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6日,職業生涯斬獲多項殊榮的潘柏申,再次登上一個萬眾矚目的領獎臺,從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手裡接過鮮紅的證書——上海市市長質量獎。
該獎項始於2008年,是上海市政府設立的最高質量榮譽,授予質量管理水平卓越、自主創新能力顯著,並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剛剛卸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的潘柏申,從眾多提名者中脫穎而出。
伴隨消息由上海傳播至全國各地,健康界跟諸多醫療從業者一樣,把目光投向潘柏申供職的中山醫院門診大樓6層,探訪這個空間發生的點點滴滴,試圖還原獎項背後的淵源,由此與一支別具一格的醫學檢驗團隊不期而遇。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左)給潘柏申頒獎
2018年度上海市市長質量獎獲獎人潘柏申
緊盯服務對象的需求
患者總是希望更早拿到檢驗報告,這是人之常情。
旨在縮短患者等待時間,中山醫院檢驗科分析門診峰谷,進而把部分檢驗人員每日上班時間提前到7:00,同時優化檢驗流程。多個舉措換來一個結果:門診生化報告由原來的4小時縮短為2小時;常規免疫4小時出報告;急診檢驗1小時出報告;門診血常規檢驗半小時出報告。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改變始於2007年10月,彼時新一輪醫改尚未啟動,國內大型醫院正普遍聚焦「能讓患者看得上病」,改善醫療服務還未成浪潮。
上海「檢測速度第一」的美譽不脛而走。
「快,也是一種質量指標。」接替潘柏申擔任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的郭瑋告訴健康界。20多年前,她還沒有深刻理解這點,後來受潘柏申的耳濡目染,滋生濃厚的速度意識,想方設法協助潘柏申持續改進檢驗流程。
其實,「快」只是中山醫院檢驗科高質量服務的一個側面。
同樣受到重視的要點還有「準」「新」「好」。潘柏申給檢驗團隊制定四項質量指標:「不斷提高檢測質量(準)、不斷加快檢測速度(快)、不斷應用先進技術(新)、不斷改善服務態度(好)。」 相對而言,「準」被提到最高的位置。「只有提供精準、可靠的檢驗信息,臨床醫生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治決策。每個檢驗數據的背後,都連接一條鮮活的生命。」潘柏申多次告誡同事。
從左至右:王蓓麗、郭瑋、秦淨、潘柏申、趙瀛
這不是一句空話。負責試劑耗材管理的蘇曦記得一個典型事例。
多年前的一天,她和同事發現某檢測試劑存在一些問題。「換質量更好的。」蘇曦報告潘柏申後,得到果斷的回覆。潘柏申很清楚,更換試劑會使檢測成本有所增加,但這絕不是阻礙改進的難題。「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把每一份標本當自己爸媽的標本一樣對待。」 蘇曦一直牢記潘柏申的教導。
日復一日,中山醫院檢驗科惦記服務對象需求的質量氛圍日趨濃鬱。他們內心跳躍一個生存法則:組織依存於顧客,必須深入理解顧客當前和未來的種種需求,致力去滿足甚至超過預期。當然,源於檢驗科的工作特殊性,跟臨床科室直接服務患者不同,他們眼中的「顧客」囊括兩個群體——患者和臨床醫生。
郭瑋告訴健康界,中山醫院檢驗科已把「注重服務臨床科室」變成習慣,每次溝通都堅持幾個標配問題:檢驗結果準不準?時間上是否滿足期待?檢驗項目開展得全不全?你們的診療領域還有哪些新檢驗需求?「我們總是緊跟臨床需求拓展或完善檢驗服務,最近多年一直就是這個樣子。」郭瑋說。
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郭瑋
負責骨髓細胞學綜合診斷的陳樸證實了郭瑋的說法。
據悉,檢驗科各個組室都堅持每周與相關臨床醫生溝通,圍繞檢測的精度、速度、報告等徵詢後者的想法。得益於此,檢驗科的院內科室互評滿意度連續多年名列前茅。把需求作為突破動力的同時,潘柏申帶領團隊眺望國際檢驗醫學前沿,至今其質譜分析、基因測序、液體活檢等多個檢驗項目,檢測技術接軌國際先進水平。
先進理念領跑
在潘柏申看來,我國檢驗醫學發展至今,總體邁過三個階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前,以手工操作為特點的第一階段;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以半自動化和自動化為特點的第二階段;最近十年左右,以自動化向數位化、智能化轉型為特點的第三階段。「國內有些檢驗科室的許多理念還停留在手工或自動化初始的時代。」潘柏申的語氣裡流露焦急。
健康界注意到,潘柏申接受訪問的一個小時裡,講述不同內容時提到一個相同的理念:現在的輝煌是昨天努力的結果,今天要把注意力放到創新上,創造明天值得驕傲的輝煌。「這點我非常重視。」潘柏申強調。現實中,他常給團隊年輕醫生推薦國外檢驗醫學文獻,還在微信或見面時檢查閱讀收穫。
目前中山醫院檢驗科正火熱探索人工智慧,基於每天產生的一二十萬個數據拓展創新。數據出來並非馬上發布,還經過兩道審核:第一道審核是從分析原理的角度判斷檢測結果是否有錯,第二道審核是看檢測結果相互間是否合乎一般規律,是否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變化。「這樣的數據對臨床才有價值。」潘柏申說。
中山醫院檢驗科每個成員受益於先進理念牽引,這在團隊內部已成共識。
「潘老師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大局觀,看得遠,先討論大的而不鑽進細枝末節。」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王蓓麗舉例,發達國家一些醫院的實驗室能為臨床提供3000多項服務,而中山醫院檢驗科才600多項。儘管相比國內醫院已為數頗多,並且政策禁止開展無收費代碼的檢驗項目,但潘柏申考慮到檢驗科的長遠發展,提醒團隊成員不能按部就班,多做創新敦促政策拓展邊界。
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王蓓麗
曾擔任科室副主任多年的郭瑋,是促進全員踐行先進理念的「樞紐」。
很多細節看似平常,其實至關重要。健康界了解到,郭瑋經常走進檢驗一線或者單獨約談,詢問員工日常業務中的思想動向、操作難題、需要哪些幫助等,如果發現沒有理解潘柏申管理和業務理念的情況,馬上曉之以理,解析某個理念或規定的來龍去脈及意義所在,直到對方恍然大悟。
一個良性循環已在中山醫院檢驗科浮現:管理者引導全員武裝國際先進理念,各種先進理念指導業務和科研行動,符合國內外規範的行動在提升檢驗質量的同時,還獲得國內外機構認可,琳琅滿目的榮譽又激勵全員再接再厲。
過去十年,中山醫院檢驗科的榮譽接踵而至:歐洲最大的檢驗集團之一BARC公司,以及美國最大的檢驗集團之一QUEST公司,相繼將其作為中國中心實驗室,承擔全球藥物臨床試驗相關的檢測工作。另外,科室還通過ISO15189醫學實驗室質量與能力認可,以及成為美國糖化血紅蛋白標準化計劃(NGSP)認證的HbA1c一級檢測實驗室。2010年,他們獲批國家臨床重點檢驗專科建設項目。轉頭回望,2009年和2010年,可謂中山醫院檢驗科突飛猛進的重要轉折點。
事實上,中山醫院檢驗科並不欣喜一枝獨秀,更渴望滿園花開。
一個典型案例是,國內醫療機構診斷糖尿病的指標,普遍應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和空腹血糖(FPG),但研究發現,兩者診斷糖尿病的符合率並不完美。相比之下,HbA1c檢測具有多個優點——穩定時間更長、生物變異性較小、準確性和重複性好、操作更方便,而且不受急性血糖波動影響。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和國際臨床化學家聯合會(IFCC)等學術組織均推薦將HbA1c用於糖尿病診斷。
早在2010年,中山醫院檢驗科就牽頭組織開展「上海HbA1c檢測一致性計劃」(SHGHP)項目,推動中國HbA1c檢測結果一致性進程。時至今日,全國近200家醫院參與,檢測結果與中山醫院檢驗科定值結果間的偏差已≤6%,達到NGSP標準,使得這些實驗室每年HbA1c幾千萬項次的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有了可靠保證。2016年,中山醫院檢驗科也成為國內唯一一家NGSP次級參考實驗室帶動國內HbA1c檢驗質量與時俱進,真正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全員參與和持續改進
2019年2月12日,2018年度上海市市長質量獎名單出爐。
很快,祝賀的簡訊接二連三飛向潘柏申的手機。沒過多久,他在微信群回復一段長達100多字的信息,誠摯感謝醫院管理者、檢驗科同事、日常服務的臨床科室、家人等。「每個人若沒有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將一事無成。」潘柏申稱,或許自己過了激動的年齡,得知獲獎沒有心潮澎湃,但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全員參與和持續改進,是中山醫院檢驗質量突飛猛進的另一個引擎。
健康界了解到,該科室根據業務類別細分7個組:臨床基礎檢驗室、急診檢驗室、臨床生化室、臨床免疫室、分子診斷室、微生物實驗室、血液實驗室。這是國內大醫院檢驗科的常規設置,不足為奇。新穎在於,每個專業組的負責人兼職一項科室職能管理。比如,分子診斷組的楊軼慧,負責統籌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其他專業組的朱晶、楊靜、彭穎斐,分別帶領持續改進組、分析前質量控制組和服務協議組。
每個職能組都是檢驗質量改進的一塊拼圖。
以持續改進組為例,核心職責在於對外收集針對檢驗科的改進建議,整理後交給科室正副主任做管理決策。具體而言,「對外」包括兩個人群,一是院內工作人員——醫院管理者、各科室主任、護士長、醫生等,面對面訪問並邀請他們填寫檢驗科改進問卷;二是每季度面向門急診患者開展一次滿意度調查,從中發現待改進之處。
負責科室患者投訴接待的顧梅秀,切身感受到檢驗科每個角落飄散的合作精神,特別是科室在準、快、新的基礎上提出「好」的要求以來,協同和服務的主動性劇增,越來越追求細節出彩。帶教頗有經驗的魏文芸,給新上崗的同事細緻入微介紹科室作業規範。還有一個細節,入職檢驗科不久的年輕醫生虞倩、秦嘉倩、黃斐、曹旻璐離開會議室時,不約而同把椅子擺放整齊,這恰恰是不少人忽略的「小節」。正是這個團隊,時刻在給檢驗科質量添磚加瓦。
人心齊,泰山移。郭瑋看重每份力量的價值。
接過潘柏申的科室管理「帥印」後,郭瑋繼續堅持此前的習慣,通過談話等途徑幫助每個人找到工作認同感,以及商定每個人實現價值的賽道。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調動全員積極性。她堅信,唯有眾人拾柴,火焰才高。區別於新官上任三把火,郭瑋的科室管理並不急於創新,而是在潘柏申管理理念的基礎上,立志拓展檢驗科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應用,期望不久的未來,把中山醫院檢驗科打造成為國內醫學檢驗新技術的示範基地。
檢驗科的發展還得到歷屆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曾擔任分管檢驗科的副院長,既是檢驗科日新月異接軌國際的引領者,同樣也是先進科技轉化應用的推動者——他的幾項研究成果和技術發明在檢驗科成功轉化應用。當健康界提及上海市市長質量獎,樊嘉面露喜悅,祝賀潘柏申獲得榮譽,同時對檢驗科提出更上一層樓的期許。
中山醫院檢驗科蓬勃歷程的見證者和幫助者,還有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中山醫院副院長秦淨。「檢驗科最近20年的變化很大。」作為分管檢驗科的副院長,秦淨開門見山。他認為,作為醫院平臺科室的檢驗科,是各個臨床科室準確診療的基礎,保障質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山醫院檢驗科日積月累,匯小變至大變,儘管醫院接診量連年持續攀升,但檢驗科通過改進流程、開發新技術等,滿足了臨床診療新需求。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連續多年排名全國前列的中山醫院檢驗科,腳步從未停歇。
中山醫院檢驗科部分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