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寧波中山公園被公布為省重點文保單位。
目前全球共有75座中山公園,其中中國大陸有51座。
中國中山公園聯誼會51個會員單位將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後樂園:從私家花園到向公眾開放
後樂園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為時任寧紹臺道的薛福成籌建。在薛福成撰寫的《後樂園記》中說到,寧紹臺道署西有獨秀山,山上有螺髻亭,亭下有清涼洞。他便以此為核心,構築了一處景色秀美的園林。又取宋朝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意,名之曰「後樂園」。
後樂園雖為清朝花園,但其中最有名的獨秀山,卻為明代風景。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來寧波衛任鎮撫司鎮撫已十年的張和,想寧波舊稱明州,以四明山為名,而城中皆平地,名實不符。就在住處西旁聚石為山,山頂構亭,下有清涼洞。平地間見此山兀起,與飛來峰同觀,故名獨秀山。造完獨秀山張和十分高興,就請布政使司左參政寧波人劉洪撰寫了《獨秀山記》。《獨秀山記》碑至今仍嵌在獨秀山清涼洞上。碑文早已剝蝕許多,卻記錄了這座寧波第一假山五百餘年的風雨滄桑。
從唐朝寧波建城開始,後樂園區域一直是州府官衙所在地。薛福成建造的後樂園,正是在道署內衙,是一處官署的私家花園,一般百姓是進不去的。
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共和民主的思想在古老的中國開始傳播。孫中山更是提出「天下為公」的口號。昔日達官貴人才能悠然徜徉的後樂園,也隨時代潮流向社會開放了。
1916年8月22日,孫中山先生坐火車抵達寧波。第二天中午,他走進後樂園,參加寧波各界代表的歡迎公宴。孫中山寄厚望於寧波,希望寧波成為繁榮發達的大都市。
後樂園不僅市民可以進來遊玩,更是成為了進步人士經常聚會的場所。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以中共黨員為核心的國民黨寧波市(臨時)黨部在後樂園成立,機關也設在後樂園。中共領導的寧波最早的婦女團體——寧波各界婦女聯合會也是在後樂園成立的。後樂園成為了寧波風雲激蕩的社會政治中心。
以後樂園為中心籌建中山公園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這位當時被稱為「國父」的偉大革命者的去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人們為了紀念他,採用了一種意義非常深遠的舉動,在各地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園——中山公園。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思想,就這樣被一座座公園凝固了下來,讓每一位普通百姓身歷其中。
中山公園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精神在裡面,中山公園首先是姓公的,全國的園林打那一刻開始,是姓公了。中山公園還繼承了辛亥革命留下來的一種文化精神,或者說中山精神:自由、博愛、天下為公。
直到民國初期,作為重要商業港口城市的寧波,市內還沒有一所公園。孫中山的逝世改變了這一切。1927年6月1日,建設中山公園籌備大會召開,參加這次大會的有社會各界人士132人。在籌備大會上,通過了13條事項的決議,確定建設經費為20萬元,經費全部由寧波商會和各界人士捐集;選定公園地點是以後樂園為中心的舊府、道署。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耗資11萬餘元、佔地約60畝的寧波中山公園於1929年秋全部落成。中山公園共建造各式房屋21座、亭臺4個、牌坊2座、廊3條、橋5座,以及花圃、假山等。公園門廳高大雄偉,「中山公園」四個大字高懸在門額上,為當時寧波名流、清末會元何錫冕所題(現存中山公園大門已整修過,上面「中山公園」四字已非當年所寫)。
進中山公園後主軸線上,首立孫中山總理遺囑亭,內勒石碑一塊,上鐫總理遺囑,是沙孟海青年時期手跡。「文革」初,遺囑亭遭拆毀,幸石碑尚在,現移至中軸線北端。過一小橋,有「景行」牌樓,始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向前行進入八角鐵亭,稱「閒樂亭」,後也被拆移至北首。西側瀕水有書樓。
中山公園三山鼎立,一水環繞。除獨秀山外,尚有前山和後山。前山是故有的,因在府衙後,稱府後山,位處公園進門東側,為泥石堆壘之假山,登高可一覽公園全景。後山位於公園北端,它是1927年建公園時,挖河泥土堆造起來的,巉巖嶙峋,怪石崢嶸,拾階迴旋,可登山頂。
中山公園成為公共活動場所
中山公園建成後,原來後樂園景區擴大了,景物增多了,大門敞開了,真正成為市民遊樂休閒的公共活動場所。正如當年《時事公報》上所說,中山公園是「甬上空前偉大之建築物,為甬人增光,為民眾造福。」從此以後,中山公園就和一代代的寧波市民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年在中山公園裡,影響比較大的遊樂活動,就是在遊藝場演戲和放映露天電影。當時上海的越劇名角屠杏花、白玉梅就曾搭檔到寧波中山公園演出。白玉梅的女兒小白玉梅也曾登臺寧波中山公園。
至今,在中山公園舊址,寧波市民們最喜愛的,仍然是聚在一起,咿咿呀呀地唱著越劇。從這樣的情景中,仿佛依稀還能辨認出當年擁觀名角演出的熱鬧歲月。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山公園裡,一進大門,在遺囑亭旁就是一家生生照相店。中山公園還曾有過珊珊、綠寶、大同等照相店。市民們都願意在中山公園照相留念。
在抗戰時期,中山公園府後山上設有空襲警報臺。在寧波淪陷後的黑暗歲月裡,曾有許多愛國的學生在這座山上留下了他們青春的面容。1998年3月,中山公園擴建為中山廣場的工程動工。在建設過程中,就在中山公園門樓前約15米處,意外發掘出一塊抗戰紀念基石。查閱史料得知,1938年7月7日,鄞縣各界舉行「七七」抗戰紀念日紀念大會,為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奠基。紀念碑基石中空,內有半圓形鐵匣,裝有三份報紙等文獻和一塊金屬殘片,應是日軍飛機炸彈或炮彈的彈片。後不知何故,紀念碑始終未能立起,只是埋下了這塊基石,直到60年後又重見天日。
從中山公園到中山廣場
1949年5月寧波解放後,中山公園由寧波軍管會交通處接收。1950年市政府著手對中山公園進行大修,歷時近一年,對園內假山、曲廊、亭臺、路徑等全面整修。中山公園內樹木蓊鬱,多數是我國南方常見的園林樹種,如銀杏、黑松、羅漢松、沙樸、紫薇等,但其中有不少北方樹種。原來,解放初期,寧波南下幹部很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園林處和公園的主要幹部都是北方人,於是,中山公園裡有不少毛白楊、香椿等北方樹種也不奇怪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山公園似乎成了一個露天電影場,經常放映新出的國產影片,但其他文化娛樂活動就不多了。從那個生活比較單調的歲月,一直到生活開始豐富多彩的年代,整個寧波城中,中山公園總是人們最喜歡的一個去處,不知有多少寧波人在那裡留下了自己永遠年輕的身影。
改革開放後,市園林處又幾次對中山公園進行改造。新建茶室,建盆景廊,大修閱覽室、十字廳等。老寧波一定還記得,當時在中山公園內經常舉辦各種盆景藝術展、菊展、花展、燈展等大型展覽,還舉行大型遊園會,每次都迎來數以萬計的市民前來觀賞。
1998年中山公園擴建為中山廣場,中山公園徹底改變了容顏。寧波中山公園的這一段歷史,似乎是近代寧波歷史的一個縮影。從沒有一處公園,到建成中山公園,再從封閉的公園,擴建為開闊的廣場,這是一步步走向開放、走向宏大的歷史必然。今天,近百年的中山公園身影猶在,中山先生當含笑於廣場之上的萬頃藍天。攝影 胡龍召 圖片提供 孫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