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要外人忽視新竹特產也很難,只要一進入新竹界域,街頭巷尾大大小小的招牌都會提醒你。特別是米粉和貢丸,除了可以打包原料帶回家自己烹煮;隨處可見的小吃攤上也有現成的食品,如湯米粉、炒米粉、貢丸湯,可以立即一飽口腹之慾。
事實上,米粉和貢丸是全省性的食品,各縣市都吃得到;認真推敲,新竹也不是這些食品的發源處,為什麼卻成為新竹標榜的特產呢?
米粉是一種稻米制的加工食品,幾乎產米的地區都有類似的產品。傳說中國長江流域一帶自五胡亂華時代即有米粉,可能起因於當時戰亂逃亡的人家不方便攜帶細碎的白米,就將米碾磨成漿,再壓製成線條狀,煮熟、風乾後,就成為既輕便又可長久貯存的食品。
自然的「風」味
開臺之初,米粉就由閩粵移民傳到臺灣,其中以福建惠安的業者為主。「大概一百多年前,惠安的一戶郭姓人家,原本移民到淡水,後來南下發現新竹的風強日烈,很適合曬米粉,一家四兄弟就都遷來定居,發展米粉產業,」新竹米粉業者郭淵源說。
他們落腳在風勢最強、又盛產稻米的頭前溪下遊支流客雅溪沿岸的南勢,後來郭家開枝散葉,子弟也大多集中在這裡從事米粉生產,所以南勢又被稱為「米粉寮」,即現今的新竹市延平路三百五十七巷一帶。
由於先天條件好,新竹的米粉口感堅韌、產量豐富,從日據時期開始名聞全省。「繁榮時期,這條巷子裡就有一百多戶業者,」郭淵源說,可惜因為製作米粉的環境溼熱,又需要在半夜趕工,才能趕在早晨完成,拿出去曬太陽,工作時間長,年輕人接班的意願低,所以如今只剩二十來戶。
但因為有自動化機器,產量仍不斷增加,郭淵源家的「南興米粉廠」每天的產量就高達三千公斤,主要供應新竹地區所需。
水粉粗、炊粉細
新竹米粉的特別之處,除了口感不同外,還特別發展出一種細柔如絲、入口綿密的細米粉。傳統的米粉比較粗,而且因為壓制好了後,要放入大鍋開水中煮熟,所以又叫「水粉」;後來模具工業發達,可以做出孔細如針的模子,業者就此開發了新產品,由於細米粉易熟,只要用蒸籠就可以蒸熟,「蒸」的閩南音為「炊」,所以叫「炊粉」。這二者現今雖概稱為米粉,不過,內行人知道,到店裡去買米粉時,如果叫得出「水粉」與「炊粉」,可能博得業主另眼相看喔!
新竹的米粉如今也朝快餐化與休閒化發展,開發出不少衝泡即可食用的快餐品,以及揉入不同原料或口味,如菠菜、胡蘿蔔、芋頭等,今年五月,郭淵源籌備了一年多的「老鍋休閒農莊」開幕,即以米粉工業與產品為主題,設立文物展示空間和米粉DIY現場,可以為觀眾細說米粉工業的沿革。
超級肉彈──貢丸
貢丸,也與米粉一樣,是承襲極早的傳統食品,它是一種豬肉加工製品,將豬肉切成小塊,攪拌、搥打成漿,再揉搓成一寸直徑大小的圓球,入水煮滾即成。
新竹倒沒有什麼製作貢丸的先天條件,之所以有名,全靠早年業者用料、手工都實在認真的態度,以及善用品牌促銷打出名號。像如今全省聞名的「海瑞」品牌,就是早在民國四、五十年代,人們還不懂得樹立品牌時,業者就設立商號、品牌,利用魚蝦的冷藏技術,分銷桃、竹、苗一帶,建立起吃貢丸要新竹海瑞的印象。
如今雖然海瑞貢丸經銷網已擴及全省,但仍有許多人前來新竹觀光時,要直接找到海瑞發跡的西門街總店去購買。「它的貢丸就是不一樣,大顆、結實、不油膩,而且煮再久也不會鬆軟、變形,」一名消費者說。
然而,許多新竹在地人卻不喜歡吃經由機器大量製作、經過冷凍的貢丸,而傾向選擇現場手工製作、烹煮出來的新鮮貢丸。新竹較大型的傳統市場如東門市場、南門市場、竹蓮市場、關東橋市場裡或附近巷弄,都找得到這種攤子。這個行業,競爭激烈,能夠享有名聲,都是長期靠口碑累積出來的,所以現場常見搶購隊伍,加上產量有限,老闆賣完就收攤了,要買還得趁早。
當然,新竹的米粉與貢丸之所以富盛名,有一部份功勞也得歸於城隍廟這塊老招牌。廟口雲集的小吃攤,熱氣騰騰的各色吃食,讓遊客一看到就食指大動,當場飽餐一頓後,自然發揮口耳相傳的廣告作用,這裡也成了新竹小吃的地標。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