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9月25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這段時間,遊客們來中山公園,會發現這座百年老公園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個個經過精心設計和改造的景點逐一開放。中山公園此次改造將恢復歷史上的十二處景點和四處景觀小品,公園的自然山水園、植物標本園、後山、溫室苗圃區域29日開放。到國慶假日,一座「優雅大氣」的中山公園將全新亮相。
尊重綠脈新路繞道
此次中山公園整體改造工程包括恢復歷史上的十二處景點:水榭絮羽、綠茵晨輝、芳圃吟紅、雙湖環碧、荷池清月、林苑聳秀、石亭夕照、虹橋蒸雪、獨木傲雪、花墅凝香、銀門疊翠、舊園遺韻;四處景觀小品,包括銅鼎、銅鐘、四不像、露天音樂臺也將同時恢復。此外,還對公園的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更新和完善,包括給排水、燈光照明、技防監控、園路鋪裝、水體駁岸、綠化景觀、圍牆橋梁修繕、園林街俱小品等。
改造過程中十分尊重公園綠脈,對136年的華東第一懸鈴木在內的11棵古樹及數千棵喬木進行了保護,園內一級道路全部繞開古樹名木,數千棵大樹全部保留,並優化景觀,通過疊山理水,使這些大樹更具魅力。記者看到,在此番開放的自然山水園內,保留了原有的大片水杉林,配置了樹形好、觀賞性強的中層灌木青雲石,令人眼睛一亮。在植物標本園內,大片的黃檀木則是滬上少見的景觀。據介紹,改造中將原來散植孤植的珍稀樹黃檀木通過整體樹穴的手法,將它們連成一片,周邊道路全部是透氣路,以保護它們的根系。
長寧區綠化市容局有關人士表示,銅鼎、銅鐘、四不像和露天音樂臺是公園文脈的重要標誌,此次恢復重建成為景區的點睛之筆。記者看到,露天音樂臺利用遺址再現的手段,在大樹掩映中建設了一個半圓的音樂臺,再現了中山公園的歷史記憶。
便民修整控制噪音
中山公園一直是市民健身、遊客休閒和娛樂的重要場所,但由於之前公園設施較陳舊,廁所、健身、休憩場地等人性化服務設施和無障礙設施遠遠不夠,整體面貌較為破損、零亂。為讓市民可以隨時對改造方案「說三道四」,長寧區綠化部門積極聽取市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方案。如為更有效地控制公園噪音問題,改造中在遊客比較集中的活動區域增設了噪音測試設備; 為使便民設施更符合遊客需求,改造中聽取了遊客建議調整了便民設施的位置; 為更符合現代人鍛鍊健身的理念,改造中將一些綜合性活動區域的地坪面層調整為柔性材料。
由於公園較老,植物配置顯得鬱閉、稠密,缺乏色彩與季相變化,部分樹木姿態不佳、長勢不好。同時,公園功能較單一,缺乏少兒戶外遊樂活動場所。在改造前還發現,公園內幾處面積約為1.3公頃的湖面,由於水體長期處於淤積、靜止狀態,富氧化現象嚴重,再加上水體周邊駁岸破損、水土流失嚴重,整個水質不佳。
此次改造,不僅對水體和樹木進行了整治和重新布局,還進行了多項人性化設施的調整。記者看到,後山上,不僅建有綜合性活動場地,而且環繞後山的是600米的塑膠跑道,上山下山都可以健身。此外,還新設了多個廢物箱、園路指示牌、導遊告示牌、植物銘牌、古樹保護信息銘牌、樹池、座椅、圍欄等,為遊客提供更人性化、更舒適的遊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