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向你問起楊家將的故事,我猜十有八九的人會說知道:一門忠烈楊家將,楊業,五郎八卦棍,楊延昭,楊家女將,佘老太君,賽金花,楊排風等等,能羅列出一大串的影視劇名。但是電影中展示的楊家將的故事都是真實的嗎?其實電影都是經過後人打扮的小姑娘,他們或美好或醜陋,但終究帶著藝術家的有色眼鏡。還原歷史的真相,那麼楊家將的故事本該是怎樣的呢?
楊家將對國家忠誠勇猛,的確是事實,正因為此,後人才會不斷豐富楊家將的故事,甚至把楊家所有男丁,女丁,老太君,甚至夥計丫環都美化成戰功赫赫的英雄。遺憾的是,楊家忠烈捨身報國確實不假,但真實的楊家將,遠沒有影視劇那麼豐富,楊家將對於朝廷的忠勇確實感動了無數百姓,但歷史上真正戰功赫赫的楊家將主要是三個人: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父子三代,正是這三代人為保護宋朝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真是這三個人的卓越表現,激發了後人對楊家將的仰慕,我們才有機會看到豐富多彩的楊家將影視劇。那麼這三位楊家將的核心人物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楊業最開始名字叫楊重貴,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中原大地經歷了五代十國混亂期,那時,能徵善戰的楊重貴投靠了北漢劉崇,劉崇賞識楊業的軍事才能,於是賜姓劉,名繼業,並命令劉繼業固守太原,不久北漢被宋所滅,北漢後主劉繼元被俘,只剩下劉繼業固守太原。據記載,太原守城戰中,劉繼業苦戰多日誓死不降,直到劉繼元到太原城下勸降,劉繼業才含淚投誠,歸順北宋。
投降北宋後,劉繼業改回楊姓,起名楊業。北宋皇帝愛慕將才劉繼業,封他為領軍大將軍,令其鎮守雁門關抵禦遼國,楊業不負眾望,接連誅殺多位遼國大將,從此遼國見到楊業旗幟,聞風而逃。宋太宗時期,命令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徵討遼國,宋軍所向披靡接連拿下遼國多座城池。考慮到已經達到預期戰果,宋太宗命令大軍撤退並將所佔城池居民移到中原,在撤退過程中,遼國十萬大軍開始反撲,為了確保大隊人馬安全,楊業主動斷後,並商定潘美分兵在中途接應,可是潘美一直嫉妒楊業,正尋找機會報復,所以並未按約定分兵接應,楊業擊殺遼軍先鋒後,遼軍主力已到,楊業按計劃往預定地點撤退,但是並未見到接應的友軍,楊家軍奮戰殺敵,終因寡不敵眾,楊業被俘,絕食三天而死。宋太宗悲痛萬分。楊業是北宋楊家將的第一代將領,其威名讓遼軍膽寒,深受北宋朝廷和百姓愛戴。
楊家將第二代代表人物是楊延昭,也就是楊業的第六個兒子,他也是後人影視作品中提到最多人。楊延昭從小就喜歡排兵布陣,深受楊業喜愛,楊業多次出徵迎敵都把楊延昭帶在身邊,言傳身教。後來楊延昭在山西朔州與遼軍對戰中,表現卓越,受到宋真宗賞識提拔。楊延昭駐守邊關二十多年,像他父親一樣威名震懾四方。楊延昭死於任上,但歷史並未紀錄他的死因,去世時57歲,所以據猜測他是壽終正寢。楊延昭死訊傳回開封城,皇帝和百姓都感到萬分痛心。作為楊家將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楊延昭同樣戰功赫赫,不負楊家將威名。
楊家將的第三代主要人物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第三子,早期的楊文廣只是無名小卒,後來在陝西遇到當時的安撫使範仲淹,受到範仲淹賞識重用。你一定聽過: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就是這位範仲淹說的話。後來宋英宗考慮到楊文廣是名將之後,提拔他為邊疆防禦使,參與對西夏的作戰,楊文廣作戰勇猛,斬獲西夏敵軍無數,受到皇帝獎勵,升任定洲路副總管。楊文廣也死於任上。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傑出將領,與其父輩楊業,楊延昭相比,楊文廣的戰功並不顯著,主要是這個時期,宋與遼國處於議和階段,雙方戰事並不多。但是楊文廣對朝廷的忠誠始終未變,繼續延續著楊家將的威名。
楊家三代抗擊遼國的故事,在北宋時期聞名天下。但是那時的宋朝已經積重難返,重文輕武的大宋國一點點被遼國蠶食,靖康之恥讓宋朝百姓感到羞辱和悲痛,更加懷念抗遼英雄楊家將,他們奮勇殺敵,保家衛國的故事在民間流傳更加廣泛,還不斷被修飾美化,後來各朝代關於楊家將故事的的詞曲非常多,到了現代,相關的影視作品更加豐富多彩。歸根結底,這些都寄託著老百姓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