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山公園了解到,中山公園古建宰牲亭保護性修繕即將啟動,預計2020年9月修繕完成。屆時,中山公園內的大型古建將基本完成全面修繕。
中山公園明清時為社稷壇,為祭祀社(土地神)、稷(五穀神)之處。明清兩朝,皇帝或遣官在這裡舉行過1300餘次祭祀活動,祭祀時屠宰牲畜的地方就是宰牲亭。
宰牲亭的修繕將於近日啟動。將更換宰牲亭糟朽椽子和木基層構件,更換糟朽望板、連簷瓦口。重要的屋頂部分,將全面挑頂修繕、瓦件歸安,重做泥、灰背。
中山公園之前已對神廚、神庫等古建進行了修繕。神廚、神庫位於社稷壇西南角,神庫用於安放祭神物品,神廚則是製作祭品的處所。
神廚、神庫修繕工程於2015年10月7日開工,2016年11月11日竣工驗收。中山公園基建科副科長張金力介紹,神庫、神廚採用的保護性修繕,就是利用原始的材料、工藝,修舊如舊,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建築的歷史信息。
據悉,整個項目中最能體現保護性修繕理念的,是瓦屋面的修繕。神廚、神庫使用黃琉璃瓦,當時百分之七八十琉璃瓦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釉面脫落現象,嚴重的甚至完全脫落,宮廷黃瓦看起來就像是普通居民家的灰瓦。琉璃瓦怎麼處理,成為當時修繕工程的一個難點。
經過討論,最終決定最少半坡屋面要保留舊琉璃瓦,另外半坡換新。修繕人員將瓦片全部小心翼翼取下,逐一篩選,留下質量較好的一半。考慮到公園整體風貌,重新鋪裝時,舊瓦全部安放於後坡,保留著歷史的滄桑;新瓦則安裝在面向遊客的前坡,打眼一看,紅牆黃瓦的皇家氣象又回來了。
和神廚、神庫一樣,隨著多年雨水侵蝕及病害影響,宰牲亭也積攢了不少「慢性病」。工作人員發現,宰牲亭南側一根飛椽已經脫落,四面連簷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糟朽,並伴有漆皮脫落。此外,屋面瓦件有脫釉、鬆動現象,簷頭瓦件有殘損,已危及木構件。
宰牲亭修繕預計下半年開工,考慮到雨季、冬季停工的影響,計劃2020年9月完工。為了防止雨水侵蝕,工作人員將在宰牲亭搭上雨棚做全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