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資訊▕ 知識分享▕ 專業解讀
訂閱NewMediaLab
廣東省新媒體與品牌傳播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
芝加哥大學創建於1891年,它是一所私人資助的、非宗派的綜合性高等教育機構。第一任校長是威廉·瑞尼·哈波,其所作的大量開創性工作,為該校奠定了注重聯繫社會實際的傳統思想和研究精神。1893年,A·W·斯莫爾在該校創建了美國第一個社會學系,後來其發展為美國中部城市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陣地。
芝加哥學派是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係為代表的幾代學者及其城市社會研究學術思想的統稱,它也包括了對城市社會進行了開創性研究的非芝大學者,如英國的查爾斯·布希等人。這個學派興盛於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它開創了城市社會學研究之先河,造就和培養了一大批名聞遐邇的社會學家,其中包括斯莫爾、米德、託馬斯、帕克、伯吉斯、麥肯齊、法裡斯、奧格本和沃斯,在城市科學的學科發展史上起了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對其後相關學科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如果說斯莫爾、米德和託馬斯是芝加哥學派的第一代學人的話,那麼在芝加哥學派後來的發展中最重要的人,大概要屬羅伯特·帕克(Robert Ezra Park,1864 -1944)。費孝通先生是中國社會學、人類學的鼻祖,他在晚年回憶及「 補課 」中重點介紹了帕克。費孝通先生認為帕克是他從事社會學的領路人。今天介紹的經典著作便是來自帕克的《城市社會學》。
城市是什麼?
城市是人類聚落的一種形式。與鄉村相比,它是一種更高級的聚落形式。城市的形成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城市人口只佔總人口的一小部分。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在世界範圍內快速發展。在最近一兩百年中,全球總人口中越來越多的人離開鄉村進入城市。2010年,全世界已有51.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聯合國預測,到202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將達到56.0%。亞洲是世界上人口較稠密的地區,城市化水平也將達到50.5%。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繼發達國家城市化之後,世界城市化的主流正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尤其是南美洲、亞洲和非洲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加速。因此,關注城市社會的科學研究將越來越成為科學家和政治家的重要課題。
帕克認為社會學是一種研究人類行為的自然科學。他在社會學研究上有兩大興趣,即種族和城市。在種族研究中,他提出了表示個人間、團體間的密切程度的「社會距離」概念,並探討「種族偏見」與「種族衝突」的關係。他認為,美國社會較其他社會種族偏見小但衝突大。這是因為美國社會開放、進步,黑人不滿意、不順從傳統的不平等秩序。帕克從新聞媒介、商業活動、行政管理三個方面為城市下定義,認為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方式。他對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鄰裡關係、職業三個方面。他根據社會成員行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會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競爭、衝突、調節、同化。帕克對社會學的貢獻還突出地表現在對社會學人才的培養方面,如E.W.伯吉斯、L.沃思等著名社會學家都曾是他的學生。
城市由哪些元素構成?
在書中,學者們並沒有討論城市的學術定義,或者詳細界定城市的範圍與界限,而是跳出了城市是地理學和生態學上的一個單位的局限,從社會心理學展開討論。在帕克看來,城市不僅僅是街道、路燈、建築物等物理元素的集合,或是醫院、法庭、學校、警察和各種社會民政單位的簡單聚集。而是一種社會心理狀態,一種社會心理認同。總結來說,芝加哥學派的學者們認為,城市並不是死板的社會體系、或現成的規章制度,而個人只能使自身行為與之相適應。個體通過交往等互動行為構成他們自己,城市社會生活因此而產生和存在。
這樣來看,城市品牌的主體也不是僅是地理區域上的物理空間集合。其呈現的載體不僅是文字、圖片,或視頻中所展現的城市形象,也不單是城市地標、大廈天際線等,而是從社會文化與社會主體心理出發所形成的城市氣質。
比如北京就是政治之都、上海是商業金融中心,成都則是典型的休閒美食城市。但是有的城市標籤較多,沒有清晰的自我認知與聚焦,導致城市品牌模糊和混亂。西安就是一個在不斷變化卻始終未找準合適路徑的城市。文化與品牌永遠是在城市發展之上的。就廣州而言,其也存在地域特色喪失的問題。這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城市問題。大多數城市,都沒有保留住鮮明的傳統城市品牌文化,也沒有形成突出的現代化文化特徵。
更新的城市與社會交往
從「城市更新」視域來看,從遠古人類最初的居民點到城市的出現,其演變過程大致沿著如下路徑進行:臨時棲居點—穩定寄居地—原始村落—雛形城市— 早期城市—近代城市—現代城市。其中的「現代城市」發展至今,規模巨大、功能齊全、結構複雜、同時伴隨的是各種社會問題的層出不窮、此起彼伏。而芝加哥學派活躍的年代,恰恰處於現代城市化運動的初期階段。
更新中的城市也是處於流動狀態的,城市空間中主體的流動是現代城市興起的顯著標誌之一,這同時帶來了各方面的翻天覆地的改變。芝加哥學派以「交往」為側重點,在他們看來,以芝加哥等大城市為對象的人際交往問題的研究,具有超出地域限制的普遍意義。因為從鄉村到城市,從歐洲城市到美國城市,「交往」關係的變化可以被視為現代化過程的一種普遍經歷。同時,他們認為社會有機體是城市交往研究的基礎,這裡的「有機體」含義較為廣泛,意指由具備獨特功能的不同成員組成的生命整體。
當下社會已經不是芝加哥學派所處的社會環境,儘管流動社會依舊存在,但最大的改變在於一種偏向空間的媒介。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網際網路媒體的誕生,徹底改變了當下的城市空間交往。物理實體空間的交往與網絡虛擬空間的交往正在不斷融合。而社會城市空間中,跨越城市的社會交往是意義生產和交換的過程,交往關係是連接社會的紐帶。
美國的社區與中國式的熟人社會
城市社區是本書的一個重點部分,美國大城市的社區實行的也是自治式的管理。但在市政府下面,設有若干個「居民服務中心」或者叫做「小市政府」,它們是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在各自的區域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並沒有很強的管理職能。與這些「居民服務中心」相對應,城市中有若干個「區理事會」,並由他們的代表和部分政府官員共同組成「城市居民理事會」,由它與市政府的「鄰裡部門」(Department of Neighborhoods)一起承擔起城市社區的管理和開發。
1932年,執掌燕京社會學的吳文藻先生,邀請帕克教授來北平為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學生講授社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當時尚在燕京社會學讀本科的費孝通先生,不僅留下了關於帕克在北平講座的詳細筆記,也記下了他對帕克所講的社區研究的基本感受。但是嚴格來說,中國並不存在與美國類似的城市社區。
費孝通先生對帕克關於中國城鄉分野的研究設想頗有質疑,其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提及,中國雖然不存在歐美等國的社區,但是中國存在熟人社會,也就是其所提出的「差序格局」。而費孝通先生論述了鄉土的特徵,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流動」,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這與美國的社區文化存在著天然的差別。
如圖所示,西方現代社會建立在個體平等的基礎上,因此可以建立左圖所示的絕對坐標平面,個體在平面上的移動和定位決定了他所屬的團體。而在中國鄉土社會中,沒有個體平等的文化基礎,無法建立絕對的坐標平面,每個人只能從自己的視角望去,看到圍繞自己的一圈圈社會關係漣漪,坐標平面因每個人的視角不同而發生變化,千萬個人就有千萬個平面,自己則始終在中心。
更抽象的說,西方社會是唯物的,鄉土社會是唯心的;西方社會是焦點透視,鄉土社會則是散點透視。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文字:吳蓉
編輯:張萌陽
賞一個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