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披肩黑色長髮,身著連衣裙,長相秀氣、談吐風雅,這是王利紅給我的第一印象。
今年37歲的王利紅,是全國農運會象棋比賽女子組冠軍,不說話的時候很是安靜,可是一說起象棋,她就開始滔滔不絕。
在逸象·棋道工作室見到她時,桌上擺放著一盤棋局,這是她在打棋譜。平日裡,她有空就會打打棋譜,提升水平。
楚河漢界將帥之鬥, 四方棋臺紅黑互爭。對於王利紅來說,象棋是一輩子割捨不了的愛好,她享受著棋局裡每顆棋子創造出來的無窮無盡的變化。
比賽得獎,她開始與象棋結緣
臨海市上盤鎮中心校,連空氣中都飄散著象棋的味道。這裡,就是王利紅的母校。
出車走馬,炮二平五,看到哥哥他們在下象棋,王利紅就會安靜地在邊上看著。就這樣,不知不覺中她學會了簡單的下棋。「學校裡開設了象棋課,很多同學都會玩。」王利紅說。
12歲那年,學校舉行象棋比賽,她獲得了年級段第三名的好成績,被老師王呂壽一眼挑中。王呂壽,從小就是「棋呆子」,1985年他退休後就致力於在上盤鎮推廣象棋,也是王利紅的啟蒙老師。
「你女兒是學象棋的好苗子,不要錯過。」王呂壽特意找到了王利紅的父母,希望他們讓女孩學習象棋。自此,王利紅開始與象棋結緣,進入了校象棋隊。
王利紅說,學校裡有很多師兄師姐獲得過金牌,比如師姐金海英。在她心裡,進入象棋隊是一件很光榮的事。
每天晚上6點許,王利紅就到象棋教室裡學棋。「一個人坐著打棋譜,其實蠻枯燥的。」王利紅說,碰到周末,王老師也會組織他們與棋藝不錯的大人對弈,那種廝殺博弈的感覺很好玩。
棋高一著,一步為先,步步領先;一步走錯,則可能滿盤皆輸。要想贏得比賽,腦子裡一定要計算後面的棋局。王利紅一開始能計算後面三四步的象棋走勢,後來能算六七步,甚至更多。
「對方怎麼走,我怎麼應對才對自己更有利,這些都要在腦海裡過一遍。」王利紅說,下棋鍛鍊了發散性思維和計算能力,所以她的數學成績一直不錯。
就這樣,日子在一天天中流逝,而王利紅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一次受挫,她曾想放棄下棋
第一次參加比賽是在1998年,王呂壽帶著他們去杭州參加浙江省全運會比賽。
初生牛犢不怕虎,碰到強勁的對手,王利紅也沒有覺得害怕,因而發揮比較好,獲得了團體第二名的好成績。
上初中後,為了提高棋藝,每天下午,王利紅就去打棋譜,琢磨棋局變化。她記得,學棋的環境很簡陋,就是一個小小的房間,大家在裡面練棋。
王利紅說,同學們做完作業後都能玩耍,而他們只能與象棋「玩」,會有失落感。但是,下棋不用做作業,還能全國各地跑,感覺也不錯。
北京、青島、成都、哈爾濱等地,都留下了王利紅參加象棋比賽的身影。
不過,王利紅的下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一次比賽受挫,她想過放棄下象棋。當時,全國專業象棋手齊聚寧波,一搏高下。
王利紅說,寧波作為東道主,團體賽有兩個名額,她是其中一人。「一盤棋都沒贏,打擊很大。」好強的她頓時覺得看不到未來的方向,決定放棄下棋,專心學習好好考試。
那段時間,她按部就班地上課、做作業,拒絕去棋室。「父母覺得好好學習也不錯,王呂壽老師則覺得我是鬧小孩子脾氣,過段時間自然會回去下棋了。」
兩三個月後,王利紅閒著無事不知不覺中又逛到了象棋教室裡,剛好上海象棋棋手王國敏準備給大家上課。「不練了,但是坐著聽聽也沒事啊。」聽到王國敏這麼說,她就坐了下來。
大局觀、棋盤布局……聽著聽著,王利紅就入迷了。她說,之前下棋就如同練武到了瓶頸期,不知道如何突破,聽了課後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
此後,王利紅就堅定了走專業下棋之路。
屢獲冠軍,她希望培養象棋苗子
為了得到更加系統的訓練,高二那年,王利紅決定去河北棋院學習。
上午8點半開始,到下午5點半結束,她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棋室裡,與縱橫交錯的棋盤為伴。在那,她得到了象棋大師劉殿中和閻文清的指導,開闊了眼界,在浙江省內比賽基本能夠數一數二。但由於求勝心切,「心思」過重、患得患失,那兩年在全國賽上她一直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
2003年,台州廣播電視大學校長邢積棟將王利紅作為免費特招生招入大學學習。原來,邢積棟非常喜歡象棋,是當時的台州象棋協會會長。期間,學校象棋氛圍濃厚,在社會上也作公益盲棋和車輪戰表演。
那幾年,王利紅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此後,她在多次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2004年,第5屆全國農運會象棋比賽女子個人冠軍;
2006年,浙江省第十三屆運動會象棋比賽大眾體育部女子個人冠軍;
2010年,全國第四屆體育大會中國象棋業餘組混合冠軍;
2013年,第18屆全國農民象棋賽女子個人和混雙冠軍;
……
隨著年齡的增加,王利紅覺得,參加比賽心有餘而力不足,她開始轉向幕後,成為了一名裁判。同時,她發現,更多的孩子願意選擇學習圍棋,而非象棋。不過,這幾年學棋的氛圍開始濃厚了。
「象棋可以鍛鍊人的計算能力,培養想像力及團結協作能力。」為了弘揚象棋文化,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象棋、了解象棋,今年她開辦了培訓班,教授學生下棋。
未來,王利紅希望多培養一些象棋苗子。
來源:中國台州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