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貢丸、基隆甜不辣、臺南棺材飯……想要品嘗地道臺灣小吃的京城人,如今不用發愁沒地方去了。
位於北京石景山區國際雕塑公園西南的臺灣街,長約500米,由12棟獨立建築組成,設十大主題館、一條街中街、一座藝術館。其中,位於地下一層的「寶島夜市」集結了數百種臺灣風味小吃、40多個攤位。這是大陸首家集臺灣民俗文化和臺灣特色小吃為一體的臺灣夜市,前不久才開業,現在門庭若市。
百種小吃 滿足食客味蕾
夜市門面不大,走進去卻別有洞天。下了電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臺大型背投電視,正播著臺語版的《三氣周瑜》。灌進耳朵的音樂是閩南語歌《歡喜就好》。放眼望去是幾十家店面,食客端著託盤來回穿梭,氣氛與吆喝聲聲的北京小吃不同,這裡顯得更溫馨。
來自臺灣的張老闆微胖,戴著副眼鏡,紅色T恤上搭了條毛巾,他在店裡忙得連軸轉,熱情地推介他家的酥皮濃湯。酥皮濃湯盛在耐熱湯杯中,杯口蓋上一層起酥皮,金黃的脆脆的,用叉子把酥皮搗成小塊浸入湯汁中,待軟化後即可食用。濃湯甜而不膩,裡面配有玉米、蝦仁、火腿等物料,醇香無比、奶味十足,送入口中,那香甜柔滑的滋味仿佛在舌尖跳舞。
吃到一半,張老闆笑容可掬地送來兩個蛋撻,並詢問我們濃湯味道如何。得到我們的肯定之後,他顯得特別驕傲,直言:「我們家的酥皮濃湯不比必勝客差,再嘗嘗這蛋撻,絕對能媲美肯德基。」
喝完濃湯,我們接著轉戰到「大腸包小腸」。這家店的李老闆是個上了年紀的臺東人,戴著一串紅色佛珠,一臉慈祥。他家的大腸包小腸賣得很火爆,每天都要烤上三四百根,這個小吃是將體積較大的糯米腸對半切開,再夾住體積較小的臺灣香腸,再輔之以蒜、醬、花生粉等作料增味,口感一下子就豐富了起來,挑動著客人的食慾。他家的粥也很受歡迎。無論是蔬菜粥還是海鮮粥,都有特殊的口感,李老闆說,他在粥裡加了從臺灣帶來的特製香料,正說著,一位客人來到攤前詢問鮑魚粥要煮多久,李老闆忙招呼開了,邊開火邊說:「鮑魚粥要現煮的,但是只能煮五分鐘,這樣才有嚼勁又不失味道。」
一個晚上的時間,我們吃的小吃不下10種,但仍覺得有遺憾,因為彰化肉圓、擔仔麵、蚵仔煎等臺灣名小吃還來不及品嘗。算下來,人均消費大概40元左右,對普通百姓來說價位還算合理。
用愛做美食 用心來交流
「臺灣小吃當然要臺灣人來做,這樣味道才會道地。」被問及為何親自掌勺時,張老闆答道。
「做食物要付出心,付出愛,和你的食物有溝通,這樣做出來的食物才會好吃。」李老闆認為烹飪是一件需要投入感情的事。
並不是只有年紀較大的人才有這樣的觀念,今年30歲的小陳和父親從臺北來這裡開小吃店,可謂「上陣父子兵」。已在臺北拿到廚師證的他對做食物也有自己的見解:「你有沒有對食物用心,是能體現在食物的味道上的,像我們的招牌牛肉麵,光熬製湯汁就要8個小時,這過程要一直守著,你要是隨便應付,口感自然就會差。」
開小吃店既要和食物打交道,也要和人打交道。在北京經營了一個多月以後,張老闆原來擔心的交流問題完全沒有發生。他說:「我經常和客人聊天,北京話常有捲舌音,我也都能聽懂,我們店有很多回頭客,大部分是專門跑來喝我家的酥皮濃湯。」
信佛幾十年的李老,把能來大陸工作看作是一種緣分,他說隨著兩岸交流的增多,兩岸人民的心也走得更近了。「就像是調頻廣播,你也聽這個頻道,我也聽這個頻道,我們倆就有共同語言,更不用說兩岸人民了,本來就是一家人嘛。」李老闆眼裡滿是深情。
現在,李老闆和小陳都在積極籌備在北京開第二家店,談起未來的發展,小陳信心滿滿:「臺灣的美食市場基本飽和了,而大陸市場潛力無限,兩岸合作還有巨大的空間。」(楊瑜婷 王馨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