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院檢驗科的質量崛起密碼

2020-12-22 健康界

2019年5月6日,職業生涯斬獲多項殊榮的潘柏申,再次登上一個萬眾矚目的領獎臺,從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手裡接過鮮紅的證書——上海市市長質量獎。

該獎項始於2008年,是上海市政府設立的最高質量榮譽,授予質量管理水平卓越、自主創新能力顯著,並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剛剛卸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的潘柏申,從眾多提名者中脫穎而出。

伴隨消息由上海傳播至全國各地,健康界跟諸多醫療從業者一樣,把目光投向潘柏申供職的中山醫院門診大樓6層,探訪這個空間發生的點點滴滴,試圖還原獎項背後的淵源,由此與一支別具一格的醫學檢驗團隊不期而遇。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左)給潘柏申頒獎

2018年度上海市市長質量獎獲獎人潘柏申

緊盯服務對象的需求  

患者總是希望更早拿到檢驗報告,這是人之常情。

旨在縮短患者等待時間,中山醫院檢驗科分析門診峰谷,進而把部分檢驗人員每日上班時間提前到7:00,同時優化檢驗流程。多個舉措換來一個結果:門診生化報告由原來的4小時縮短為2小時;常規免疫4小時出報告;急診檢驗1小時出報告;門診血常規檢驗半小時出報告。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改變始於2007年10月,彼時新一輪醫改尚未啟動,國內大型醫院正普遍聚焦「能讓患者看得上病」,改善醫療服務還未成浪潮。

上海「檢測速度第一」的美譽不脛而走。

「快,也是一種質量指標。」接替潘柏申擔任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的郭瑋告訴健康界。20多年前,她還沒有深刻理解這點,後來受潘柏申的耳濡目染,滋生濃厚的速度意識,想方設法協助潘柏申持續改進檢驗流程。

其實,「快」只是中山醫院檢驗科高質量服務的一個側面。

同樣受到重視的要點還有「準」「新」「好」。潘柏申給檢驗團隊制定四項質量指標:「不斷提高檢測質量(準)、不斷加快檢測速度(快)、不斷應用先進技術(新)、不斷改善服務態度(好)。」 相對而言,「準」被提到最高的位置。「只有提供精準、可靠的檢驗信息,臨床醫生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治決策。每個檢驗數據的背後,都連接一條鮮活的生命。」潘柏申多次告誡同事。

從左至右:王蓓麗、郭瑋、秦淨、潘柏申、趙瀛

這不是一句空話。負責試劑耗材管理的蘇曦記得一個典型事例。

多年前的一天,她和同事發現某檢測試劑存在一些問題。「換質量更好的。」蘇曦報告潘柏申後,得到果斷的回覆。潘柏申很清楚,更換試劑會使檢測成本有所增加,但這絕不是阻礙改進的難題。「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把每一份標本當自己爸媽的標本一樣對待。」 蘇曦一直牢記潘柏申的教導。

日復一日,中山醫院檢驗科惦記服務對象需求的質量氛圍日趨濃鬱。他們內心跳躍一個生存法則:組織依存於顧客,必須深入理解顧客當前和未來的種種需求,致力去滿足甚至超過預期。當然,源於檢驗科的工作特殊性,跟臨床科室直接服務患者不同,他們眼中的「顧客」囊括兩個群體——患者和臨床醫生。

郭瑋告訴健康界,中山醫院檢驗科已把「注重服務臨床科室」變成習慣,每次溝通都堅持幾個標配問題:檢驗結果準不準?時間上是否滿足期待?檢驗項目開展得全不全?你們的診療領域還有哪些新檢驗需求?「我們總是緊跟臨床需求拓展或完善檢驗服務,最近多年一直就是這個樣子。」郭瑋說。

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郭瑋

負責骨髓細胞學綜合診斷的陳樸證實了郭瑋的說法。

據悉,檢驗科各個組室都堅持每周與相關臨床醫生溝通,圍繞檢測的精度、速度、報告等徵詢後者的想法。得益於此,檢驗科的院內科室互評滿意度連續多年名列前茅。把需求作為突破動力的同時,潘柏申帶領團隊眺望國際檢驗醫學前沿,至今其質譜分析、基因測序、液體活檢等多個檢驗項目,檢測技術接軌國際先進水平。

先進理念領跑  

在潘柏申看來,我國檢驗醫學發展至今,總體邁過三個階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前,以手工操作為特點的第一階段;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以半自動化和自動化為特點的第二階段;最近十年左右,以自動化向數位化、智能化轉型為特點的第三階段。「國內有些檢驗科室的許多理念還停留在手工或自動化初始的時代。」潘柏申的語氣裡流露焦急。

健康界注意到,潘柏申接受訪問的一個小時裡,講述不同內容時提到一個相同的理念:現在的輝煌是昨天努力的結果,今天要把注意力放到創新上,創造明天值得驕傲的輝煌。「這點我非常重視。」潘柏申強調。現實中,他常給團隊年輕醫生推薦國外檢驗醫學文獻,還在微信或見面時檢查閱讀收穫。

目前中山醫院檢驗科正火熱探索人工智慧,基於每天產生的一二十萬個數據拓展創新。數據出來並非馬上發布,還經過兩道審核:第一道審核是從分析原理的角度判斷檢測結果是否有錯,第二道審核是看檢測結果相互間是否合乎一般規律,是否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變化。「這樣的數據對臨床才有價值。」潘柏申說。

中山醫院檢驗科每個成員受益於先進理念牽引,這在團隊內部已成共識。

「潘老師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大局觀,看得遠,先討論大的而不鑽進細枝末節。」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王蓓麗舉例,發達國家一些醫院的實驗室能為臨床提供3000多項服務,而中山醫院檢驗科才600多項。儘管相比國內醫院已為數頗多,並且政策禁止開展無收費代碼的檢驗項目,但潘柏申考慮到檢驗科的長遠發展,提醒團隊成員不能按部就班,多做創新敦促政策拓展邊界。

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王蓓麗

曾擔任科室副主任多年的郭瑋,是促進全員踐行先進理念的「樞紐」。

很多細節看似平常,其實至關重要。健康界了解到,郭瑋經常走進檢驗一線或者單獨約談,詢問員工日常業務中的思想動向、操作難題、需要哪些幫助等,如果發現沒有理解潘柏申管理和業務理念的情況,馬上曉之以理,解析某個理念或規定的來龍去脈及意義所在,直到對方恍然大悟。

一個良性循環已在中山醫院檢驗科浮現:管理者引導全員武裝國際先進理念,各種先進理念指導業務和科研行動,符合國內外規範的行動在提升檢驗質量的同時,還獲得國內外機構認可,琳琅滿目的榮譽又激勵全員再接再厲。

過去十年,中山醫院檢驗科的榮譽接踵而至:歐洲最大的檢驗集團之一BARC公司,以及美國最大的檢驗集團之一QUEST公司,相繼將其作為中國中心實驗室,承擔全球藥物臨床試驗相關的檢測工作。另外,科室還通過ISO15189醫學實驗室質量與能力認可,以及成為美國糖化血紅蛋白標準化計劃(NGSP)認證的HbA1c一級檢測實驗室。2010年,他們獲批國家臨床重點檢驗專科建設項目。轉頭回望,2009年和2010年,可謂中山醫院檢驗科突飛猛進的重要轉折點。

事實上,中山醫院檢驗科並不欣喜一枝獨秀,更渴望滿園花開。

一個典型案例是,國內醫療機構診斷糖尿病的指標,普遍應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和空腹血糖(FPG),但研究發現,兩者診斷糖尿病的符合率並不完美。相比之下,HbA1c檢測具有多個優點——穩定時間更長、生物變異性較小、準確性和重複性好、操作更方便,而且不受急性血糖波動影響。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和國際臨床化學家聯合會(IFCC)等學術組織均推薦將HbA1c用於糖尿病診斷。

早在2010年,中山醫院檢驗科就牽頭組織開展「上海HbA1c檢測一致性計劃」(SHGHP)項目,推動中國HbA1c檢測結果一致性進程。時至今日,全國近200家醫院參與,檢測結果與中山醫院檢驗科定值結果間的偏差已≤6%,達到NGSP標準,使得這些實驗室每年HbA1c幾千萬項次的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有了可靠保證。2016年,中山醫院檢驗科也成為國內唯一一家NGSP次級參考實驗室帶動國內HbA1c檢驗質量與時俱進,真正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全員參與和持續改進  

2019年2月12日,2018年度上海市市長質量獎名單出爐。

很快,祝賀的簡訊接二連三飛向潘柏申的手機。沒過多久,他在微信群回復一段長達100多字的信息,誠摯感謝醫院管理者、檢驗科同事、日常服務的臨床科室、家人等。「每個人若沒有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將一事無成。」潘柏申稱,或許自己過了激動的年齡,得知獲獎沒有心潮澎湃,但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全員參與和持續改進,是中山醫院檢驗質量突飛猛進的另一個引擎。

健康界了解到,該科室根據業務類別細分7個組:臨床基礎檢驗室、急診檢驗室、臨床生化室、臨床免疫室、分子診斷室、微生物實驗室、血液實驗室。這是國內大醫院檢驗科的常規設置,不足為奇。新穎在於,每個專業組的負責人兼職一項科室職能管理。比如,分子診斷組的楊軼慧,負責統籌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其他專業組的朱晶、楊靜、彭穎斐,分別帶領持續改進組、分析前質量控制組和服務協議組。

每個職能組都是檢驗質量改進的一塊拼圖。

以持續改進組為例,核心職責在於對外收集針對檢驗科的改進建議,整理後交給科室正副主任做管理決策。具體而言,「對外」包括兩個人群,一是院內工作人員——醫院管理者、各科室主任、護士長、醫生等,面對面訪問並邀請他們填寫檢驗科改進問卷;二是每季度面向門急診患者開展一次滿意度調查,從中發現待改進之處。

負責科室患者投訴接待的顧梅秀,切身感受到檢驗科每個角落飄散的合作精神,特別是科室在準、快、新的基礎上提出「好」的要求以來,協同和服務的主動性劇增,越來越追求細節出彩。帶教頗有經驗的魏文芸,給新上崗的同事細緻入微介紹科室作業規範。還有一個細節,入職檢驗科不久的年輕醫生虞倩、秦嘉倩、黃斐、曹旻璐離開會議室時,不約而同把椅子擺放整齊,這恰恰是不少人忽略的「小節」。正是這個團隊,時刻在給檢驗科質量添磚加瓦。

人心齊,泰山移。郭瑋看重每份力量的價值。

接過潘柏申的科室管理「帥印」後,郭瑋繼續堅持此前的習慣,通過談話等途徑幫助每個人找到工作認同感,以及商定每個人實現價值的賽道。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調動全員積極性。她堅信,唯有眾人拾柴,火焰才高。區別於新官上任三把火,郭瑋的科室管理並不急於創新,而是在潘柏申管理理念的基礎上,立志拓展檢驗科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應用,期望不久的未來,把中山醫院檢驗科打造成為國內醫學檢驗新技術的示範基地。

檢驗科的發展還得到歷屆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曾擔任分管檢驗科的副院長,既是檢驗科日新月異接軌國際的引領者,同樣也是先進科技轉化應用的推動者——他的幾項研究成果和技術發明在檢驗科成功轉化應用。當健康界提及上海市市長質量獎,樊嘉面露喜悅,祝賀潘柏申獲得榮譽,同時對檢驗科提出更上一層樓的期許。

中山醫院檢驗科蓬勃歷程的見證者和幫助者,還有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中山醫院副院長秦淨。「檢驗科最近20年的變化很大。」作為分管檢驗科的副院長,秦淨開門見山。他認為,作為醫院平臺科室的檢驗科,是各個臨床科室準確診療的基礎,保障質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山醫院檢驗科日積月累,匯小變至大變,儘管醫院接診量連年持續攀升,但檢驗科通過改進流程、開發新技術等,滿足了臨床診療新需求。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連續多年排名全國前列的中山醫院檢驗科,腳步從未停歇。

中山醫院檢驗科部分工作人員

相關焦點

  • 攜手中山醫院,相城新增一家「健康管理中心」!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中山—相城大健康智慧管理創新項目包含2個子項目糖尿病智慧管理創新項目高端健康體檢智慧管理創新項目其中,高端健康體檢智慧管理創新項目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長三角合作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下簡稱健康管理中心)為載體,依託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將體檢中心項目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多渠道接軌
  • 二一五醫院醫學檢驗科順利通過ISO15189複評審
    原標題:陝西省核工業二一五醫院醫學檢驗科順利通過ISO15189複評審2020年12月4日至6日,由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委派青海省人民醫院阿祥仁教授、瀋陽醫學院沈洲醫院吳麗霞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劉辰庚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陳葳教授
  • 南京同仁醫院醫學檢驗科順利通過ISO15189認可現場評審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孫駿 通訊員 傅靜雯)近日,南京同仁醫院醫學檢驗科順利通過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ISO15189醫學實驗室認可現場評審。近20年來,我國臨床檢驗專業飛速發展,檢驗醫學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及發病機理的探討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醫院檢驗科的建設已成為衡量醫院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其中,ISO15189《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的要求》作為國際性的醫學實驗室能力評價標準,正在成為國內眾多醫學實驗室建設的重要目標。
  • 錫盟中心醫院檢驗科順利通過ISO15189 醫學實驗室認可現場評審
    2020年11月27日至29日,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五位評審專家對錫林郭勒盟中心醫院檢驗科進行了為期3天的醫學實驗室認可現場評審。評審專家對檢驗科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有效性、適宜性、符合性給予了充分的認可,一致同意錫林郭勒盟中心醫院檢驗科通過ISO15189醫學實驗室認可現場評審。
  • 「幫扶專家側記」記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檢驗科楊碩來我院指導工作
    2020年11月30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醫醫院)迎來了檢驗科第一位總院幫扶專家——楊碩教授。這一天檢驗科的工作開始了新的變化……檢驗科作為醫技科室每天承擔著病房、門診、急診、體檢等各種檢測工作,每份結果都要確保準確,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臨床,適應醫院快速發展的步伐,依託北醫三院優勢資源平臺,三院專門選派專家楊碩教授來院指導工作,不斷提升檢驗科管理水平和檢驗質量。
  • 湖南航天醫院檢驗科引進新服務 一管血搞定多項檢查
    紅網時刻9月23日訊(通訊員 寧成發 蔡興)近日,湖南航天醫院檢驗科引入了一條由2臺血細胞分析儀、一臺推染片機、一臺C反應蛋白檢測儀和一臺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組成的血細胞分析流水線。不論是住院還是看門診,只要去過醫院的人,對抽血化驗都不陌生,由於不同檢測項目對血液檢查的要求不一樣,大家印象裡採血總是要採好幾管,但血細胞分析流水線投入使用,只需一管血液標本就可以完成多項檢查。此次新設備的引進,標誌醫院醫療檢驗服務邁上新臺階。
  • 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如何塑造「醫院品牌」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醫院基礎建設中山醫院是國家衛計委的預算管理單位。中山醫院在歷史上有5位一級教授。他們在確立學科的分診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當時的院長沈克非老師也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 韶華弘毅譜新章 踵事增華再遠航——我院醫學檢驗科順利通過ISO...
    12月11日至13日,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ISO15189醫學實驗室認可的現場評審順利進行,經全面評審,我院醫學檢驗科順利通過現場評審。本次現場評審,CNAS委派北京醫院肖路延教授擔任組長,五位評審專家具有豐富的評審經驗和深厚的專業功底,嚴格、規範、全面地對我院醫學檢驗科做了現場評審。12月11日上午,召開了現場評審首次會議。
  • 中山六院圖強密碼 | 用創業的方式發展醫院
    在2018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中,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下稱中山六院)進入華南地區綜合實力前20名,排名第17。只有了解該院歷史的人清楚,這是一項多麼了不起的成就。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從一張照片說起在中山六院的歷史上,有一張照片意義非凡。
  • 廈門中山醫院離譜錯誤頻現 服務質量堪憂
    據廈門日報報導,近日,廈門市糾風辦接到市衛生局紀檢組、監察室反饋,他們對兩起患者投訴中山醫院診療服務質量、服務態度問題,與院方進行了認真核實,查清相關醫務人員存在的問題,做出了相應處理。離譜  ●孕婦要做產檢,醫生卻開了急診B超;孕婦已經躺到檢查床上,卻被醫生「請」出。
  • 中山醫院:破解三個管理難題的秘笈
    2016年10月21日,何梁何利基金2016年度頒獎大會在京召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下稱中山醫院)院長、國內肝外科領域頂尖專家樊嘉喜獲學術大獎「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管理:五個關鍵詞「我們醫院定了不少制度,都很接地氣。」樊嘉接受健康界訪談時強調,醫院管理註定離不開制度約束,不過制度一定要貼近醫院實際,否則容易淪為形式主義。其實,相對完善的制度,是中山醫院追求「全面、嚴格、科學、精細化管理」的密碼。
  • 臨床檢測中LC-MS/MS應用——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
    上海中山醫院臨床檢驗在國內始終走在前沿,也是首批採用LC-MS/MS技術的國內醫院之一。我們特別請到檢驗科郭瑋老師來談談這項技術在臨床檢測中的應用和意義。  我們此次就臨床檢測中的LC-MS/MS應用採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郭瑋。
  • 雅培前沿創新技術 助中國醫院提升質量
    如果要盤點2019年醫療行業大事,《關於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以及相關指標的發布,必然會佔據非常靠前的位置。推動三級公立醫院在發展方式上由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是《意見》的重要目標。如何提升醫療質量?精細化管理是一個重要抓手。
  • 長沙中山醫院打造患者滿意醫院
    光陰如梭,無論是醫療環境還是治療手段都發生了跨越性的變革…… 時代需求:溼疣皰疹專病專治就此誕生 新中國成立初期,「看病難」是困擾市民的突出問題之一,醫院數量少、醫生少,設施陳舊、器械不足、診治手段單一。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不斷加大投入,完善各種形式的醫療服務,醫院數量和質量都有明顯上升。
  • 中山-寶山合作「滿月」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再迎名醫大家
    原創 上海寶山 上海寶山7月17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迎來了第五批前來調研的中山醫院名醫大家
  • 中山胰腺癌醫院,哪家好排名
    中山胰腺癌醫院,哪家好排名 時間:2020-12-21 14:04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 那麼中山胰腺癌醫院,哪家好呢,中山胰腺癌醫院,排名怎麼樣呢,先了解一下吧,胰腺癌是很嚴重的一種癌症。許多名人患有胰腺癌。經過大量的努力和良好的醫療資源,他們終於去世了。
  • 從「中山-閔醫」延伸到「中山-閔醫-社區」,晉升三級醫院的閔中心...
    7月29日,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閔行區中心醫院)三級乙等綜合醫院正式揭牌,「中山-閔醫」醫聯體深化合作邁上新臺階。未來,閔中心將持續推進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區內七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合作,從「中山-閔醫」延伸到「中山-閔醫-社區」,形成「上下聯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緊密型醫聯體。
  • 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加入復旦兒科醫聯體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2月4日報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加入兒科醫聯體揭牌儀式暨義診活動日前在中山醫院青浦分院舉行,越來越多的青浦患兒將在本地完成就醫治療,不必再跑市區專科醫院了。  據了解,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每天的兒科門診量近800例,但由於條件受限,不少重症患兒不得不轉去市區醫院接受治療,路途奔波增加了家長照顧的困難。而今,復旦大學兒科醫院派駐到青浦分院的副主任醫師張林妹每周在青浦分院至少出診一天。作為學術帶頭人,張林妹將在青浦分院傳遞經驗,推動醫、教、研的進展。
  • 江蘇又一三甲醫院主任受賄被抓 檢驗科怎麼了?
    8月10日,十堰市鄖西縣人民檢察院決定,依法對十堰市西苑醫院檢驗科科長劉院和涉嫌受賄罪一案,移送本院審查起訴。7月3日,連雲港市灌雲縣人民檢察院以受賄罪依法對連雲港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檢驗科周彥提起公訴。目前該案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 家門口來中山醫院專家了,免專家掛號費……
    家門口來中山醫院專家了,免專家掛號費…… 2020-09-07 1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