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張春蓮 實習生 張韻 攝影報導
《射鵰英雄傳》、《少年黃飛鴻》、《精武門》……這些經典的武俠影視劇很多80後、90後都看過,也造就了一些人的武俠夢。34歲的張書省從小就有一個武俠夢,為了圓武俠夢,他很能折騰。
▲張書省
從小就有個武俠夢
8月4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茶園奧園廣場附近的少林武術館,見到了34歲的張書省。他個子高挑,身型偏瘦,「最近兩年還胖了,前幾年因為太折騰,臉上的骨頭都是凸出來的。」
張書省出生在中華武術發源地之一的山東菏澤,他從小喜歡看武俠、功夫片,《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精武門》等影視劇承包了他的童年,也正是因為這些劇中的人物,特別是霍元甲、陳真等,讓他有了武俠夢。
從小學五年級到初中畢業,張書省曾到老家鎮上的武術班學習,高中時又跟著兩位學武術的體育老師系統性地學習,「我看電影和電視劇,經常跟著劇模仿高手的一招一式。」2006年,張書省進入重慶郵電大學後,報名加入了武術協會,每天瘋狂訓練。後來,他又成為了燕青門關門弟子,如今擅長少林拳、燕青拳等。
為夢想離職去演戲
學習了武術,張書省一直想有其用武之地。可家庭條件有限,2011年大學畢業後,學習電氣自動化專業的他不得不去廣州一家電器廠上班,可一個多月後,他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便提出調回重慶做銷售,可調回重慶萬州之後,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想要去拍戲。
「白天上班,想的都是怎樣才能去拍戲,晚上回到宿舍,等同事睡覺之後,借電腦查詢怎麼能接到戲。」張書省說,那時他在各種平臺上都發布了求戲拍的消息,一星期後終於有人聯繫他。
但現實沒有張書省想的那麼美好,他拍的第一部戲是電視劇《母親,母親》,演一名在路上來回走動的群眾演員,「那時當群演一天只有20元錢的工資,而我租住在南山學校附近,拍戲是在兩路口,早上6:30就到現場。」張書省說,很多公交車都是6:30才開班,他只好四點多鐘從南山步行到南坪,然後再搭乘夜班車到兩路口。
後來,張書省又接了一些戲,比如《1942》、《地下地上之大陸小島》等,但都是群眾演員,唯一有三四句話的是參演普法欄目《向幸福出發,碧水青蓮》。
開武館教中國功夫
拍戲過程中,張書省認識了一位武術屆的師兄,「他在一家培訓機構教孩子們武術,正好他每周都有一節課去不了,就讓我替他去。」張書省說,接觸武術培訓後,他想自己開一家武館,將中國功夫傳授給更多的人。然而,那時拍戲收入很低,就連生活都還得靠父母接濟的他,哪裡有錢去實現夢想?為此,他還曾被CCTV-9紀錄片《少林功夫》所報導。
拍了兩個多月的戲後,張書省不得不再次找工作,最後去了江北區魚嘴鎮一家工廠做零部件檢測。2012年底,張書省與南岸區五小區一家教育機構合作開辦了武術班,「說是合作,不如說是兼職,因為我那時沒有錢,場地是別人的,我就只出力,教學生們武術。」張書省說,因為上班在魚嘴,上課在南坪,他只好經常給領導請假,在2013年暑假最忙的時候,他晚上1:00~8:00在工廠上班,下班休息兩三個小時後,又馬不停蹄趕往南坪上課,上完課又回到工廠繼續上班,「那時每天至少工作就是17個小時,那段時間,人就從140多斤,瘦到了120斤。」
到了2014年暑假,實在忙不過來的張書省,不顧家人的反對,再一次辭去了穩定的工作,專職教武術。然而,張書省始終都想要擁有一家真正屬於自己的武館,2016年他在南岸區茶園租下了一套240多平米的房子,開辦了重慶少林武術館,「那時我身上只有4萬多塊錢,我就找我妹妹借了3萬元錢。」張書省說,那時每月的場地租金就是1.2萬元,押一付三,光交租金就花了近5萬元,其餘的錢剛好用來裝修,「那時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很能折騰。」
最近幾年,張書省的武館基本步入正軌,目前有100多位學生,「雖然賺錢不多,但這是我最初的夢想。儘管依然有很多家長讓孩子習武是為了鍛鍊體質,但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會喜歡上中國功夫。」
記者手記:
努力和堅持,才能在追夢的路上越走越遠
你還記得你年幼時的夢想嗎?或許因為追夢的路太難走,或許因為自己的信心不足……各種原因,讓我們的夢想逐漸變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東西。張書省的圓夢之路,通過努力與堅持,讓他走上了這條路。也只有努力和堅持,才能讓我們在追夢的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