輕人來說,也是一次對本門功夫的歷史和文化進行全面的疏理學習的過程。
(張曉航講述申遺過程中自己的收穫)
2007年,在申遺東風的助推下,張曉航開辦了以曾祖父名字命名的長禎國術館,打破傳統規矩,在社會上廣收學員。張曉航認為,象張三功夫這樣的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也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張曉航談傳統武術的當代價值)
為了能推廣武館和本門功夫,張曉航不顧一些門內人的側目,頻頻以嘉賓身份現身一些電視臺的養生和保健節目中,利用所學傳授氣功和養生方法,甚至針對社會治安的現實編創出一套女子防身術。在張曉航等人的奔走和努力下,長禎國術館的影響日漸擴大,在北京、大連和海外成立了分館,弟子中也出現了來自韓國、日本和巴西等國的洋面孔。
(張曉航講述收洋弟子)
2014年2月, 張三門第四代傳人的收徒儀式在風渡嘉園舉行。作為北京市首批武術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張曉航開辦了非遺傳承班,傳承班的學員都是從武館普通班的學員中選拔出來的有一定天賦的練武苗子。張曉航希望在這些孩子們當中,未來能夠培養出下一代的張三功夫的傳承人。
(張曉航講述傳承人的責任和希望)
今天的長禎國術館和張曉航正變得越來越忙,太累的時候,他會自己或者向徒弟們清唱兩句《盜御馬》,據說戲裡的俠盜竇爾敦也曾是早年間的本門人物。
(張曉航清唱)
與張曉航的躊躇滿志不同,本門長老級人物孟凡貴先生的看法要淡然得多,他覺得作為一門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其實不必刻意做得太多,本身自有其傳承和生存之道。
(孟凡貴談對本門功夫傳承的看法)
對於張三功夫的現代傳承,非遺專家論證組也給出了中肯的建議。專家組成員,原海澱區政協委員,原首都體育大學傳統體系主任蘇學良教授在談到以張三功夫為代表的傳統武術的價值和傳承時這樣說:
(蘇學良談傳統武術的價值與傳承)
感謝收聽非遺時光之:張三功夫的傳說、傳統與傳承。
採訪:李玉昆
播音:殷超
錄音合成:馬嘯宇
監製:呂遊
出品:北京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