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造成了沉重的災難。正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社會各界人士都為汶川伸去了援手,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樣也不例外,他不僅捐錢捐物,而且還寫了一幅書法作品援助災區,如果您想知道具體情況,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我國一直是農業大國,農業也是我國幾千年來的立國之本,只有人民吃飽了飯,才會有精力發展經濟搞建設,畢竟俗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誰不吃飯都餓得慌」。
1973年,由袁隆平培育成功的雜交水稻橫空出世,極大地緩解了我國糧食短缺的問題。在此之後,雜交水稻開始被列入重要研究課題,農業部在湖南省長沙市成立雜交水稻實驗中心。在1996年時,農業部提出了「超級水稻計劃」,並對該項目進行大力扶持,準備再接再厲突破五期計劃高產大關。
到了2008年,「超級稻計劃」進入到了第三期的攻堅階段,正當袁隆平與農業專家們埋頭苦幹時,一個非常不幸的消息傳來,四川省的汶川地區發生了芮氏8.0級的大地震。這次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繼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
在汶川大地震過後,全國人民都震驚不已,各地也紛紛派出軍隊前去救援,民間的愛心組織開始募捐,並將所籌得的善款第一時間送到了災區。
袁隆平在研究中心聽到汶川地震的消息後,覺得非常痛心,便將研究中心內的所有農業專家聚集在一起,準備對四川進行援助。農業專家也紛紛解囊,為汶川人民送去一份溫暖。
袁隆平送錢送物的同時,此時有人提議,現今很多書畫家都在進行拍賣募捐,為何不讓袁隆平以自己的名氣創作書畫進行拍賣呢?該提議立馬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與肯定,因為以藝術的形式籌集善款,更容易對全社會產生重要影響,並可以帶動更多的人捐款,可謂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袁隆平也對此點頭不已,隨即便揮毫潑墨,在紙上寫下了虯勁有力的六個大字——「國有難,湘人在」。
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說的是國家一旦有難,湖南人必定會挺身而出。湖南地區人傑地靈,曾被評價為近代中國「最有生氣之省份」,也是辛亥革命的首應之地。近代不少革命家與愛國志士也都出自於湖南,應驗了那句「無湘不成軍」的話語。
湖南人的勇毅果敢和愛國精神,讓他們有了自己的擔當與責任,而與此同時,全國對四川也同樣履行了一個諾言,即「川不負國,國不負川」。這句話最早出現於南宋時期,當時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大軍,曾折戟沉沙於小小的「釣魚城」,此正是川人的血戰之功。
直至民國時代,四川人民又為國家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川軍以出川340萬人,傷亡64萬人的代價,用生命與鮮血譜寫了一段悲壯的抗戰歷史,其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烈位居全國各省之首。如今四川一方有難,全國八方來援,以最溫暖的愛心,回報當年救國之恩。
袁隆平寫下這六個字時,眼中飽含了淚水,在場之人也無不動容,這幅字畫送到了拍賣會上,有人出價5000元將其買下,而所得善款也被袁隆平派人匯到了汶川。
在科學研究領域中,袁隆平刻苦鑽研成為農業領域的翹楚,在國難當頭之時,他更能挺身而出振臂一呼。「國有難,湘人在」,短短六個字道出了袁隆平的一顆拳拳愛國之心,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學專家值得我們尊敬。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