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時光|張三功夫 堪稱「中國明清武術文化形態的活化石」

2020-12-18 文旅北京

非遺時光

張三功夫的傳說

張三功夫是古老的漢族武術門派

以獨特的三皇吞氣功為核心

有自己的內功訓練體系

以及「進步鴛鴦連環腿」

「旋轉八方倒身肘」

為特色的技擊訓練體系

其中沉澱與凝結了

豐富的古代漢族武術的歷史文化信息

堪稱「中國明清武術文化形態的活化石」

本期「非遺時光」

文旅君帶您探訪

真正的民間傳統武術

張三功夫

在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體育類中,有一項傳統武術——張三功夫,在北京武術圈裡,少有不知道張長禎(張三爺)的。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醉鬼張三」的名號更是極為響亮。

在《世界日報》《小時報》等一些小報上,常常連載有關醉鬼張三的故事。如今看來,這些故事難免有不少傳說意味,真正的民間傳統武術是什麼樣子?有沒有電影裡那些出神入化的絕世武功呢?

保留完整的功夫

張三功夫的早期傳承顯得相當神秘,收徒極嚴,門人弟子極少,傳授和練藝更是在秘密狀態下進行,門外及社會上鮮有人知。正因為如此,在近400年的過程中,其功法技藝受外界影響很小,原始風貌得到了較好保留。

非遺項目專家論證組認為,張三功夫作為傳統武術之一,具有中華武術進入成熟階段(即明清時期)的典型特徵:內功外拳、意氣合一,是研究中華傳統武術不可缺少的內容。

如今,在海澱區學清路有一座公寓樓,開有一家長禎國術館。每到周六的早上,都能見到十幾名非遺傳承班學員在這裡練習張三功夫。

練功的內容包括基本功、器械、套路、對練及內功。其中基本功練習的時間最長,而內功的練習則不對外人開放。在年齡較大的弟子的帶領下,十幾名孩子反覆練習倒立、下腰、以肩肘撞擊牆壁等動作。器械和套路的招式並不算多,動作簡練樸實,強調的是反覆磨練。

學員們的年紀從五六歲到17歲不等。他們的師父,也是武館的主人,是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人,他就是張三功夫的第四代傳人張曉航。

開門收徒延續傳說

張三功夫對傳人要求嚴格,傳播渠道甚窄,且功夫難度大,後繼乏人,延續100多年的張三功夫瀕臨失傳。即便是張氏的後人中,會功夫的人也是越來越少。

到第三代張家良時,更是到了後繼無人的地步,他不得不從安徽農村收養了一個義子承接衣缽,這個義子就是張曉航。而據張曉航估計,到今天會張三功夫的人,加起來也不過一兩百人。

200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開展,給張三功夫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申遺的過程對於張曉航這樣的年輕人來說,也是一次對本門功夫的歷史和文化全面梳理、學習的過程。

2007年,在申遺東風的助推下,張曉航開辦了以曾祖父名字命名的長禎國術館,打破傳統規矩,在社會上廣收學員。張曉航認為,像張三功夫這樣的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也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為了能推廣武館和本門功夫,張曉航不顧一些門內人的側目,頻頻以嘉賓身份參加電視臺的養生和保健節目,利用所學傳授氣功和養生方法,甚至編創出一套女子防身術。

在張曉航等人的奔走和努力下,長禎國術館的影響日漸擴大,在北京、大連和海外成立了分館,弟子中也出現了來自韓國、日本和巴西等國的外國面孔。

2014年2月,張三功夫第四代傳人舉行收徒儀式。作為北京市首批武術類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張曉航開辦了非遺傳承班,傳承班的學員都是從武館普通班的學員中選拔出來的有一定天賦的練武苗子。張曉航希望在這些孩子們中,能培養出下一代張三功夫的傳承人。

--END--

相關焦點

  • 張三功夫的傳說、傳統與傳承
    在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體育類中,有一項傳統武術的名字:「張三」功夫。說起中國的功夫,歷來有「高手在民間」,「真功夫在民間」的說法。對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中那些神乎其神的描寫,業內的練家子往往會有不以為然的態度。那麼, 真正的民間傳統武術是什麼樣子的?有沒有電影裡那些出神入化的絕世武功呢?
  • 武術非遺傳人辦武館傳功夫:做的是文化不是生意
    新京報記者 周崗峰 攝  2月14日清晨,北五環外的一片樹林裡,張曉航提拳與胸,片刻沉寂,抬起的右腳重重地踩在地上,打起了祖傳的「醉鬼張三門」長拳。  三分鐘後,剛剛還在閃、轉、騰、挪的張曉航忽然身體前傾,右腿向後抬起,筆直地指向身後的天空,一秒鐘,凌空的右腿穩穩收回,長拳就勢結束。身旁,捲起的塵土尚在飄浮,腳下,布滿打拳時踏出的腳坑。
  • 大運河武術文化聯盟 講好中國武術故事
    蔣學基表示,中華武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武術文化具有國際影響力,「中國功夫」在全球家喻戶曉。所以,傳播中華武術文化,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凝聚中國力量的重要載體。希望大運河武術文化聯盟,增強文化自信,積極團結京杭大運河沿線各地武術界人士,共同為中華武術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不懈努力與應有貢獻。
  • 北京武術非遺傳人辦武館傳功夫
    武術非遺傳人辦武館傳功夫  作為北京首個武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四代傳人,創辦「長禎國術館」,傳承「張三」功夫  2月14日清晨,北五環外的一片樹林裡,張曉航提拳與胸,片刻沉寂,抬起的右腳重重地踩在地上,打起了祖傳的「醉鬼張三門」長拳。
  • 中國城市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福州三坊七巷,是這三坊
    三坊七巷,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也是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被譽為「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保護面積達四十公頃,位於福州市老城中心,是福州老城區經歷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極為珍貴,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中國古城鎮的活化石,是明清時期縫衣針的製作之地,猜猜是哪裡
    國內有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城,今天的古城可以說是中國古城的活化石,高城鎮是古代布料的產地,一起來看吧。大陽明清時期的仕官如林,當地民歌中有這樣一句話:「有官不在大洋科」、「在大洋出三鬥三勝得知馬觀」,此外,由於各種針灸技術的發展,九州針灸被稱為「九州針灸」。
  • 養生公益講座 拉開環境產業文化沙龍大幕
    近日,由E20環境產業俱樂部主辦的文化系列沙龍之「養生公益講座」,在中國水網如期開講。本期沙龍特邀請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三」功夫法定傳承人、長禎國術館館長、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特邀專家張曉航,為大家講解「武道養生」與「易筋經功法」。
  • 登封市少林路小學多彩非遺文化進校園有傳承
    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師生對非遺的保護意識,登封市少林路小學近期開展「多彩非遺進課堂,魅力文化有傳承」活動,通過一節節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基底,以勞動、實踐為基礎的精彩紛呈的課堂,將中華璀璨的非遺文化與現代小學教育生動融合,為學生秉承祖先智慧,傳播華夏文明點亮心燈,讓中華傳統文化之花在校園綻放,代代傳承!
  • 打造中國功夫 河南下足功夫
    河南將與各方攜手,努力把中國功夫打造成為繼長城、熊貓之後的第三張中國旅遊名片。    1    河南,中國功夫的發祥地之一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絢麗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中華先民在生活和生存的競爭中誕生了一種獨特的技藝——中國功夫。
  • 中國傳統武術成「打假」對象?世界眼中的中國功夫是這樣的
    多少年來,功夫一直是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標籤之一,說起中國演員,現在外國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李小龍、成龍這些武打明星。或許,就全球普及率來說,中國功夫不及空手道、柔道和跆拳道,然而「中華武痴老外」絕不是非主流。對他們來說,中國武術往往聯結著中國傳統文化,其魅力更多地在於它是一門哲學,讓人充滿自信與力量,而這些都是西方格鬥術沒有的。
  • 中國功夫南拳北腿指的是什麼?傳統武術知識科普
    這種差異不僅僅是南北方的文化造成的,身高,生活習慣,各種微小的因素都決定了南北方武術的差異。因為過去的南方人身材比較嬌小,南派的武術更多注重搏擊時的細節問題,比如南少林的擒拿手,講究的就是拿穴位,不拿關節,在中國武術裡,對於穴位的運用,是全世界的武術都做不到的。不管你身型有多矮小,抓對了穴位一樣能制服高大的對手。
  • 【西部網】中國皮影之鄉:皮影戲活化石與創新流派爭鋒交融_網媒...
    4月1日,「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18全國網絡媒體採訪團來到中國皮影之鄉——渭南市華州區,在薛宏權影子坊參觀皮影雕刻工藝品,現場觀摩華州皮影製作工藝流程,聽取皮影非遺傳承人講解,欣賞傳統皮影戲、現代創新皮影戲演出
  • 《河南武術志》出版 敘述河南武術4000年發展史
    傳承河南武術文化 《河南省武術志》堪稱「河南武術大百科全書」,全志貫通「厚今薄古、秉筆直書、尊重史事、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則,記述了在河南發源的少林、太極(含和式)、萇家拳等3個具有重要影響的拳種以及在河南頗具規模、有所創新發展的心意六合拳、梅花拳、查拳、王堡槍法等4個拳種。
  • 打卡「武術之鄉」,旅居「功夫民宿」,探索廣東佛山可以這麼玩
    ,令城市整體競爭力強勁;「武術之鄉」「功夫之城」,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武術宗師的家鄉都在佛山。其實早在明清時期,佛山就與朱仙、漢口、景德並稱為「神州四大名鎮」,同時還與京師、漢口、蘇州並稱作「天下四聚」。這裡人文薈萃、市井繁華,更有綠水幽庭,名園競翠,有著不勝枚舉的古典園林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
  • 系列功夫喜劇《功夫之家》殺青,梁天沈羽倩再現胡同文化弘揚武術精神
    今日,由梁天監製,沈羽倩、張健龍導演的系列功夫喜劇《功夫之家》在北京正式殺青。這部24集的系列喜劇融合了傳統武學、胡同文化與當下時尚新潮的喜劇元素,由經典劇集《我愛我家》的金牌班底傾情打造,將於2020年暑期播出,笑鬧一夏。
  • 多彩非遺 美好生活 《非遺公開課》:一次別開生面的文化之旅
    他們分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田青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巴莫曲布嫫。幾位老師用深入淺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精彩講解,完成了四段有主題、有氣勢、有情懷的主題課堂。在主講人授課環節,除了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和發展現狀,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分享了自己對於「非遺與時尚」的獨到見解,他認為「非遺是傳統的,時尚是鮮活的。
  • 中國木活字印刷術的「活化石」
    木活字排版  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位於瑞安市高樓鎮平陽坑社區東源村,東源木活字印刷術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這是已知的我國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堪稱世界印刷術的活化石。  這裡的木活字印刷完全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傳統工藝,完整地再現了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的作業場景,是活字印刷術源於我國的最好實物證明。2008年6月14日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以東源木活字印刷術為主體的「中國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017年全國傳統武術比賽佛山開幕 近2500名武術高手齊聚過招
    本次比賽為南方影視中心·2017佛山功夫(動作)電影周的系列活動之一,俞進希望通過舉辦賽事進一步擴大佛山與全國各地的武術文化交流。亞洲武術聯合會秘書長、國際武術聯合會傳統武術委員會主任陳永傑,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張玉萍,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武術協會主席田新德,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社會部負責人劉志華,廣東省體育局副巡視員王小康,廣東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王二平等出席開幕式。
  • 上海大世界城市舞臺項目啟動 "武當山非遺文化周"打頭炮
    原標題:上海大世界城市舞臺項目啟動 「武當山非遺文化周」打頭炮新民網 胡彥珣攝  武當武術、道樂、道醫、美食等武當非遺傳承人及產品即將在上海大世界城市舞臺陸續登場,為上海市民送上豐盛的武當文化盛宴。8月10日,「武當山非遺文化周」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