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烏吉吉區富饒但不見人煙的荒地
烏吉吉區疆域的北界是烏藍迪區高地,南界為鳥卡蘭加區、東邊延伸到烏卜林區,西邊則是浪花拍岸的坦噶尼喀湖。境內東北方的一區是烏哈區,但由於向外徵掠的圖塔族不停肆虐,此區已經淪為土地富饒但不見人煙的荒地。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一八五八年時,烏吉吉區地位最重要的村落是卡維勒,這處聚落的西邊是貢古區,隔水正對著湖裡的邦維巖礁小島。卡維勒的前任酋長癖好洗劫旅客,因此商旅都遠遠避開此地,不過酋長的兒子盧任達繼位後力圖改革,他對待陌生人彬彬有禮,努力吸引旅客重新回到這個地方。卡維勒的南方是烏果耶區,常有阿拉伯人造訪,因為阿拉伯商人覺得這裡的兩名蘇丹比較好說話,不像鄰近地區的蘇丹那麼窮兇極惡地敲詐過路人;烏果耶地屬砂質,沒有白蟻活動,不過距離大湖之間的村落和農田阻隔了美麗的湖景。以卡維勒作為中心,上述地區和村落都在方圓兩三英裡內,往遠處眺望,則可看見另外六處各自獨立的部落。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從陸路進入烏吉吉的商隊,通常在魯契河兩岸的外圍村落停留幾天,說實話相當不方便。這項風俗可追溯到古代:依照東非慣例,本地人認為所有的陌生人都有敵意,除非對方能夠證明自己僅有善意,而許多部落不準陌生人進人村落,而且事先還得收到特別的邀請。即使到了今天,外人去拜訪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南疆的部族時,仍然必須先坐在聚落外面的樹下,等候村民弄清楚他的來意之後,長老才會派代表護送他走進村莊。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如今東非沿岸和坦噶尼喀湖外圍區域依舊盛行這項風俗,不過它的現代意義是出於商業考慮,而非政治因素。商旅停在中立地區,鄰近各村落的蘇丹或酋長紛紛派遣信差攜帶叫「馬古比扣」的禮物去拜訪來客(內陸地區通常贈送象牙和奴隸,海岸區則奉送布匹和糧食),目的是向客人表明該村莊願意開放貿易的心意。最後甜言蜜語和慷慨承諾贏得客人的心,商隊領袖與隊員經過一周深思熟慮之後,選擇了他們最青睞的主人,省屏中選的村落必須提供客人臨時住宅,不過這些費用未來都會以過路費和關稅的名目回收。南非同樣有這種叫「馬爾特」的風俗,意義是:「和其他民族的人建立關係,藉此造訪外地時能夠住在別人家裡,並彼此致贈禮物。」索馬利亞人和桑給巴爾的阿拉伯人都稱這種客人為「內齊爾」。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到達鳥吉之後,整個第五區的跨越旅程便結束了,途中總計有十二程,本地商旅酒常在兩星期內走完從海岸區出發至今,旅隊一共走了八十五段長程。或可換算為一百段短程,加上必要的休息時間,但是扣除行程延誤與較長的逗留時間之後,全程總計花費一百五十天。以直線距離計算,這段旅程東西橫亙五百四十地理裡(約一千公裡),若是計算蜿艇道路的寶際長度,則達到九百五十五英裡(-千五百三十七公裡)旅隊有一百天實際在行走,真正走路的時間則為四百二十小時,因此換算下來每一小時的速度是二點二七英裡(三點七公裡)假如從我們出發的那天算起,此行總共走了七個半月,也就是從一八五七年六月二十七日,走到一八五八年二月十八日,所以打尖休息的時間超過總旅程天數的三分之一。前文已經說過,阿拉伯商隊很少會在六個月內抵達坦噶尼喀湖岸。行李輕便的阿拉伯商隊從海岸區走到烏尼揚比大約要花兩個半月到三個月的時間,而他們從鳥尼揚比到烏吉吉只需走二十五程,換言之,這類阿拉伯商隊花四個月就能從海岸區抵達烏吉吉。
本文系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