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嬰兒出生時便已有五感機能(看、聽、嗅、嘗、觸),而聽覺遠超過視覺。
即使在出生的第一天,嬰兒也會在聽見聲音時轉頭。
4個月大時,嬰兒對聲音更加敏感,儘管他們還聽不懂語言,但已經形成了對節律、中斷和說話聲音的抑揚頓挫的期待。
隨著時間的推移,嬰兒更是能分辨出世界上所有的「音節」,這一時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語言敏感期」(0-6歲)。
那麼,我們如何在這個時期訓練寶寶」聽「的能力呢?
如何訓練寶寶「聽」的能力?
幼兒學習的方式和成人的不一樣,成人學英語是通過「學得」的,而幼兒學英語通常是「習得」。
而「習得」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對於孩子的早期英語啟蒙來講,通過給孩子「磨耳朵」,例如聽歌謠,看動畫片,讀繪本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由於寶寶的年齡比較小,家長會發現在給孩子磨耳朵的時候孩子可能會亂動或者是到處亂跑,所以有些家長會感到著急。
但是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孩子會說出一個我們都不知道從哪學到的單詞或者是句子,我們對這樣的情況感到開心,驚喜或者是意外。
所以對於孩子來講不是只有正襟危坐才能「聽進去」。
也有的家長有這樣的誤區,認為「磨耳朵」就是給孩子放各種錄音,但是磨耳朵不是被動的聽,也不是什麼東西都能拿來聽。而是要進行「可理解性輸入」,就是說內容不能太難。
我們目前積累的所有能輸出的語言,都是通過理解轉化而來的,泛聽在語言學習之初是無法做到感知的。就是說孩子自己聽可能不明白聽的是什麼,需要父母來幫助其理解。
父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
幫助孩子理解聽到的內容?
儘量把聽的東西跟生活結合起來。比如說在課程裡我們會接觸到「洗」——wash 這個詞,可以在生活中不斷的重複,例如外出回家後,可以說wash your hands,飯前飯後可以和孩子說wash your hands,摸了髒東西後可以跟孩子說wash your hands.
這樣反覆強調,並且結合真實場景,孩子會潛移默化的理解這個詞,說不定哪天就可以自己脫口而出了。
或者是我們在聽兒歌的時候,可以跟著錄音一起唱,或者鼓勵孩子一起唱,或者我們跟著音樂做動作,或者用兒歌的旋律或者節奏來做一些手指操,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加深印象和更好的理解。
再一個就是讀繪本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讀繪本,或者是直接放原版音頻也可以。一邊結合繪本上的畫面,一邊結合音頻,建立聲音與圖像的結合,更加簡潔明了的幫助孩子理解和記憶。
總的來說,在給孩子」磨耳朵」的過程中,我們要選擇有互動性強,實用性強,並且可理解性的方式輸入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