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三坊七巷,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也是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被譽為「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保護面積達四十公頃,位於福州市老城中心,是福州老城區經歷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極為珍貴,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福州具有兩千二百多年歷史,三坊七巷成為這座古城歷史文化的代表。三坊為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七巷由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合稱「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形成於晉、唐,完善於唐末五代時期,到明清兩朝達到鼎盛,這裡自古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常說的富人區。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現存古民居約有二百七十多座,有一百六十處被列為保護建築。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自古就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等,這些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充滿了濃濃的靈性和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而這些人傑當中,沈葆楨、林覺民、嚴復等九位名人故居是三坊七巷古建築的代表,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衣錦坊,為三坊中第一坊,原名叫通潮巷,據清代《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就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了大官,後來衣錦還鄉,榮耀鄉裡,所以坊名也改為了「衣錦」。古稱「通潮」,是因為這個地方過去水網密布,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內。
第二坊是文儒坊,從宋代就使用這個名字了,據《榕城考古略》記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曾居住在這裡。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一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
陳承裘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的老師陳寶琛。清代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文儒坊內的閩山巷,俗稱「三官堂」,該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聞名,三官堂在宋朝至少已有七八百年的悠久歷史。
光祿坊,為第三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遊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臺」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臺,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臺最為有名,擅池、臺、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