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網際網路和高等教育結合的產物,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慕課)的興起,不僅推開了學校的圍牆,打破了教育的時空界限,也讓傳統大學課堂教與學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5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推出首批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這一系列課程的出現,對於推動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變軌超車」,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應用呈爆發式增長,我國慕課數量已居世界第一
從2012年史丹福大學兩位教授創立Coursera在線免費課程,到2013年清華大學發起建立全球第一個中文慕課「學堂在線」,到2015年教育部提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在線開放課程體系和課程平臺,再到2016年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覆蓋課前、課上、課後的每一個教學環節……5年多的時間,慕課已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詞彙。
教育部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慕課建設與應用呈現爆發式增長,有關高校和機構自主建成10餘個國內慕課平臺,學堂在線、愛課程網已居國際國內領先行列,460餘所高校建設的3200餘門慕課上線課程平臺,已有5500萬人次高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選學。此外我國慕課數量已位列世界第一,有200餘門慕課登陸國際著名課程平臺,「清華漢語」等中國慕課進入2016年國際著名課程平臺前列。如果說2013年中國慕課還處於試水階段,那麼如今已和世界站在同一高度,有實力也有能力與世界一流大學比肩。
入選課程質量高、範圍廣,整體代表我國最高水平
教育部首次正式推出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這不僅在中國是第一次,在國際上也是第一次。
精品課到底「精」在哪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首批入選課程以本科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為重點,其中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創新創業課以及思想政治課程,入選的課程質量高、共享範圍廣、應用效果好、示範性強,從整體上代表了當前我國在線開放課程的最高水平。」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葉朗開設的「藝術與審美」「崑曲經典藝術欣賞」兩門課入選首批精品在線課。「課程雖然由北京大學牽頭,但我們還聯繫了清華大學、人民大學、中央美院等著名高校的20多位學者,還邀請了王蒙、白先勇、蔡正仁、葉長海等著名學者和藝術家。」葉朗說,「我們集中最優質的資源,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播健康、高雅、純正的趣味和格調。」
據介紹,此次490門課程中,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名校為主建設的課程有344門,佔70.2%;教授領銜的課程有340門,佔70%,其中還包括一批院士、長江學者等。
慕課黏性還不足,制度及保障需做實、做細、做足
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的彭曉,從2016年起陸續學習了15門慕課,成為學校的慕課達人。「只要想學,慕課就能讓我隨時隨地學,我喜歡這樣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彭曉說。
慕課的出現無疑實現了大範圍的優質資源共享,讓學習變得更加便捷。調查數據顯示,在入選的在線開放課程中,選課人數超過10萬人次的就有78門。其中國防科技大學的「大學英語口語」選學人數超過98萬人次,同濟大學的「高等數學」選學人數近85萬人次,北京大學在國際平臺上線的「Chinese for Beginners」(初級漢語)選學人數達45萬人次。
但慕課的教學效果又如何呢?東南大學教師邱文教調查發現,使用平臺、註冊學習、完成學習並獲得證書這一系列流程呈現出一種逐層遞減的趨勢,這說明慕課對學生的黏性還不足。「因為慕課本身就是一個開放性的課程,學習進程需要學生自己來規劃。沒有教師的監督和同學的陪伴,有些人就很難保證堅持到底。」邱文教認為,這就需要教育部門和高校進一步制定在線開放課程的學分認定、轉換以及相關的配套機制,把制度跟進及保障做好、做實、做細、做足。
的確,當前的慕課還存在講授方式老舊、資源共享不全面、各個高校之間課程重合等諸多難點,還需要逐步破解。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線開放課程正在向著特色精品、百花齊放大步邁進。
下一步要怎麼做?教育部提出,到2020年,要以國家名義推出300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1000個「示範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進而帶動10000門慕課和5000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在線運行,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要讓更多學生真正受益,就要繼續在建、用、學上下功夫。我們要加強師資和技術人員培訓,讓更多教師會建慕課、用慕課,特別是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高校和邊遠地區薄弱高校的支持力度,讓所有人都能享受慕課的優質資源。」吳巖表示,「我們還要積極研究制定慕課國家標準,加大慕課建設對外開放,在慕課建設模式、推廣應用等方面掌握國際話語權,為世界慕課標準制定提供中國方案,佔領新一輪高等教育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6日 12 版)
(責編:王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