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縣人民政府縣長魯春紅 劉蓉娜/攝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報導(王海霞 劉蓉娜):峨山,舊名嶍峨,是中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雲南省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中國彝族花鼓舞之鄉,彝族四腔發源地,素有「天下彝家·篤慕夢園」的美譽。近年來,峨山縣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立縣、產業強縣、創新興縣、開放活縣、共享和縣」五大發展戰略,落實踐行「兩山論」,圍繞打造「綠色鋼城、生態彝鄉、最美峨山」的發展定位,傾力建設雲南省民族自治經濟強縣、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縣,已被列為國家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評估方法核算對象、雲南省縣域經濟轉型發展試點縣、雲南省醫養結合試點縣。近日,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走進峨山縣,對峨山縣人民政府縣長魯春紅進行了專訪。
生態福地 民族家園
魯春紅首先介紹了峨山的情況。
歷史悠久,是彝人先祖聖地。距今約1—2萬年前就有人類在峨山生息繁衍,彝族祖先阿普篤慕在此主持彝族六祖分支。
人傑地靈,革命故地。峨山是滇中地委舊址,解放戰爭時期滇中革命根據地,雲南省59個革命老區縣之一。峨山區位優越,是交通要地。峨山素有「滇中咽喉」之稱,是雲南連接東南亞的重要節點,昆曼國際大通道縱貫南北,泛亞鐵路中線玉溪至磨憨鐵路建成後,10小時內可達東協各國。
資源豐富,生態福地。峨山縣域立體氣候明顯,資源物種豐富,生長各類植物1500多種、野生動物100多種,擁有距昆明最近的萬畝竹海和萬畝生態茶園,森林覆蓋率達68%。境內峰巒疊翠,山清水秀,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的美譽。有「中國最美村鎮」鳳窩村,有「雲南省十大刺繡名村」擺依寨,有「中國傳統村落」雨果村,有「彝族特色村寨」塔衝村。
文化濃厚,文化寶地。峨山是一塊彩雲之南彝族歌舞之花絢麗綻放的熱土,每年的彝族「火把節」、「開新街」等彝族傳統節日吸引著四方賓客,具有以「六彝」文化(彝祖、彝鎮、彝醫藥、彝火、彝鼓、彝繡)為主的豐富彝族文化瑰寶,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彝族花鼓舞)」。峨山彝族一直保留著穿傳統彝族服飾、說地道彝族語言、住傳統彝族民居、過彝族傳統節日火把節和開新街的習俗,傳承保護著「歷史愛情話劇」彝繡。
開放包容,創業高地。峨山位於玉溪市委、市政府重點建設的昆玉—玉元高速沿線經濟帶、滇中高速環線經濟帶、紅河谷—綠汁江熱區產業經濟帶三大經濟帶的重要區域。規劃面積49.3平方公裡的玉溪大化產業園區,是當前玉溪乃至全省土地存量最多、環境容量最大、發展潛力最好的工業園區之一。這些有利條件為峨山跨越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難得的機遇。
可以說,峨山就是一個民族團結家園、民族特色景區、對外開放通道、美麗鄉村舞臺。
峨山縣長魯春紅展示彝繡 劉蓉娜/攝
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
在談到產業發展時,魯春紅表示,自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峨山縣成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建立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任務。始終把城鄉融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始終把鄉村治理作為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始終把民生實事作為鄉村振興的大事來抓。始終把基層黨建作為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
在產業發展方面,峨山縣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資源互補、銜接配套、協調發展的思路,持續推進「兩個百萬」(百萬頭牲畜養殖出欄、百萬畝特色產業種植)和「一帶一廊」(易峨高萬畝綠色生態產業經濟帶、大富塔綠色經濟走廊)高原特色農業發展,開工建設甸中—十街農業生物產業園,穩步推進紅河谷—綠汁江熱區產業經濟帶峨山片區規劃建設。重點從柑桔、溫帶水果、油橄欖、蔬菜、養殖產業中發展一批綠色食品產業,積極打造嶍峨系列地域特色農產品品牌。截止目前,申報認證綠色食品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共7戶13個產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面積達31946畝,綠色食品生產產量達30336.8噸;形成具有特色優勢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4家;農業生產合作社達158個。完成德康種豬場工程項目建設,發展生豬養殖家庭農場26戶62個單元,培育規模以上養殖戶199家。農業增加值由2015年的 10.13億元,提升至2018年的12.7億元,年均增長8.45%。
下一步,峨山縣將重點圍繞打造一流的「綠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把油橄欖發展到10萬畝、「彝菜」和「嶍峨水果」發展到15萬畝以上,全縣「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佔農產品總量的60%以上,認證面積達6萬畝以上,實現「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發展模式和「科研+種養+加工+流通」全產業鏈發展,逐步形成「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特別是大力推進「峨山菜園」綠色品牌建設,積極探索推進以「農業龍頭企業+種養殖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為運行模式的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著力打造「四園、六場、兩坊、一基地」十三類直採基地,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的檢驗檢疫監管體系,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邁入線上線下全場景融合,重塑農產品產業新業態,實現零售新體驗,打造「峨山菜園」電商升級版,以此為突破口積極創建有機農產品縣建設,魯春紅說到。
峨山縣雲茶山莊 劉蓉娜/攝
打造「六醉彝」文化旅遊名片
魯春紅談到,峨山縣目前在著力打造「六醉彝」最美峨山文化旅遊名片,進一步打響「天下彝家·篤慕夢園」文化旅遊品牌。2018年,峨山縣成功舉辦油菜花節、火把節、摸魚節等系列活動,全年共接待遊客222.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2.8億元。
魯春紅表示,「醉」美峨山,醉在彝景、彝寨、彝居、彝品、彝味、彝藝裡。近年來,峨山縣挖掘開發高魯山、彝人谷竹海、塔甸十八景等景區,打造出「中國最美村鎮」鳳窩村,「雲南省十大刺繡名村」擺依寨,「中國傳統村落」雨果村,「彝族特色村寨」塔衝村;形成「綠色食品牌」,小街新米、「禾外香」有機大米、大西神山珍珠芋等一系列綠色原生態食品正逐步走向城市餐桌,小街舂雞、化念烤鵝、坡腳雜菜等地道彝家菜撥動八方味蕾;彝族花鼓舞、彝族服飾、彝族四腔、彝族開新街非物質文化遺產營造濃濃的彝味,吸引遊客的目光。
2019年,峨山將繼續挖掘「六醉彝」及火把節、摸魚節等品牌資源,積極開展「月月有主題」文旅活動和「天天廣場大家樂」活動,抓實高魯山生態休閒文化旅遊園建設,力促雲茶山莊、彝人谷萬畝竹海實現「創A」,加快推進覓池衝紅色旅遊、小街溫泉康養旅遊區、大富塔及易峨高沿線鄉村旅遊開發、峨山全民健身中心等項目建設,實現鳳窩莊園實質化運營,力爭接待遊客突破27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25億元。加快彝繡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發展彝族刺繡特色產業。科學規劃嶍峨古鎮經營業態,培育標誌性旅遊品牌。
建設「彝繡基地」 發展「指尖經濟」
魯春紅表示,峨山縣目前正積極建設「五個基地」,將彝族繡品轉化為產品,發展「指尖經濟」,確保彝族刺繡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有創新,促進彝繡健康快速發展。建設彝繡文化交流基地。為繡娘搭建交流刺繡針法、技能、色彩搭配、構圖設計等彝繡心得的平臺,促進繡娘在刺繡產品圖樣設計、工藝流程、技能技法等方面不斷創新。建設繡品展示交易基地。展示彝繡優秀作品,舉辦精品展示;為遊客供應民族特色紀念品,接受訂單式、預約式交易。建設彝繡傳承保護基地。收藏具有上百年歷史的繡片和繡品,以及珍貴的彝繡長卷「百花爭豔圖」,供大家了解、學習、繼承彝繡文化。建設彝繡創意產業和培訓基地。針對繡娘的技藝需求,有主題、有計劃地邀請大師到基地開展不同技藝層次的培訓班,使廣大繡娘充分學習到其他刺繡的技藝針法,創造性地發展彝繡產品。建設增收致富基地。採取「協會+會員」的運作模式,把分散刺繡戶集中起來,依託龍頭企業,共同應對市場風險、打造品牌,利用網際網路優勢,吸引客戶線下體驗、線上下單,引導婦女發展「指尖經濟」,致力脫貧增收致富。
魯春紅最後表示,2019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更是峨山蓄勢趕超、振興崛起的發力之年。峨山縣將圍繞建設中國最美省份和「九個玉溪」建設,按照峨山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執行力提升鞏固年「一講三比一爭」的要求,堅持產業轉型再提質,項目建設再提量,城鄉建設再提品,鄉村振興再提效,改革開放再提速,生態治理再提標,民生改善再提檔,努力實現「工業脫困」「農業上檔」「旅遊升級」「民生加力」「社會和諧」「黨建加強」,傾力建設美麗縣城、美麗集鎮、美麗鄉村、美麗公路、美麗景區,為雲南建設中國最美省份貢獻峨山力量,促進峨山縣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