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早報》11月3日報導,在零售市場競爭越演越烈的大環境下,新加坡更多零售業者開設臨時概念店(Pop-Up Store),與業主籤訂為期更短的租約,有些介於半年至一年,有些甚至只有三個月。
新加坡零售空間租金增長雖然整體走軟,但不乏一些亮點。濱海中心、政府大廈和白沙浮廣場一帶的優質零售空間表現極為強勁,租金在今年第三季年比增加3.2%,顯著優於烏節路一帶的0%至0.2%增長及全國平均的0.9%年增長。
萊坊(Knight Frank)日前發布零售空間研究報告指出,更多零售業者試圖以創新辦法,解決人手不足及經營成本上漲這兩大難題。
聘請年長員工擴大勞動力
這些新辦法包括籤訂短期租約,零售租戶能因此降低裝修等資本支出,進而降低風險。短期租約也為零售租戶提供更多靈活性,讓它們先測探銷售表現,再決定是否拓展業務。
一些餐飲零售業者為了擴大勞動力,也開始聘請年長員工,並給予他們靈活的工作時間。這些業者開設分店時,也把分店開在幾個地鐵站之遙的毗鄰地點,方便它們快速分配和部署員工。
除了租戶踴躍設想新點子,零售空間業主也沒閒下來。簡報指出,不少郊區購物商場近期都展開資產提升計劃(asset enhancement initiative),為商場注入新租戶和生機。
一些商場也引進更多日本零售商,如日本品位生活店Tokyu Hands就在裕廊東西城(Westgate)購物中心開始了本地的首個店面。
萊坊也指出,濱海中心、政府大廈和白沙浮廣場一帶的優質零售空間毛租,第三季年比增加3.2%,至每月每英尺平均32.60元,主要歸功於濱海廣場與新達新加坡之前進行了資產提升計劃。
相比之下,烏節路中央地帶的零售空間毛租,第三季年比增加0.2%,至每月每英尺平均47.90元;烏節路邊緣地帶第三季年比增加持平,每月尺價平均是24.10元。
市區邊緣地帶在第三季年比增加0.6%,每月尺價平均是23元。郊區地帶則年比增0.7%,至每月尺價32.20元。
根據報告,2014年至2018年,新加坡每年將平均增添92萬7000平方英尺零售空間,比過去三年平均的88萬4000平方英尺多了近5%,因此普通零售空間的租金將在明年中面對下滑壓力。
但優質零售空間將不受影響,今年的租金增幅預測是1%;明年則預計增長2%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