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老拳師暑期「觸網」傳非遺(1)

2020-12-11 新華社體育

新華社照片,泊頭(河北),2020年8月5日

(體育·特別的暑期生活)(1)武術——老拳師暑期「觸網」傳非遺

8月5日,石同鼎直播六合拳拳法。

時值暑假,為減少聚集習武帶來的疫情風險,同時豐富孩子們的暑期生活,六合拳第八代傳承人石同鼎在直播平臺開通了帳號,每天帶領學生進行網絡直播教學演示,通過「雲端」傳承非遺文化。

今年59歲的石同鼎是泊頭六合拳第八代傳人,他自幼跟隨父親習武。2001年父親離世後,石同鼎便承擔起傳承六合拳的重任。2002年石同鼎建起六合武館,開始教徒弟習武練拳。

作為傳統武術中長拳的一種,河北的泊頭六合拳有400餘年歷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通過網上直播,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六合拳、練習六合拳。」石同鼎說,他希望能把六合拳推向世界,傳得更遠。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相關焦點

  • 老拳師暑期「觸網」直播傳非遺
    六合拳第八代傳承人石同鼎在直播平臺開通了帳號,通過「雲端」傳承非遺文化。時值暑假,為減少聚集習武帶來的疫情風險,同時豐富孩子們的暑期生活,六合拳第八代傳承人石同鼎在直播平臺開通了帳號,每天帶領學生進行網絡直播教學演示,通過「雲端」傳承非遺文化。
  • 培養太極拳師資 傳承非遺「火種」
    視覺四川 周松林 攝為推進傳統武術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12月11日,四川省華鎣市啟動「太極拳師訓工程」,對各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太極拳基本技術要領專題培訓,有效提高太極拳師資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水準,為推進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太極拳進校園、傳承非遺「火種」提供師資基礎保障。
  • 尋找老拳師,走近逝去的武林
    我小時候出身在農村,我最早的啟蒙師父就是一位老拳師,所以我知道老拳師身上是有東西的。老拳師身上有傳統武林江湖的影子,更有傳統功夫的技藝。老拳師或許代表已經逝去的武林,或許承載著未來的希望。「老拳師」這種提法可能並不一定妥當,但我實在找不出更好的詞彙來匹配他們的身份。在我這裡「老」字不是指的年紀大,而是功夫的純厚,且兼有謙和的品格。嚴格說現在真正的「老拳師」已經很少了,是稀缺的,特別是民間有真功夫的「老拳師」。
  • 民間武術聚會中老拳師表演的形意拳大槍,值得一看!
    課程介紹 丹田功是傳統武術尤其內家拳的核心訓練功法。在過去一直都是秘而不傳的,只有少數人才能得到傳承。一些拳譜中也有「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的說法。所以導致了很多武術愛好者雖然聽說過丹田但並沒有正確的認知,或者沒有得到系統的傳承,甚至曲解了丹田。
  • 少林拳師死守三不傳原則 民間功夫傳承艱難(圖)
    來源:鄭州晚報  核心提示:史料記載,少林武術依前人所傳共有360餘門,但由於少林寺在1500多年歷史中頻遭戰火,武術種類散失嚴重,目前僅有100多種在少林寺保存流傳。有相當多的套路和功法隨著歷代少林寺僧到鄉間避禍而傳給了俗家弟子,保存於民間。
  • (老拳師酒後吐真言1)
    先欣賞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趣味武術界短篇小說——老拳師酒後指點武術真諦,社會青年最終練成實戰高手-第1、第2章節:一頭哥與老木在單人宿舍喝酒,一直嘟嘟囔囔,講武術上的感悟。說如果李師傅還在,就不會這麼寂寞了。
  • 陳振龍:新手按這4步練習傳統馬步樁,輕鬆成為老拳師馬步樁強身高手!
    一天可以練習1-2次,時間多練習2次,時間少,練習1次。老拳師馬步樁是不是站的越久越好呢?不是的,任何運動都有一個量,你讓農夫挑扁擔,持續的挑,不歇息,它的肩膀也受不住。學員體會:33歲,氣虛多汗,腰疼,習老拳師馬步樁4個多月,體質增強!學員體會:29歲,頸腰椎痛,習老拳師馬步樁5個月,腰力增強,體力增長!學員體會:41歲,練習老拳師馬步樁1個月,體力增強,爬泰山腿不累!學員體會:33歲,無精打採,腰酸無力,習老拳師馬步樁2個來月,睡眠提高,精力增強!
  • 形意老拳師張桐先生拳姿追憶
    著名武術家、高級教練、國家級裁判員。曾任全國武術協會委員,陝西省武術協會副主席,西安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陝西省政協體育組成員,西安幣政協委員,現任西安中華武術研究會會長。張桐幾十年如一日獻身於武術事業,在武林德高望重。7歲起隨舅父(河南少林洪拳名師盧賓、盧申)習傳統洪拳,初奠武功基礎。16歲時,他赤手空掌擊倒三個持刀搶劫的匪徒,在家鄉引起轟動。
  • 一個樁功練到老,為啥老拳師捨不得丟
    我們家傳的戚家拳準確叫「戚家一拳道」,與現在流行的戚家拳不是一回事,據祖上說我們這支的戚家拳應該多源於道家。胡老三有次出差來四川,想看我這邊的拳法樁功與他們有無相似的地方,我給他展示了一下,不料他看後說你這樁功與湖南一個老拳師的一模一樣,但他們不叫「一拳道」,而叫「鬼三腳」,知道的人比較少。
  • 過年吃喝別忘鍛鍊~當過《西遊記》武打設計的老拳師喊你來運動啦
    他,就是崔明偉,從2007年開始在伍公山上的「湖山佳話」戲臺前開設武術公益班,每逢周末帶著孩子們強身健體。「前段時間,我擔任武術總指導的百集功夫欄目《武述師道》第一季已在網絡上線,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老崔笑著說。
  • 學員體會:42歲,筋骨僵硬,易疲勞,習練老拳師馬步樁3個月,身體舒坦,精力增強!
    學員體會:41歲,練習老拳師馬步樁1個月,體力增強,爬泰山腿不累!學員體會:39歲,路遙知馬力,日久見功夫!學員體會:43歲,失眠多夢,習練老拳師馬步樁4個多月,入睡快,眼力提升!學員體會:56歲,腸胃差,習練老拳師馬步樁2個多月,食慾增強,精神好轉!學員體會:29歲,易疲勞犯困,習練馬步樁1個月有餘,力氣增強,精氣神上漲!學員體會:27歲,久坐腰部不適,習練老拳師馬步樁3個多月,身體富有活力!
  • 挖掘整理門派拳種「家底」揚州傳統武術亮「申遺招」
    當天參加研討會的有60多名習練揚州傳統武術的拳師,大家共同對目前現存的揚州傳統武術進行了梳理和挖掘。劉宗流,經過數十年習武編寫的《查拳》一書出版。據他介紹,泰州查拳可追朔到100多年前,由河南開封劉姓拳師帶到了當時的泰州。「原查拳共有十趟,傳到泰州只有七趟。」
  • 臺灣楊氏太極拳師郭正勳蒞臨吉安市武術協會交流與指導
    他深愛祖國傳統武術,雖遠居臺灣,卻始終與武術伴隨至今,並把中國傳統武術傳承得淋瀝盡致,而且感悟頗深。他先後師從蘇笠彰、魏樹人等名師,是魏樹人老師的第17位弟子,且從此也就與楊式太極結下了不解之緣,並使之升華為養生等。
  • 北京武術非遺傳人辦武館傳功夫
    上午的「非遺傳承班」是張曉航最重要的課程。班上的學生都是他從老學員中挑出來的「好苗子」,磕頭拜師、背誦門規後,才成為入室弟子。  他們是張曉航傳承「張三」功夫的希望。  8點,傳承班準時開課。  蛙跳、下腰、倒立,首先練習的是基本功。
  • 廣州非遺傳承人集體「觸網」,直播展示購物都來啦……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從啟動儀式上獲悉,廣州將在6月份舉辦近百場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其中,首度舉辦的「廣州非遺購物節」標誌著廣州非遺傳承人群正式集體「觸網」。系列活動貫穿整個6月份,在多個線上平臺和市內多個非遺場所舉辦,為市民帶來獨特的非遺盛宴。尤其值得一看的是,《我哋廣式——通草畫廣州一日展》以本土特色非遺項目「通草畫」作為視覺媒介,創意組合了48個非遺項目,共有21家非遺單位參展,展品近百件。
  • 玉見南陽之廿八|我們的武術,我們的南陽城
    推薦到包莊武術宗師韋水旺,叫六叔,是老拳師,在包莊習武館。南陽武術拳師有朱雲燕、馬書亭、徐紹德、丁長漢、劉紅軍、顧百泉、高啟明、高啟顯等老師。1930年,南陽國術館成立,蘭師爺受聘為總教習。韋老師又隨任館長的師叔周虎臣(伏波),深造跤術,從而奠定了韋師在解放後成為南陽一代跤術宗師的深厚根基。
  • 少年「武」白鶴,傳承中華武術精神
    據拳師周金盛介紹,近年來喜愛永春白鶴拳的青少年越來越多,每年的暑期都會有不少學子慕名前來學習。操練空隙,周金盛就和孩子們席地而坐,談永春白鶴拳發展歷史,講歷史上著名拳師的故事,讓孩子們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耳濡目染中國的傳統文化,慢慢練就習武之人的精神意志,形成更為健康積極的人格。
  • 武術非遺傳人辦武館傳功夫:做的是文化不是生意
    上午的「非遺傳承班」是張曉航最重要的課程。班上的學生都是他從老學員中挑出來的「好苗子」,磕頭拜師、背誦門規後,才成為入室弟子。  他們是張曉航傳承「張三」功夫的希望。  8點,傳承班準時開課。  蛙跳、下腰、倒立,首先練習的是基本功。
  • 傳承民間武術推動全民健身———博興民間武術傳承人的擔當
    中華武術源於民間,發展於民間,更因有一些執著的民間拳師,認真悟化,尋其真諦,勇於擔當和傳承,才使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博興縣民間早就有習武防衛健身的傳統,明朝以前,因年代久遠,缺少資料,不可考。從清朝至今流行於博興的武術主要有:梅花拳、梅花棍、嶺子長拳、龍形太極拳、八卦刀、六合拳等。武術的發揚光大是很多傳承人的堅守和奉獻,多年來他們把傳承武術國粹當作己任,把推廣全民健身作為義務和擔當,下面讓我們走近博興民間武術傳承人,去認識他們。
  • 疫情後峨眉山市首個峨眉武術「非遺」體驗活動圓滿落幕
    、本次武術夏令營的總教練王超介紹,峨眉武術去年成功入選全國50個優秀保護實踐案例,峨眉山大佛禪院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峨眉武術體驗基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峨眉武術通過峨眉山大佛禪院「非遺」體驗基地,得到了廣泛宣傳推廣,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峨眉武術,進一步推進峨眉武術各項工作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