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封建社會科舉制下所有寒門子弟都夢寐以求的願望,對於絕大多數平民百姓而言,能夠在封建時代通過科舉制提筆步入仕途,那絕對是幾輩人都朝思暮想的事情。有些人十年寒窗苦讀最終也沒能戴一頂烏紗帽,有些人當真以「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態度努力了一輩子,但臨終也沒能蹦躂出秀才的範疇,哪怕往上再邁出一步當上舉人也好哇!
在當年的初中課本上初識範進的時候,我覺得此人在封建時期還是比較幸運的,至少他能在有生之年等到中舉的消息,也就沒有枉費他這大半輩子都兢兢業業地活在埋頭苦學、拮据度日的生活中了。但讓課本前的所有學生都始料不及的事情發生了,中舉之後的範進竟然出乎意料的發瘋了,這讓範進的家人以及同鄉鄰居也很驚詫。終有一天好不容易等到了中舉的消息,從秀才當上了舉人,終於可以步入仕途、享受封建官職帶來回報的關鍵時刻,主角範進發瘋了……
《範進中舉》選自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筆下創作的《儒林外史》,該作品當中採用誇張的修辭手法主要對中舉後範進的表現進行了描述。但面對中舉後發瘋的範進,很多人至今都不知道範進的發瘋,究竟是喜極而瘋,還是其他因素導致的癲瘋。本該是騎著高頭大馬,迎著鄰裡鄉親敲鑼打鼓聲音走馬上任的,一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自得模樣。誰曾想,這黃道吉日的舉人範進竟然選擇了發瘋!
範進中舉發瘋,封建背景下可以理解
範進生活的年代為清朝(根據吳先生書中依託背景),而清朝的科舉制度相對於前朝的科舉制度更有側重,清朝科舉制度主要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只要稍微有些文化底子、能識得幾枚大字的人基本上都可以直接通過童試,童試之後為每年舉行一次的院試。通過院試之人,即為古來「秀才」之稱,伴隨著考試級別的上升,人數規模也就會逐次遞減。而今天我們所要提到的《範進中舉》中的主角範進就是經過院試考核之後的秀才。
鄉試就是所謂的「秋闈」俗稱,院試通過之後的秀才即要進行下一層次的鄉試了,如若能夠通過鄉試,那便就是中舉了,中舉之人便為舉人。依據封建時代的官僚制度,只要考生能夠順利通過鄉試而成為舉人,那麼這便代表著他可以步入仕途了。聽村中老一輩人說,在清朝晚期的時候,舉人可以當到現在縣長的級別。
那麼這清朝時期的鄉試如果非要和我們如今的考試制度進行比較的話,又有古今哪些相似之處呢?依據古代進行鄉試的參考人數和最終的錄取人數,鄉試和我國如今的高考制度有一拼,鄉試每三年進行一次;鄉試三場,最後只錄取參考人數當中的數十名到一百多名不等,而清朝鼎盛時期的人口達到了三億多人(這還只是根據官方統計的,在當時那個統計數據不精確的年代,恐怕最為鼎盛時期的人數已經突破了四億)。
所以在我看來,清朝的鄉試大概就是如今我國的高考制度,而根據鄉試最終的錄取人數比例來看,那麼大概也就是我國如今通過高考的各省份高考狀元了。而《範進中舉》當中的主角範進就是因為好不容易順利通過鄉試成為舉人後才發瘋的,如果將範進理解為我國社會如今的高考狀元的話,「發瘋的結果」實在是難以想像!
但需要我們了解到的是,古時科舉制和今時高考制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科舉制的難度要遠遠超出高考制度,而每三年一次的鄉試,範進直到五十多歲才中舉,可想而知,這一路備考過來,範進忍受了多少我們想像不到的磨難!
範進中舉前後的懸殊差別,同樣能讓他喜極而瘋
《範進中舉》中對中舉後範進發瘋的模樣進行了詳盡描述:「範進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裡,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但在我看來,對範進這番描述的當時,範進正處於理智和癲瘋之間,或許他在發瘋的前一刻也在很理性的思考著「我真的成為舉人了嗎?中舉那麼難,我怎麼可能成功呢」等一連串的自我質疑,最終讓範進的精神陷入了迷惑和瘋癲的狀態當中。不過範進發瘋也只是一時之間的事情,範進後來很快便清醒過來,這也算得上是範進一個美好的結局了吧?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對於以範進為代表的封建讀書人是一句極其鮮活且貼切的描述語,在範進沒中舉之前,範進的老丈人胡屠夫稱其為「現世寶」,這「現世寶」的含義對範進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因為範進和自己女兒結婚已有幾十年的時間了,但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範進卻依舊在埋頭苦讀。家中貧寒之極,已經淪落到了每日每餐都需要同這老丈人去借米借肉。但在範進中舉之後,他這老丈人胡屠夫便一口一個「賢婿老爺」。這先後稱呼的巨差,直接便從側面突出了當時封建時代「功名利祿」在人們的內心當中有多重!
古代的秀才相當於我國現代的大學學歷,但唯一有所區別的是,古代秀才之中,如果沒有能夠順利通過鄉試成為舉人的話,那這成千上萬的秀才之中,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反觀如今社會的大學學歷,卻並不比古時社會的秀才,因為大學也有三六九等,大學生也分好差優劣,學習成績較次的大學生,恐怕所呆的大學也論及不到雙一流大學。
古時秀才也可以踏入仕途,但在古代官僚制度當中並沒有明確提及到,除非遇到了特殊時期,政府特殊任命方可破格錄用。而舉人同秀才可是有著天差地別,在加之古代社會有著比如今社會更為嚴格的社會等級,在身份差距和地位尊卑的封建牢籠之下,一朝中舉,可以說是未來可期啊!相比於我國如今現存的公務員,古代的舉人可是要更勝一籌的啊!
亮郎說
或許現在都有部分人想著去嘲諷範進,但在現實當中,你我誰又不是現實原版的範進呢?誰又不想去爭著搶著充當範進呢?所以從這裡便可以看出吳老先生這本《儒林外史》的妙哉之處了。瘋癲一時的範進最終也是清醒過來了,而範進之後求學當官的道路也並沒有定格在舉人這一刻,如果看過範進結局的讀者朋友們可能已經了解到了:中舉之後的範進又進京參加了會試,令人再次驚喜的是,這舉人範進又很順利地通過了會試,順利的中了進士,成為了朝廷欽點的御史。
順利中舉恐怕也是範進所沒有料到的吧,而如果當時範進沒有選擇堅持考取功名這條路的話,他又怎麼能夠在取得舉人之後平步青雲、飛黃騰達呢?故而我借這篇文章來闡述一下我個人的理解:我們大家在讀《範進中舉》這個故事的同時,或許會對範進中舉之後發瘋的樣子感到可笑,但感到可笑之後的閒暇時間,我們也一定要明白範進對求取功名的那份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