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時光
張三功夫的傳說
張三功夫是古老的漢族武術門派
以獨特的三皇吞氣功為核心
有自己的內功訓練體系
以及「進步鴛鴦連環腿」
「旋轉八方倒身肘」
為特色的技擊訓練體系
其中沉澱與凝結了
豐富的古代漢族武術的歷史文化信息
堪稱「中國明清武術文化形態的活化石」
本期「非遺時光」
文旅君帶您探訪
真正的民間傳統武術
張三功夫
在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體育類中,有一項傳統武術——張三功夫,在北京武術圈裡,少有不知道張長禎(張三爺)的。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醉鬼張三」的名號更是極為響亮。
在《世界日報》《小時報》等一些小報上,常常連載有關醉鬼張三的故事。如今看來,這些故事難免有不少傳說意味,真正的民間傳統武術是什麼樣子?有沒有電影裡那些出神入化的絕世武功呢?
保留完整的功夫
張三功夫的早期傳承顯得相當神秘,收徒極嚴,門人弟子極少,傳授和練藝更是在秘密狀態下進行,門外及社會上鮮有人知。正因為如此,在近400年的過程中,其功法技藝受外界影響很小,原始風貌得到了較好保留。
非遺項目專家論證組認為,張三功夫作為傳統武術之一,具有中華武術進入成熟階段(即明清時期)的典型特徵:內功外拳、意氣合一,是研究中華傳統武術不可缺少的內容。
如今,在海澱區學清路有一座公寓樓,開有一家長禎國術館。每到周六的早上,都能見到十幾名非遺傳承班學員在這裡練習張三功夫。
練功的內容包括基本功、器械、套路、對練及內功。其中基本功練習的時間最長,而內功的練習則不對外人開放。在年齡較大的弟子的帶領下,十幾名孩子反覆練習倒立、下腰、以肩肘撞擊牆壁等動作。器械和套路的招式並不算多,動作簡練樸實,強調的是反覆磨練。
學員們的年紀從五六歲到17歲不等。他們的師父,也是武館的主人,是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人,他就是張三功夫的第四代傳人張曉航。
開門收徒延續傳說
張三功夫對傳人要求嚴格,傳播渠道甚窄,且功夫難度大,後繼乏人,延續100多年的張三功夫瀕臨失傳。即便是張氏的後人中,會功夫的人也是越來越少。
到第三代張家良時,更是到了後繼無人的地步,他不得不從安徽農村收養了一個義子承接衣缽,這個義子就是張曉航。而據張曉航估計,到今天會張三功夫的人,加起來也不過一兩百人。
200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開展,給張三功夫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申遺的過程對於張曉航這樣的年輕人來說,也是一次對本門功夫的歷史和文化全面梳理、學習的過程。
2007年,在申遺東風的助推下,張曉航開辦了以曾祖父名字命名的長禎國術館,打破傳統規矩,在社會上廣收學員。張曉航認為,像張三功夫這樣的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也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為了能推廣武館和本門功夫,張曉航不顧一些門內人的側目,頻頻以嘉賓身份參加電視臺的養生和保健節目,利用所學傳授氣功和養生方法,甚至編創出一套女子防身術。
在張曉航等人的奔走和努力下,長禎國術館的影響日漸擴大,在北京、大連和海外成立了分館,弟子中也出現了來自韓國、日本和巴西等國的外國面孔。
2014年2月,張三功夫第四代傳人舉行收徒儀式。作為北京市首批武術類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張曉航開辦了非遺傳承班,傳承班的學員都是從武館普通班的學員中選拔出來的有一定天賦的練武苗子。張曉航希望在這些孩子們中,能培養出下一代張三功夫的傳承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