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勞動報》報導,從外表看,李曉蓉只是一個非常溫婉普通的鄰家姐姐。但是在那些身患重症絕症的病人眼裡,她就像閨蜜、女兒、大姐……在昨天剛剛揭曉的「我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市民投票評選中,這位中山醫院介入科護士長高票當選「上海市十佳護士」。
戴上「盔甲」衣服全溼透
介入科在醫院裡是個特殊的科室,很多治療有放射源的輻射。李曉蓉的工作之一就是給病人做放射性抗腫瘤藥「利卡汀」的治療。「利卡汀」剛引入時,不光年輕護士害怕,病人家屬也避之不及。清瘦纖弱的她毫不猶豫地衝上前去,穿上相當於自己體重的金屬防護服,腦袋和脖子上套個沉甸甸的「盔甲」,徒手開始操作。每做完一個病人,身上衣服全溼透。介入護理一線的辛苦,遠不止於此。肝癌病人老錢是個小兒麻痺症患者,大小便不能自理。在他住院期間,護士長帶頭,病區幾乎每個醫生護士都用手為老錢摳過大便。老錢出院時是帶著導尿管走的,因為家庭貧困沒有能力經常去醫院,病區裡每個月從徐匯區跑到三林上門給他換管子,整整堅持了近8年,直到老錢病逝。「對於醫護人員來說,沒有乾淨和骯髒、安全和危險的概念。」李曉蓉淡然地說,情況再糟糕的病人都有自己的尊嚴,讓他們身上乾乾淨淨舒舒服服,是我的責任。
工作中認了一堆「親戚」
越是困苦的病人,越要給他們溫暖。自從幹了這份工作,李曉蓉就認領了不少「親戚」。腫瘤患者老徐的女兒在20多歲時因為車禍去世,失獨後的老倆口日子過得很艱苦。幾年前,老徐住進了介入病房,讓他意外的是,居然在這裡找到了又一個「女兒」———李曉蓉和她團隊裡的一群姑娘。從第一天起,姑娘們就像女兒那樣和老徐開玩笑、胡侃海聊,把原本一臉陰鬱的老人逗得很開心。讓曉蓉感動的是,老徐真的把她們當自家的孩子一樣,一天不和姑娘們「噶三胡」就難受,老伴來探病時不時帶一碗紅燒肉給大家開開胃。聽說病區想嘗試給病人做外周中心靜脈置管,很多病人對這種新技術不了解不肯嘗試,老徐當即說「我做」、「你們就在我身上試,我不怕疼,試好了造福所有病人」。
去年,老徐終於走了,留下老伴一個人獨自面對一個悄無聲息的家。2015年春節裡,李曉蓉拉上科裡的護士一起去老徐家,陪徐媽媽一塊兒過年。「時間長了,醫患之間是真的會有感情的。」曉蓉說。她丈夫是中山醫院援建西藏的沈輝醫生。沈醫生在日喀則發現一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洛桑,就幫他聯繫來中山醫院看病。洛桑的病情需要輸血,可他沒有家屬陪同,不能辦理用血證明,錢帶的也不夠。李曉蓉二話不說,自己跑到血站去幫他辦證,還墊了錢。其實,光這幾年,曉蓉已經為貧困「親戚」墊付了數萬元醫療費。
挽救放棄治療的女孩
「我不能結婚,沒有未來。」2007年,17歲的紅斑狼瘡並發腎動脈狹窄女孩小欣住進介入科時,滿目憂傷,身後是幾十萬元看病欠下的債。出身農村的小欣是個懂事的姑娘,眼見自己生命走到最後關頭,決定放棄治療。
但是李曉蓉下決心絕不放棄這個女孩。介入科除了晚期腫瘤病人,還有各種其他科無藥可醫的重症病人,走投無路後會在這裡做最後一搏。當時,李曉蓉在介入護理的崗位上已經工作了17年,見證過無數病人在這裡重新打開生命的大門,「和治療同樣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療法。」曉蓉說。她的護理團隊很快就和小欣湊成了「姐妹淘」,一些女孩子之間的小禮物、悄悄話等,漸漸地讓小欣忘記了自己的病情,小欣甚至連女孩子情感上的小秘密都向曉蓉傾訴。「沒有什麼比信任更能夠寬慰工作上的疲憊。」曉蓉說。小欣病癒後有時回上海複查卻沒有地方住,護士長一聽說,立刻把小欣帶回家過夜。有一段時間姑娘到桐鄉打工,曉蓉幫她配好藥親自送到桐鄉。現在,這位閨蜜不光結了婚,兒子都2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