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隨著一輪「大行情」的持續,最近半年身邊關心股市的朋友越來越多,作為「90後」的我也躍躍欲試。不過,在經受了長輩們不斷的「風險教育」,並做足了各種準備功課之後,我卻對一個「基礎性」問題產生了興趣——與以綠色代表上漲、紅色代表下跌的國際慣例不同,為何我國大陸股市恰恰相反?(新股民王小姐)
民間說法
老股民徐先生:我國股市初建時規定「綠漲紅跌」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證券交易所首開新中國股市先河。當時代表行情漲跌的顏色與國際上是「接軌」的,即綠漲紅跌。後來為了區別「社會主義股市」和「資本主義股市」,管理部門決定我們用紅色代表漲,綠也代表跌。用時下熱門詞語來形容,這叫「中國特色」成功逆襲。
「記憶王」倪先生:兩種配色方案媒體曾同時使用
1993年還是1994年左右,我記得上海有兩家電視臺在播報股市信息時,一家是「紅漲綠跌」,另一家是「綠漲紅跌」。弄得一些股民一不小心,就會被混亂的漲跌顯示搞得「心驚肉跳」。
權威解答
「紅漲綠跌」並非只在中國大陸
與人們慣常以為的情況一致,包括美國、英國和德國在內一些歐美國家證券市場,的確以綠色代表價格上漲,以紅色表示價格下跌;我國香港地區也沿用了英國的這一傳統。不過,綜觀全球證券市場,使用「紅漲綠跌」配色方案的卻不只有我國大陸。其實,中國臺灣、日本等一些亞洲地區和國家,也採用「紅漲綠跌」。
此外,在全球範圍內,代表股價漲跌的,也並非只有紅綠兩種顏色。比如俄羅斯股市,在不少主流國際行情的顯示和交易系統中,就以藍色表示下跌,以白色代表上漲(底色為黑色或深藍)。而韓國股市的漲跌代表色則更加豐富:以橙黃色或紅色代表上漲,以淺綠色代表下跌。一般還會在指數前面加注「+」、「-」號或向上、向下的三角箭頭符號,以進一步明示漲跌。
初期交易近乎原始不知可用顏色分漲跌
一提到股市,不少人會想到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的一段話:「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
小平同志的這段話講於1992年1月,其時,距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開業和「試開市」已過去了13個月。可以說,新中國股市,是改革開放時期「摸著石頭過河」的典型試驗案例。據申萬宏源廣東路營業部(該營業部前身為上海首批券商網點)總經理王華回憶,限於當時技術條件,以彩色電腦顯示屏作為股價顯示工具的券商網點少之又少。「一般都是黑板加粉筆,甚至口頭報價。老百姓根本沒見識過原來股價漲跌還可以用顏色來區分。」王華介紹,處於「試驗」狀態的滬深證券交易所,一開始更多呈現出純市場的特點,並不具備太多後期才擁有的一些行政化功能。因此,諸如以「紅漲綠跌」來表示股價變化,完全不在交易所對各券商的業務規定範圍內。而且,直至1992年10月中國證監會成立,官方也沒有對此做出任何行政規定。
著名財經作者吳曉波在《中國股市這17年》中這樣回憶大陸股市初期的交易情況:直到1992年5月下旬,全上海只有證交所這麼一個交易點,股民每天把這裡擠得水洩不通。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尉文淵突發奇想,包下上海一家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的文化廣場,作為臨時的交易場所。媒體記載:文化廣場是一個露天大棚,股民席地而坐,廣場每隔5分鐘播報一次股票行情,委託點接受單子後,馬上通過電話傳入上交所處置。這個交易大棚風雨無阻,一直開了一年半才關閉。
最早引進的股票軟體影響了配色方案
據吳曉波在《中國股市這17年》中進一步介紹:辦了文化廣場後,尉文淵又發明出「大戶室」制度,那些有錢的人可以交一筆錢進入一些封閉的、有專線電話、能坐能睡能喝茶的「大戶室」。這裡的股票行情是即時通報的,買賣更是有優先權,比文化廣場幾分鐘才報一次行情當然要優越得多。
王華回憶,差不多同一時期,各地券商開始逐步推行以交易大廳「大屏幕」和「大戶室」內電腦小屏幕的方式,為股民們提供實時股價信息。由於第一批用的都是從中國臺灣引進的「乾隆」股票軟體,臺灣地區股市軟體採用「紅漲綠跌」的方式顯示股價,包括上海在內大部分大陸券商,便自然而然地以此為標準。
「不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長足發展,不久以後,國內從事金融投資的人發現,歐美國家的股市、期貨,還有外匯報價,都是『綠漲紅跌』,和我們正好相反。於是,有少數券商網點,嘗試使用歐美配色方案的股票軟體,這便造成了前面倪先生產生的誤會,以為我們曾規定『綠漲紅跌』」。而據王華和滬上知名財經記者賀宛男回憶,大陸股市從建設初期到發展成型,交易所和各主流券商的顯示方案,一直都是「紅漲綠跌」。而此後發展起來的本地軟體企業,多延續了當年「乾隆」軟體的風格,最終形成並確立了大陸股市「紅漲綠跌」的配色方案。
「這是個純粹的技術問題,與行政無關。」王華說。「大智慧」和「同花順」等多家證券軟體企業認同了王華的說法。事實上,目前幾乎所有主流軟體,都可以由用戶自行設置配色方案,無關紅綠,只是習慣。
媒體「混淆」確有其事外匯報價「接軌」歐美
「記憶王」倪先生所反映的媒體曾「混淆」顏色,確有其事。
1994年9月4日《新民晚報》第14版刊登了一篇名為《螢屏股市亂開紅綠燈》的文章,文中指出:本市電視臺8、14和20三個頻道都有「股市行情」節目。可是,十分奇怪,同為股價,8、20頻道以綠色數字示漲,紅色數字示跌。而14頻道股市行情則截然相反:紅漲綠跌。為使螢屏豐富多彩,歡迎各臺節目標新立異。但是,股市漲跌色澤標誌,猶如交通紅綠燈,必須一致。
據了解,為了與當時的外匯牌價等財經信息在電視屏幕上顯示顏色保持一致,的確有一些媒體採取過一段時間的綠漲紅跌的「國際方案」。此後,隨著開戶投資者人數日漸眾多,而不只是通過電視螢屏「看熱鬧」,大家才發現,「原來我們中國股市是『紅漲綠跌』」,而相關媒體最終也選擇了這一方案。
不過,據業內人士介紹,由於外匯交易系統相對證券市場來說更具開放性,為兼顧境內外投資者的習慣,我國外匯牌價顯示的配色方案,則採用國際通行的「綠漲紅跌」。
記者注意到,在1993年的相關新聞中,有媒體報導這樣寫:「大屏幕顯示屏上,市民可以清楚地看到隨時變化的美元、英鎊、德國馬克、日元、港幣、澳元和法郎、加拿大元8種貨幣,以及互相比價的13種匯率牌價,其中紅色表示跌,綠色表示漲,黃色表示持平。」而類似股票行情的官方報導,直到1998年1月,《人民日報》才有一段介紹稱:走進證券公司的營業大廳,會看到它的牆上往往掛有大型彩色顯示屏。屏幕上,有的股票因價格上漲而飄紅,有的因下跌而顯綠。
動動手指,隨時查詢交通違法!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關注騰訊大申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