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豪:結合現代科技 傳承傳統服飾

2020-12-20 廣西民族報

首屆壯美廣西民族服飾設計徵集與展演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組委會對話設計師梁建豪,聽他講述他心中的民族服飾進階之法。

生活在偉大祖國的南方、一個四季常青海島上的民族——黎族,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鬥爭傳統和悠久歷史文化基因的民族。在黎族人民的歲月長河之中,盛開著諸多挺秀美的珍貴花朵,豐富的民間傳說、悠揚的黎族民歌,以及燦爛多彩的黎族傳統服飾,黎族姑娘們雙足蹬著腰機,十指飛針走線,編織著黎錦,編織著生活,用海島棉、麻、樹皮纖維和蠶絲等等傾吐傳承千年的深情詩語。

梁建豪是個在海南求學的廣東男孩,少年如風,自在遨遊,肆意張揚的少年氣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喜愛設計是因為這是一個需要創意,不用死記硬背的專業,不必墨守成規,而是要勇敢打破條條框框,有一種『一般人做不到』的感覺」。這個青蔥少年直言自己對民族文化的偏愛。「我很喜歡民族的東西,關於每個民族的服裝特色和人文風俗都想去接觸,去了解,去研究,去發現其中的美,然後結合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儘可能地創作出一些作品。」梁建豪說。

黎錦技藝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堪稱海南民俗文化的瑰寶。黎錦技藝傳承人作為非遺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以她們非凡的才智,創造、掌握、承載著非遺項目的文化傳統和精湛技藝,讓黎錦走向現代、走向大眾,走向世界,也走進了梁建豪心底。「我在海南上的大學,最開始對民族服飾有研究的就是海南黎族的黎錦。黎錦是海南島上最貼近黎族族群的民間藝術,它大量運用日常生活所見創造質樸自然的藝術構圖,其鮮明特徵和濃厚生活氣息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它製作精巧,色彩鮮豔,服飾的圖案多取材於黎族人民共同的價值目標,比如祈求部族平安、人丁繁衍、狩獵豐盛等。」

「我對這次活動表示非常贊同,覺得對少數民族服飾的弘揚推廣起很大作用,雖然是首屆舉行,但是已經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設計能手前來參賽。」梁建豪希望民族服飾可以讓更多人關注,在繼承傳統的情況下多與現代服飾和現代科技相結合,讓年輕人對其產生好感。特別是面臨遺失的民族服飾圖案、織布技藝和製作手法等,希望關部門加強保護,加大扶持,也希望非遺傳承人可以通過網絡小視頻和網課等形式進行非遺傳承授課。

作者:許靈然 鄧詩源

責編:王新穎

審核:蒙樹起 梁 晴

監製:韋尚雄

相關焦點

  • 【首屆廣西民族服飾徵集系列報導】梁建豪:結合現代科技 傳承傳統...
    ,組委會對話設計師梁建豪,聽他講述他心中的民族服飾進階之法。生活在偉大祖國的南方、一個四季常青海島上的民族——黎族,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鬥爭傳統和悠久歷史文化基因的民族。在黎族人民的歲月長河之中,盛開著諸多挺秀的珍貴花朵,豐富的民間傳說、悠揚的黎族民歌,以及燦爛多彩的黎族傳統服飾,黎族姑娘們雙足蹬著腰機,十指飛針走線,編織著黎錦,編織著生活,用海島棉、麻、樹皮纖維和蠶絲等等傾吐傳承前年的深情詩語。
  • 黃格:將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
    △2020年三月三民族文化體驗活動 (黃格 供圖)首屆壯美廣西民族服飾設計徵集與展演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各民族設計師踴躍參與,南寧市武鳴區的民族服飾設計師黃格用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方式,設計了「素·錦壯衣」壯族元素生活裝系列應徵本次活動
  • 當國家寶藏結合二次元文化,傳統和現代的碰撞,帶出傳承的火花
    甚至一度以貶義居多,但其實,這是一次自我革新的文化傳承行為,是值得推崇的。國家寶藏推出「文物擬人化」手辦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網絡上依然有一些爭議。這爭議的焦點在於文物和二次元的碰撞究竟是對是錯?葡萄花鳥紋香囊的擬人化手辦她服飾上的花紋就是傳統的葡萄花鳥紋,而且別出心裁地運用鏤空的工藝進行加工處理。這樣不僅極大提高了手辦的精美程度,而且非常貼合原國寶文物的氣質。
  • 2018年12月英語六級作文預測:現代服飾和傳統服飾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四六級作文>正文2018年12月英語六級作文預測:現代服飾和傳統服飾 2018-11-07 17:22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中國傳統藝術在現代動畫片中有哪些傳承的路徑
    中國傳統動畫「發乎情,止乎禮」及以和為貴的藝術理念,從某方面阻障了中國傳統動畫狂放的藝術氣質,但這也形成了獨有的意義含蓄美,中國嚴謹的謙虛精神和現代的奔放精神,也是中國傳統觀念與現代理念的中和,驗證了傳統美學對傳統民族藝術創作的影響。吉祥文化承載著吉祥如意的含義是一種典型的象徵性題材。吉祥文化的體現形成繁多,內容多樣,表現的手法多種多樣。吉祥文化的觀念體現在節日、吉祥圖案、服飾、禮儀、飲食。
  • 中原服飾文化傳承教育基地河南工程學院服裝學院風採錄
    時尚文化之根--服裝藝術院校風採錄——中原服飾文化傳承教育基地河南工程學院服裝學院篇 河南工程學院是河南省轉型發展試點院校、河南省示範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院校、教育部「高校數字媒體產教融合創新應用示範基地」、全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成員單位以及全國新建本科院校聯盟成員單位。
  • 復興之美漢服歸來 誰在傳承傳統服飾文化?
    至於「褒衣大袖」的「褒衣」是針對現代衣物緊身的特點提出的,而漢服的袖子一般也都比手臂長。現象傳統服飾怎麼興起的?調查誰在傳承傳統服飾文化?「同袍」攜手弘揚傳統楊娜介紹說,漢服的復興者們,彼此之間互相稱呼為「同袍」,該詞出自《詩經無衣》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一句,原意是指戰友、夫妻、兄弟、朋友間的情誼,「怎麼會說沒有衣服呢?我和你穿一樣的衣服啊。」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衣以載道,禮傳古今」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展走進義大利
    本次展覽圍繞中國傳統文化,展品由新中裝、中華傳統手工藝和中式首飾三部分組成。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作品以「古為今用、中西合璧」為設計思路,通過將中國傳統文化中與時代文化相適應的元素提取出來,與當今的服飾文化、審美需求和流行時尚相融合,體現出了既傳統又現代的中華服飾文化的強大活力。 據介紹,新中裝部分製作團隊由2014年APEC會議領導人服裝製作原班人馬組成。
  • 嶺南師院「搭臺傳藝」傳承嶺南紡織服飾文化
    今年8月3日-30日,像沈小麗一樣,來自廣東省各高職院校20餘名骨幹教師齊聚在嶺南師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系「充電」,參加廣東省2020年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項目「緊缺領域教師技能傳承創新」——嶺南特色紡織服飾類國培班,學習探討傳承嶺南特色紡織服飾文化,他們很快將自己的學習成果應用到新學期的課堂上。
  • 建築之魂|現代建築如何傳承傳統建築藝術精華?
    《榫卯的魅力》 展覽 | 來源:四川科技那麼,「不著一釘」的傳統建築如何建成?這就要提到一種特殊的連接方式。驚豔千年的中國美榫卯是中國古代建築、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連接方式,能夠使兩個相連構件的凹凸部位緊密結合在一起。
  • 中國傳統圖案與現代服裝設計
    但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單純優秀的傳統文化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將傳統圖案引入到最時尚的設計中,中國兒千年的傳統文化與底蘊在服飾文化中得以展現得淋漓盡致,今天服飾中復古風潮的流行就是傳統與現代碰撞的完美的體現。
  • 傳統服飾及創新設計展演將亮相山東博物館「明代服飾文化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備受期待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即將於2020年9月29日下午2點整在山東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是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是一次穿越古今的邀約,更是一場連接傳統與時尚的視覺盛宴。
  • 國潮創新生活服飾設計大賽|優秀作品數字展
    日前,為促進服飾設計行業的傳承與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引領國貨復興潮流,拉動內需,提升國品現代內涵,由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 聯合中國工藝美術產業創新發展聯盟、石獅服飾產業設計孵化基地等多家單位共同發起的「國潮創新生活服飾設計大賽」
  • 烏拉特服飾:傳承歷史與文化(上)
    近日,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國際時裝周上,內蒙古蒙元素公司攜手內蒙古自治區婦女聯合會舉辦了「草原繡夢·巾幗匠心——內蒙古布絲瑰&蒙元素民族服飾時尚秀,講述傳承的故事」主題活動,講述蒙古族服飾傳承的故事。
  • 第二屆FUE時尚文化節在長沙舉辦 發布中國服飾文化傳承創新計劃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3日訊(記者 張雲龍)昨天下午,第二屆FUE時尚文化節「文化名家論壇」暨中國服飾文化傳承創新計劃發布會在長沙尼依格羅酒店舉辦。活動主辦方正式發布了《中國服飾文化傳承創新計劃》,表示將保護性挖掘「非遺服飾工藝+中國服飾匠人師徒學院+傳統文化和技藝」的產業化應用。
  • 碰撞與交融 | 當中國傳統戲曲遇見現代裝置藝術
    本次主題展覽項目創新性地將「戲曲」、「藝術裝置」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形式相結合,讓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裝置藝術相互碰撞與交融。主題展系列作品選取傳統戲曲視覺符號,作為裝置藝術的創作題材與表現載體,並增加其他綜合材料,重新排列組合作品的藝術符號關係,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拓展,用現代裝置藝術的創新手法賦予戲曲新內涵。
  • 美術研究|傳統筆墨在中國畫中現代的表現方式
    [內容摘要]本論文首先介紹了傳統筆墨在中國畫中的發展歷史,進一步分析了其在現代社會的表現方式,最後總結了傳統筆墨在中國畫中現代的創新與傳承。二、傳統筆墨在中國畫中現代的表現方式1.色彩與筆墨相結合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不斷地傳入我國,西方繪畫中濃烈的色彩與我國淡雅的黑白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一些畫家在進行創作時,開始嘗試將色彩與筆墨進行結合。
  • 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分會場 | 少數民族服飾研究
    隨著民族地區旅遊業的急速升溫,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民族傳統服飾的留存產生了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本文通過對貴州雷山、臺江地區實地的田野考察,研究苗族女性服飾的留存與傳承現狀、存在的問題,為其保護與傳承探索可行性的方向,提出相應的解決的方案。
  • 展覽|「絲維越界」:呈現傳統與現代織繡的區別與接壤
    傳統刺繡的藝術內核多為圖像複製,並非自由的藝術創作,因此當代與傳統刺繡藝術有著明顯的區別;然而技藝的傳承又賦予當代與傳統刺繡千絲萬縷的聯繫。4月18日,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中國文化產業協會,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以「針承歷史,繡美高新」為主題的第十一屆中國刺繡文化藝術節在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