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內地及港澳臺地區中山公園的分布情況
(數據由珠海市博物館館長張建軍提供)
珠海中山公園遲到了79年的竣工揭幕。王軍攝
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日子裡,位於珠海唐家灣鎮東岸村的留思山中山公園遺址,在荒廢了70多年後得以按原狀修復重建。10月10日下午,作為珠海市紀念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要場所,建成開放的留思山中山公園,再次向世人展現了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故鄉香山地區仁人志士「實業救國」的歷史畫卷和民國初年的建築之美。
「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同名公園」
「中山公園是世界上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同名公園。」珠海市博物館館長張建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據不完全統計,包括臺灣在內全國一度有多達267座中山公園。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山公園濃縮了中國近代百年歷史風雲,也經歷著世事變遷。約200餘座中山公園已消失在歲月的長河裡。目前,內地及港澳臺地區的中山公園共有87座。
學術界認為,作為特定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歷史人文建築,中山公園與孫中山先生及其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緊密相連,中山公園既具有一般公園娛樂休閒和城市景觀的基本功能,同時又是中國近百年歷史風雲的重要縮影。
據張建軍的考證,作為孫中山的故鄉,包括今天珠海、中山、澳門在內的香山地區是全國最早提出興建中山公園的地方。早在1912年,孫中山先生故鄉的人們就倡議籌建中山公園,分別在西山廟(今中山市石岐西山寺)、留思山(今珠海市唐家灣東岸村)、煙墩山(今中山市石岐煙墩山)籌建三座中山公園。其中,留思山中山公園作為當年中山模範縣的重要文化設施於1932年10月10日奠基,由主政中山模範縣的縣長唐紹儀主持興建,開園典禮當天,留思山中山公園南門廣場上專門設置了《世界中山公園博覽》專題展覽,展示了當時世界各地90多處中山公園風貌。1934年10月7日,留思山中山公園因「唐家兵變」而被迫停建。大半個世紀以來,西山廟中山公園除了門口新建的孫中山夫婦銅像及宋慶齡題館名的中山紀念圖書館之外,已經難以見到紀念孫中山的歷史遺存;留思山中山公園一度淪為遺址公園;唯有興建最晚的煙墩山中山公園至今保持著初建時的原貌,並對公眾開放。
在今年2月召開的珠海市政協七屆五次會議上,珠海市政協委員建議恢復重建留思山中山公園,以紀念辛亥革命百年。這一議案得到珠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由珠海高新區投資,對留思山中山公園遺址的修復和重建已經展開。
明珠重放光彩
時隔七十多年後再次重建的珠海中山公園竣工暨開園儀式隆重舉行之日,社會各界代表和遊客近千人在休閒和觀賞美景的同時,感受著辛亥百年的歷史滄桑。
作為近代史上的「中西文化走廊」,珠海是孫中山先生40多年革命生涯中活動最早、革命足跡最多的地方。唐家灣文化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玉芬告訴記者,中山公園修復建設十分注重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中山公園原有的道路、遺留建築和歷史遺址,包括園門廣場、古詩詞石刻和中山門闕、盤石古榕、雲臺觀瀾、九委襄政、留思夕照、金星懷古、八方安和、竹海聽濤等景點,都是經過專家的反覆論證和深入考究後修復重建的。公園內新增了《珠海與辛亥革命》展覽,梳理並展示了早年孫中山與故鄉的家國情懷。
中山公園修復工程技術顧問黎映宇向記者介紹說,公園南門廣場那株巨大的「盤石古榕」抱山石而生,那是中山公園百年風雨的最好見證。巍然屹立的公園石門名為「中山門闕」,門楣上由唐紹儀親筆手書「中山公園」四個大字,進門一座1.9米高的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及其基座上「天下為公」的先生題字,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貌。公園門前呈外「八」字的臺階和門上的石雕、簷角也都是按老照片中民國建築的風格修復的。
黎映宇認為,中山公園的修復建設體現了兩大特點:充分挖掘和展示中山公園的歷史文化內涵;按文物建築修繕原則修繕遺址和遺留建築物,不改變文物建築原狀。
張建軍認為,當年的香山縣留思山中山公園是國內距離中山先生故居翠亨村最近的中山公園,與中山故居、中山紀念中學、唐家共樂園等共同構成了當時香山縣重要的辛亥革命歷史遺存,形成了一個主題明確、內涵豐富的專題文化地理區域。
此外,留思山中山公園一開始就與當時的中山港建設這一計劃緊密聯繫在一起,與「唐家灣被規劃為中山縣縣城」這一重要的歷史事實緊密聯繫在一起,不僅濃縮了中國近代百年歷史風雲,而且蘊含了重要的地方歷史內涵。
張建軍表示,隨著留思山中山公園的修建開放,其文化資源和歷史內涵都將進一步展現出來,加上毗鄰孫中山故居和歷史文化名鎮唐家灣,它或許會成為海內外眾多中山公園中主題明確、風景優美、富有特色的一處濱海山林公園。 (本報記者 楊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