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在各種英語學習上花費的功夫相當多
但是英語水平提高得不快甚至沒有效果
久而久之,就覺得:
阿西吧,英語這麼難學的東西是誰創造的!
其實Lucy老師給同學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同學們就會明白,英語是什麼。
作為一門語言,英語是用來做什麼的?
沒錯,交流。
那麼語言是交流的本身嗎?
不是,因為交流還可以用文字,動作等等。
那麼這些是交流的什麼?
這些,是交流的載體。
也就是說,語言是交流的載體,
那麼交流的本身是什麼?
是思維。
我們往往把英語僅僅當做一門知識學科在學
從小學到大都沒有想到過要學習英文思維
到最後,變成了啞巴英語。
那麼在藍軌跡學習,Lucy老師會怎麼解決同學們的啞巴英語問題?
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大多數同學學習英語不為掌握一門語言技能,只是為了通過什麼考試,拿到什麼證書,這樣學習的主動性就減少很多,也就不會自覺地立志學習,喪失學習興趣。
因此,正確地引導學生學習英語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就要注意引起其強烈的求知慾,使其學有所得,激發起學習興趣,從而「為學而樂」
自覺地克服那些不利於學習的行為。
知道我為什麼上課給你們講段子了嘛!!(傲嬌臉)
2、如果已經學會基礎知識,但語言的理解和運用還有有所欠缺,那就要訓練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用不同的方式解釋同一事物)。
一種表達式對方不懂,歪果仁會尋找另一種表達式最終讓對方明白。
因為事物就一個,但表達它的語言符號可能會很多。
這就要多做替換練習。
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做替換練習,
但這種替換不是真替換,只是語言層面的替換,而不是思維層面的替換。
比如,I love you(我愛你)。
按傳統的中國式教學的替換方法就把you換成her,my mother等,
這種替換和小學生練描紅有什麼區別嘛??
這種替換沒有對智力構成挑戰,沒有啟動思維。
這種替換句子的基本結構沒變,我聽不懂I love you,肯定也聽不懂I love her。
如果替換為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
或者給對方講電影《泰坦尼克》,告訴對方那就是愛,這樣一來對方可能就明白了。
這才叫真正的替換。
也就是說用一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
或者一個表達式對方聽不清楚,
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來表達,直到對方明白。
3、中國人學習口語講究背誦,背句型、背語調,結果就是很多人講口語的時候講著講著,,眼睛就開始向上翻哈哈哈哈,實際上是在記憶中尋找曾經背過的東西。
如果要是能脫口而出的話,我想也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4、我們必須學會歪果仁怎樣描述東西。
從描述上來講,由於中西方的文化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
我們描述東西無外乎把它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上去描述。
美國人對空間的描述總是由內及外,由裡及表。
而中國人正好相反。
從時間上來說,中國人是按自然的時間順序來描述。
我們描述一個東西突然停住時,往往最後說的那個地方是最重要的。
美國人在時間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東西說出來,然後再說陪襯的東西。
只有發生悲劇性的事件,美國人才在前面加上鋪墊。
這就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時間描述上的巨大差別。
比如說,中文講「我買了一個大的紅的好吃的蘋果。」
英文會說「I bought an apple which is big, red and delicious.」
即:我買了一個蘋果,什麼樣的蘋果呢?又大又紅又好吃的蘋果。
把修飾詞放在後面,最重要的核心放在前面。
英式發音和美式發音有什麼區別?
學音標多模仿就夠了嗎?
怎樣練習發音才是有效果的?
你心中的問題
這檔課上都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