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遵利:濟南形意拳的「掌門人」,他要把形意拳作為一個文化品牌傳播下去
19日上午,在六裡山授拳場,楊遵利(中)帶領弟子們在習武。
楊遵利為弟子示範的這個動作叫「回身狸貓倒上樹」。
楊遵利正在給弟子指導動作。
楊遵利正在給弟子矯正姿勢。
□文/本報記者 王倩 片/本報記者 徐延春
「三十多年了,我會為濟南形意拳的傳承努力下去。」作為新確定的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9歲的楊遵利說,即便沒有日前省文化廳下發的《關於公布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他依然想讓更多的人從濟南形意拳中受益。「19日上午,記者見到楊遵利時,他說,練拳不是要爭強好勝,「是要從中得到一種快樂、一種幸福感。」
形意拳,楊遵利用心研習三十餘年
19日8點半,濟南形意拳玉函路六裡山授拳場地。初冬的空氣中還飄著雨絲,記者遠遠便看到楊遵利先生背著手在拳場氣定神閒地踱步。見記者走進拳場,楊先生抱拳行禮,不像個習武之人,倒像個先生。雖然飄著雨,楊先生的幾個弟子還是來到拳場,恭敬地跟師父打過招呼,然後各自練習起來。楊遵利說,每逢周日,是這個拳場人最多的時候,今天來的幾位弟子,都是多年跟隨他研習形意拳的人。
上世紀70年代末,當時的楊遵利只有十七八歲,因自小迷戀武術,他便利用業餘時間苦練拳藝。1980年後,中華武術開始在那個時代漸漸被扶持,高醫俗、李靜軒等武術名家在濟南英雄山下傳授濟南形意拳,學武之風一度興盛。從河北傳到山東的形意拳,有一個為其幾近痴迷的人,他就是楊遵利。為了更好地研習武學,楊遵利先拜形意拳大師高醫俗先生為師,高老去世後,他又師從李靜軒先生。三十年如一日的研修和努力,讓楊遵利成為第三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而在他自己看來,這三十年的功夫,「不只是為了我自己,也不只是為了我們研究會,而是為了把形意拳、把整個中華武術的精魂,讓更多的人去知曉,從中受益。」
武德不行,功夫再深也得不到尊重
武俠小說裡,一些蓋世高手幾乎拈花飛葉,為了儘快打贏對手,與人較量起來也是直搗要害,拳拳見力。在現實中的武俠高手到底是什麼樣子?楊遵利的弟子李長新笑著說,跟師父過招的高手不少,曾有個埃及的高手專門來找師父,「剛搭了把手,對方就感到師父手上的勁,趔趄著蹲在了地上。」幾個弟子說了不少這樣的小事兒,諸如同一個泰拳高手試手,對方都沒打出拳就感到師父手上的功夫,甘拜下風。而楊遵利則在一邊笑笑說,習武之人不能只講功夫的高低,還得講武德,武德不行,功夫再深也得不到尊重。
得知自己獲得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之後,楊遵利說自己最大的欣慰,「還是形意拳得到了專家的認可。這個榮譽不是我個人,是整個形意拳界的,說明我們所有人的努力沒有白費。過去都是說『耍武術的』,其實只看到了武術的外在,現在我們所做的保護、傳承,就是想把形意拳作為一個文化品牌傳播下去。」
楊遵利的努力並不是口頭上的,作為一名省屬單位的工作人員,他幾乎把所有業餘時間都用在了形意拳的傳播上。1986年濟南形意拳研究會成立,楊遵利開始承擔研究會相當多的工作。他說他這十幾年最大的收穫,不是金錢不是名譽,而是「看著形意拳從不被大眾熟知,到現在有很多遠方的人慕名來學習,在大眾化平臺上形意拳讓更多人受益了,我就真心覺得很開心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