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庫說:在求職中,相信很多人都對自我包裝的「經驗」和「套路」有一些了解,而感受最深的莫過於HR和面試官了,甚至久經沙場的老手也會折戟……今天,我們就分享一些面試官應該具備的「打假」套路。
最近看到一位網友爆料,說自己的同事通過簡歷和銀行流水造假,居然一路開掛進了大廠,拿到了60w的年薪。
據部分背調公司統計,近40%的職場人在簡歷上存在造假現象!其中,房地產行業平均67%的人有造假行為,消費品行業有45%,網際網路行業更是重災區,超過80%!既然簡歷都這樣了,在面試環節,這些人肯定是口若懸河。想起2017年的一個新聞:
一位小學學歷的求職者冒充清華MBA,應聘杭州一家上市公司,經過HR主管和老闆的兩輪面試,成功拿到offer,稅後月薪7萬,入職一個月後才被識破。在信奉「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的時代,求職者自我包裝的手法越來越純熟,難免遇到一些拿捏不穩「水分」過大的人。
很多HR最容易犯的錯就是面試瞎聊天,被一些「聰明」的候選人忽悠,給企業帶來不好的影響。
一個優秀的面試官,要在面試的時候能夠快速識別套路,並「反套路」,看穿應聘者的實力,選出匹配企業的人才。
應聘者自我包裝的5種「套路」1)參雜水分、抬高身價比如學歷上,有些的第一學歷是大專,自考了本科,在簡歷上只寫了本科學歷,讓人以為本科是ta的第一學歷; 現在很多國外留學生回國,有些人的學歷是一年制研究生,要注意核查一下,一般有很大水分。 在職位上,有些人名片上是主管、經理,其實是一線員工,只是業務需要自稱經理; 還有些人確實頂著經理的職位,但是個光杆司令,卻包裝成帶團隊的部門經理。2)誇大業績、弱化缺點本來表現一般的工作經歷,很多人會包裝成表現優異的經歷。
比如與某客戶高層有過一次合影,就說工作得到客戶的高度認可。 還有避重就輕地談自己的缺點,說自己太追求完美、工作太拼,變相誇自己,掩蓋自身缺點。3)移花接木、弄虛作假把同事做的項目放到自己身上,並說自己推動了整個項目。 還有以「我們」為開端的說法,不說自己在項目中具體做了什麼,只說我們做了什麼,一般自己沒有什麼貢獻。4)模糊表達、隱藏真相應聘者使用一些不確定性詞彙,大概、基本上、幾乎等。 「我基本上是和同事一起完成工作的」「我之前加班是很厲害的」「大家在一起還是比較愉快的「……
這些模糊的詞彙,往往意味著應聘者想要隱藏某些負面事件。5)避實就虛、掩蓋事實「我認為我是能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的」「我覺得我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
用「我認為、我覺得」表達出的只是個人觀點,不是實際行動。如果應聘者說:「如果公司有更多任務,我會主動承擔工作範圍之外的事情。」這通常是表達了一個主觀意願,並不代表ta真的會去做。 實際行動與理想意願,通常會有很大的差距。
面試官必備的「反套路」
1)3分鐘看透一份簡歷一個合格的面試官,首先要會看簡歷,快速抓住重點信息。比如年齡這一項,一般無法造假;根據簡歷上的年齡和家庭情況,就能大致推測出應聘者的求職動機。 30歲之前一般在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31-40歲一般是尋找能帶領更大團隊、獲得更多薪水的職位,40歲以後一般會尋求能實現理想抱負的事業平臺。 工作經歷是簡歷查看的主要內容,要注意這幾個環節:
2)肢體語言暴露人的內心傳播學告訴我們,人與人在進行面對面溝通的時候,語言傳遞的信息不到30%,超過60%的信息是通過肢體、表情等非語言形式傳達的。而且,語言有很大的欺騙性,非語言信息更加真實。曾國藩有一個「三千步識人」的故事。 說是曾國藩在飯後散步期間,遠遠看到門口的三個小夥,沒有一句對話,僅憑姿態就判斷出了三人的性情特質,他們之後的發展印證了曾國藩的判斷是正確的。 「走過他們身邊時,左邊那個態度溫順,目光低垂,拘謹侷促,可見是一小心謹慎之人,因此適合做後勤供應一類,只需踏實肯幹,無需多少開創精神和機敏的事情。
中間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過之後,就左顧右盼,神色不端,可見是個陽奉陰違,機巧狡詐之輩,斷斷不可重用。
右邊臉上有麻子那位,始終挺拔而立,氣宇軒昂,目光凜然,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將之才。」
那位臉上有麻子的「大將之才」,便是日後立下赫赫戰功並出任臺灣首任巡撫的劉銘傳。很多細節都能看出一個人的特點。 比如:
聲音大小、語氣、語調、口頭禪,手勢、坐姿、握手、走姿,眼神、微表情、面相、體型、髮型、衣著,都體現著應聘者的個人特質。比如圖中這些小動作,就表明對方在說謊:
3)行為面試法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是相對穩定的,不會在短時期內發生太大改變,特別是遇到熟悉的場景,人的行為會重複過去的方式。每一個問題,都讓對方講一段真實經歷來印證,可以收集到更多真實的信息。這就是行為面試法,核心是STAR法則(Situation背景、Task任務、Action行為、Result結果)。 編造的經歷不會太細緻,通過層層追問,便能探知應聘者的真實底細。4)控場無論哪種面試方法,面試官都要能夠控場,掌握主動權。 要控場,首先要有一個好的開場。 如果不是刻意的壓力面試,應該有個暖場環節,讓聘者快速進入面試狀態。人放鬆了才能打開話匣子,才更容易說真話。所以做好暖場,是為了快速切入提問點,快速獲取你需要的信息。而在面試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應聘者,也有不同的控場技巧:
在面試中,有很多面試官容易犯的誤區。 比如相似效應:人們更願意選擇和自己的三觀、性格相似的人,而不是客觀上更匹配崗位的人。久而久之,公司裡會有一大批「複製人」,不利於團隊的創新和互補性發展。 除此之外,第一印象、名企光環、從眾心理、感情錨固等因素,也是面試官容易誤入的陷阱。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面試官,如果沒有人指導,一般要經過數年的歷練,犯過無數次錯。
文章來源:環球人力資源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