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教與學十二思考

2020-12-23 武極

我們的祖先在認識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探索中,創造了科學的寶貴經驗,先賢聖哲把它歸納記錄了下來,至今對我們還有偉大的指導意義。在武術傳承中,無論是從師傅和徒弟方面,還是從認識論、方法論方面,都值得我們借鑑思考,用於指導武術教與學的實踐。我們將先人關於治學和有關武術的一些智慧結晶彙輯編譯如下,獻於武林同仁參考思索,不妥之處恭請斧正。

圖片

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老子》

思考:無論是師傅還是徒弟,在武術修煉中,能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懂,這是很好的;若以為自己已經都知道了,以不知為知,這就錯了。

2、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盡心上》

思考:武術並不神秘,只要你一心追求,就能得到;如果放棄,就會失掉。追求對獲得是有益的,而追求,關鍵在於自己。

3、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思考:自古以來學習武術一定要有師傅。師傅是傳授學業、講授道理、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呢?有了疑問不請教老師,疑難問題就始終不會得到解決。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唐韓愈《師說》

思考:在明師傳授下,科學修煉下功夫到一定程度後,弟子以超過師傅,不一定不如師傅,師傅也不一定永遠比徒弟強。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業各有專門研究,不過是這樣罷了。

5、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唐韓愈《伯夷頌》

思考:武術修煉不通過親身實踐而不迷惑不解的人,是很少的啊。這種「天才」我沒有遇到過。

6、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禮記學記》

思考:在武術師徒之間、教與學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係。通過學習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通過教別人才知道自己知識的貧乏。徒弟知道自己不足然後能反求自己努力;師傅知道自己知識貧乏,然後能督促自己進步。所以教和學是互相推進的。

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思考:在傳授武術教學生到一定程度時,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能領會而發憤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又不能恰當地說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一點,他還不能推知其它三點時,就不要忙著回答他,培養他「舉一反三」的能力。

8、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蓋須切磋,相起明也。——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微旨》

思考:一個人單獨閉門學習武術而沒有一起研究的朋友,就會見聞少,知識淺薄。所以必須和拳友一起商討,才能相互取長補短,增加見聞,明白拳理。

9、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孟子盡心上》

思考:在武術教學中,對於倚仗權勢發問,倚恃賢能、年長、功勳、舊交情發問,孟子認為君子對於這種有所倚恃而發問的人是不屑給予回答的。發問者謹記:向人請教應抱恭敬誠懇之心,不應倚仗地位、賢能、年長、功勳、交情發問,如此不合敬師之道。

10、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思考:教學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天下的師傅都不願去教那種朽木不可雕的徒弟,孟子不屑教那種難以教誨的學生。師傅的「不屑」教誨本身對徒弟是一種刺激,如果能刺激他有所悔悟,則這種「不屑」態度,也不失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

11、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三字經》

思考:生養子女不讓其上學受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傳授武術不認真嚴格要求徒弟,是師傅懶惰,是為師之錯。

12、不遇明師莫枉參,不遇知音莫枉傳。不學空靈難為首,功夫不到總是迷。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

思考:學習修煉武術功夫,由用內氣強化筋勁骨力階段,進一步提高到用內氣柔化形體柔弱無骨的階段,再進一步升華到內勁、外形的虛實中和成一「虛靈妙境」的「拳道」藝境。上面後四句孫祿堂先生的「拳道」詩,說出了「拳道合一」境界。功夫是有層次的,功夫沒練到總是不能真正理解,一層不到一層迷;一處不到一處迷;處處不到處處迷。妙境在習拳者自己追求而得,藝境高低自己為之,在明師指點下,君子求諸己。

相關焦點

  • 學武術影響身高?想讓孩子學功夫的家長看過來
    很多家長喜歡武術,想讓孩子早點練,3-5歲的小朋友也有在學的。針對3-5歲的小孩,更多的是通過跑爬跳之類的大運動鍛鍊運動能力、提高身體素質,對武術這一塊教授的內容少,比如簡單的步型、手型的訓練,武術的打坐,通過武術故事習武德。
  • 想自學傳統武術?不知道怎麼入門 給你一點學武術的建議
    武術能自學嗎?回答自然是能的。自學出來能對嗎。小編練的一部分就是自學的。相信我好了。學武術之前,可能很多人並不是抱著對武術的強烈興趣或熱愛的想法來接觸武術,多少有一部分應該是為了能防身,能保護好自己,能讓自己強大起來。這個想法並沒有錯。小編也很贊同的。
  • 追光者|武術教師張明超:學到的要教人 賺到的要給人
    (張明超老師與學生的合影)「我心裡一直有個夢,想去嵩山少林學武功;像電影裡帥氣的超人,行俠仗義飛簷走壁……」正如這首歌曲中所唱的那樣,張明超老師小時候和很多男生一樣,對武術很是憧憬。2001年,年僅11歲的張明超初次接觸到了武術。那天,小小的他與武術的「碰撞」讓他想堅定不移完成他的武術夢想。
  • 煙臺芝罘區教體局與十二學教育籤署合作協議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8月24日訊(記者 盧偉霞) 24日下午,芝罘區教體局與十二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教育+網際網路」項目合作舉行籤約儀式。芝罘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芝罘區教體局與十二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為加速全區網際網路+教育的傳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十二學是一家資深的網際網路+教育企業,長期專注於教學創新和基礎教育的改革
  • 古代拜師費用竟然如此天價,難怪現在人人都想成為「武術大師」!
    就是窮人孩子學不起武。 此外三節兩壽,那是不拘數的,全在弟子各盡其心,可是最少的也得每節十二兩。」 據一代宗師葉問的弟子梁挺口述,當年葉問拜師陳華順學詠春拳的學費,高達十二兩黃金(折合當年物價水平,約為當今的70萬人民幣)。 陳華順在佛山授徒,費用昂貴,一般人士根本無法負擔,能學者多為貴家公子,所以有「少爺拳」稱號。 也就是葉問,他家是世家大族,錢不是問題。
  • 家長送9歲孩子學武術 卻被教練打得體無完膚 武校:願意擔責
    教練教一些新的無數動作,他學不會,教練就用木棍打他。唐先生的妻子認為,即便是孩子笨一點,教練可以慢慢教,幹嘛要打成這樣。唐先生說,自己的孩子還捨不得打,還專門花錢送到學校來挨打。這幾天一直跟教練打電話,教練一直不接,已經打了四五十個電話了。記者陪同唐先生夫婦來到這家文武學校,教練不承認有打學生的行為。
  • 「體教融合」視域下中華武術文化發展策略
    周惠新 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的文件,確定了「健康第一,體教融合」的理念,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中華武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 學生在少林延魯武術學校是僅學習武術嗎?
    對於想送孩子上武術學校的家長可能有困惑,送孩子去武術學校是僅僅只學習武術嗎?武術學校有沒有文化課呢?少林延魯武術學校的老師回答一下有困惑的家長。 雖然武術學校的每一位學生都是在長期的武術訓練中度過的,這種武術學習是可以鍛鍊孩子們剛強的意志力,學習武術都知道是非常辛苦的
  • 「噼啪」「嚯嚯」黃驊市一校外武術輔導員義務教學生武術基本功
    刀棍相交發出的 " 噼啪 " 聲,鏗鏘震耳的 " 嚯嚯 " 聲,一招一式,孩子們跟隨武術老師練得起勁。暑期剛開始,校外武術輔導員便將武術課從校內搬到了校外,義務教學生們學習武術基本功,學生們熱烈響應。一時間,一群堅持武術晨練的 " 功夫少年 ",成為暑期呂橋鎮中心校的一道美景。
  • 模仿武林高手、學武術、當演員、開武館……為圓武俠夢,男子折騰了...
    從小學五年級到初中畢業,張書省就間斷性的到老家鎮上的武術班學習,高中時跟著兩位學武術的體育老師系統的學習武術,「我看電影和電視劇,經常跟著劇模仿高手的一招一式。」2006年,張書省進入重慶郵電大學後,報名加入了該校的武術協會,每天瘋狂訓練。後來,他又成為了燕青門關門弟子,如今擅長少林拳、燕青拳等。
  • 武岡體校送教下鄉 傳統武術進校園
    堅定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傳習中華武術。 9月11日上午武岡市業餘體校送教下鄉志願服務活動小組來到水西門辦事處龍田中學,為56名農村孩子上了一堂中華傳統武術課。這是武岡市文旅廣體局貫徹實施「文明武岡·志願星期五」服務日活動的一個縮影。
  • 武術之形意拳簡介
    #形意拳#常言「止戈為武」,這是對武術藝術化的理解,其實真實的武術並非這樣。中國武術最早可追溯到戰國,齊國招攬會武術的組成「技擊之士」,這一時期的武術主要是運用兵器。到了明清時期武術發展的最快,並且拳腳功夫成了主流,也分化出了內家拳和外家拳,內家拳奉武當為宗,外家拳以少林為宗主。形意拳屬於內家拳,但並非源於武當。形意拳在明清時期崛起的,但創造人並非這一時期的,而是宋朝嶽武忠王,嶽武忠王即是民族英雄嶽飛,形意拳門人多奉嶽飛為祖師爺。
  • 民間傳統武術文化與武術精神該如何發展?
    據傳說,自然門是有一「散人」在峨嵋山金頂教人猴武術,根據「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結合人猴學武極高的天賦而創造的。而後人猴復人後萬裡訪賢徒,傳與杜心五,由杜心五發揚光大,故事出奇感人。白鶴拳是福建福寧寧方七娘所創。方七娘自幼隨父習武,盡得其技,成年後,見白鶴振翼有力,走跳輕盈。遂模仿白鶴引啄銜毛、伸頸覓食、經脖歇息」等形態,揉入少林拳法中創編而成。等等,傳說往往帶有趣味性、哲理性、吸引力。
  • 理論學習丨「體教融合」視域下中華武術文化發展策略
    周惠新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的文件,確定了「健康第一,體教融合」的理念,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中華武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 模仿武林高手、學武術、當演員……34歲的他開武館圓「武俠夢」
    張書省出生在中華武術發源地之一的山東菏澤,他從小喜歡看武俠、功夫片,《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精武門》等影視劇承包了他的童年,也正是因為這些劇中的人物,特別是霍元甲、陳真等,讓他有了武俠夢。從小學五年級到初中畢業,張書省曾到老家鎮上的武術班學習,高中時又跟著兩位學武術的體育老師系統性地學習,「我看電影和電視劇,經常跟著劇模仿高手的一招一式。」2006年,張書省進入重慶郵電大學後,報名加入了武術協會,每天瘋狂訓練。後來,他又成為了燕青門關門弟子,如今擅長少林拳、燕青拳等。
  • 河南大學成立武術學院,學生不但能學武術,還能讀本科、考研究生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能說出幾個比較厲害的武功秘籍,但是對於中國武術,很多人認識也只是在螢屏上。不知道有人想過麼?武術會與大學聯繫起來,尤其是被視為極高榮譽的「雙一流」大學。不知道家長與學子相不相信,練武術也能讀研究生。
  • 收藏於民間的幾近失傳的武林秘籍,武術和拳法秘籍150本
    世界上除了中國武術,沒有任何一種格鬥術有中國武術這麼全面和專業,這就是博大跟精深。拳擊可以比出一個絕對的冠軍,其他格鬥術都可以,但只有中國武術不行,中國武林人士除非走火入魔了,否則永遠不敢喊出自己是天下第一高手,不是因為謙虛,而是因為實際就做不到。中國武術那浩如煙海的技法,是任何人窮一生都學不完的,誰知道誰又從裡面挖掘出什麼出來呢。
  • 書劍訪談錄|漫談武術教育教學
    另外,你在教孩子的同時,也變相的在教家長。有些孩子練段時間退學了,其實是家長先放棄了! 樹根就好比我們的身體,一位年輕的教練在教學中只有身體好,才能教好別人;樹幹就是人心,他包括了教學中的愛心、奉獻心、責任心、上進心;樹杈有三個:1是武術技術水平,2是武術教學水平,3是武術理論水平;樹葉就是你教授的一個個學生。
  • 梅山英傑,武術奇葩:劉柏堅
    師兄在武術上天賦過人,一生從事武術技擊實踐,深得武學精髓,走南闖北數十載罕逢敵手。日前,師兄將平生所學著成《梅山武學》一書,求序於餘。餘雖武學造詣不深,但感於師兄之誼,只得勉而為之。新化上梅乃梅山古邑,相傳為蚩尤故裡,這裡環境險惡,民風強悍,民性尚武。
  • 春龍武術聯盟、北京精宇武術文化中心成立暨肖春龍先生收徒儀式
    為了今天這個莊嚴的儀式,我們特意邀請了國家武協的領導、武術同仁同門及社會各界精英朋友以證嚴肅性:張山先生:中國武術學會秘書長、秘書長、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訓練競賽部主任。1993年任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