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遼寧省葫蘆島市一小學門口發生車禍。
在放學期間,一男子駕駛奧迪車徑直衝向學生人群後駕車逃逸,最後被警方控制。據媒體報導,事件造成5名未成年人死亡,19人受傷,其中重傷3人。犯罪嫌疑人韓某華,29歲,無業,性格內向偏執,心胸狹窄,因夫妻矛盾,輕生厭世,產生極端思想,採取駕車衝撞方式,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導致案件發生。
生活中,夫妻吵架並不少見,是什麼原因導致韓某華產生過激行為呢?「肇事者心理不健康,並且日常心理建設沒有做好。」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宋崇升在接受採訪時說。
向弱者宣洩情緒是極其消極的應對方式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甚至會因此產生嚴重的應激反應,如何讓自己順利走出心靈陰霾,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大的考驗。
犯罪嫌疑人韓某華並非「社會底層人士」,其父親在村中有公職,其名下還有公司。宋崇升認為,產生報復社會行為,跟個人收入水平高低沒有必然聯繫,只與心理成熟度有關。
「在心理防禦建設不到位的情況下,人們會產生消極的應對方式,專業上稱之為『轉移』。」宋崇升說,比如有些人在單位受到上司批評,又不敢反駁,回家之後會拿孩子發洩,向弱者宣洩不良情緒。在本案中,肇事男子採用的就是這種方式,即駕車衝撞弱小的兒童。
那麼,家人和朋友如何幫助這類人預防消極行為的發生呢?宋崇升坦言,事實上,周圍人無法了解一個人內心的敏感點,所能做的事情極其有限,因此此類事件很難通過「預防」杜絕。
3種方法化解負面情緒
不可否認,幾乎所有人都會遇到背負嚴重心理負擔的時候。如何通過自我救贖,避免消極事件應對結果的發生,是值得人們關注的問題。
宋崇升分享了3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學會找人傾訴,把全部情緒和痛苦表達出來,也可以向心理諮詢熱線尋求幫助。總之,這樣做的目的是找到不良情緒的宣洩渠道,將憤怒發洩出去。
第二種方法是運動,比如跑步、打球等,通過肢體運動方式讓負能量遠離自己。
第三種方法則是迴避,即遠離讓自己心情沉重的環境和人,從空間上將事件擱置不去觸及,也就是冷處理。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心理習慣,如果養成這種習慣,當出現負面情緒時,便可以很自然地採用這種方法去應對。
人格缺陷不能都怪罪父母
很多人認為,人格缺陷或心理陰影源於童年時期的遭遇。對此,宋崇升認為,無需把所有負面行為全部歸結於童年,每個人的認識和成長無法做到與社會全部隔離,因此社會的影響也非常大。
不過,父母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培養確實會起到主導作用。因此培養一個陽光樂觀的孩子,家長首先要約束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壞的形象。宋崇升說,如果家長經常用暴力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便會進行模仿,成年之後也會沿襲這種行為。「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實際上是在發洩情緒,給孩子造成傷害性記憶,並在成年後產生不良後果。」
文/李子君
本文來自《家庭醫藥·快樂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