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山公園

2021-01-15 第一財經

上海有中山公園,廈門有中山公園,「廣州的在山嶺,杭州的在湖畔,北京意味深長地鐫在宮牆之中」,中國美院院長許江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山公園幾乎成了中國老城市關於民國記憶的最大『文物』。」

現代人熟悉的公園概念,當年承載著極為重要的社會意義。正是在各地中山公園紛紛興建的過程中,中國的「百姓」逐漸轉換成了「公民」。人們從傳統的氏族村落中走出來,開始進入公共空間,休閒、交流、生活。

2012年9月,作為上海雙年展特別項目的「中山公園計劃」正式啟動。幾個月以來,中山公園計劃行走千裡,向南到達福建的廈門、漳州,再向東穿越臺灣海峽,輻射臺東、淡水以及金門。用「中山公園」這個概念串連,策展人在各地選取代表性的藝術家做落地展覽。「事實上,所有公園都是中山公園,都是現代民主國家所設定的一種政治裝置。」本屆上海雙年展總策展人邱志傑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電話專訪時說,「中山公園只是一個更典型的公園,把公園這個概念的現代色彩、國家色彩表現得更明顯。」

「中山公園計劃」是中國當代藝術接通地氣,把根系伸向民眾之間的新一輪的努力。它把上海雙年展的啟動當作起點,把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作為出發點,深入到閩西南的土樓、漳泉廈的中山公園和老城核心區、金門、淡水、花蓮等地。經過幾個月的實踐展覽,大部分的藝術作品如今都匯聚到上海作為一次小結,從即日起到5月31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會集中展示在各地中山公園以及相關機構中產生或展出過的作品。

地圖與景觀

很少有一個展覽的策展說明能夠吸引如此之多的注意。邱志傑為整個上海雙年展畫的幾幅策展「地圖」,成為展覽作品之外的藝術作品,其中為中山公園計劃所做的那一幅尤為整潔優美。

乍看起來,人們會以為這是某個公園的鳥瞰立體地圖,十字路、中央噴泉、雕像、大門、巴士車站;仔細瞧時會發現,這個公園裡囊括了許多重要的社會景觀:土樓、祠堂、教堂、墳墓、旋轉木馬、手工作坊、中國園林、美術館——沒有按照真實的比例,而只是象徵性地出現在某處,旁邊寫著注釋「從家族到國家」、「童年的誕生」、「農業社會的風景」、「民間工藝的重新繁榮」。

「地圖」近似於「思維導圖」,用繪畫和文字的形式表達策展人的思維,也即策劃展覽的邏輯。十字形軸線把畫面分成四個部分,右下角展示的是中國社會管治體系從家族宗法之都到現代國家的轉變,左下角討論的是休閒生活的誕生,左上角描述的是「風景」概念如何從中國文人的田園山水轉變為《國家地理》雜誌式的探險,右上角討論了當今公共空間的重建。

地圖裡的每一個概念基本上在展覽中都有相對應的作品。比如在畫面中部偏右的位置,畫著十幾個簡筆小人,他們圍繞著一個圓圈,中間寫著「相親角」。「焦慮的人們在這裡進行婚配和擇偶的討價還價,給現代愛情制度和基於『知己論』的神聖婚姻觀澆了一盆冷水。」——在地圖注釋中,邱志傑這樣寫道。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展廳裡一個記錄城市相親角「掛牌」樣貌的裝置作品。

又比如,在地圖的最上方,「公園」圍牆之外用波浪線示意一片海域,當中寫著「颱風」倆字。展覽作品裡有臺灣少數民族藝術家用漂流木創作的雕塑,還有關於海洋的影像裝置。

「畫地圖是件蠻奇怪的工作,」邱志傑說,「但為什麼把這個放到這裡而不是那裡,這時就會考慮到真正公園常規的結構。比如說『家國』必須要在離紀念碑不遠的地方。」

一個概念與另外一個差別很大的概念之間,也需要有一些中間項,繪製的時候就需要畫點分割的東西,比如圍牆、山丘,但也得符合觀看的邏輯,所以常常會改來改去。他告訴記者,最妥當的辦法是寫在小紙片上,擺來擺去多試一試,最後想明白相互的關係再畫下成稿。

「核心的展覽概念都呈現在上面。通常是先有作品,也有自己先在圖上寫出來去找,也有的圖上有而現實中卻沒有看到合適的藝術家。」這樣就只好放棄現實的對應,只停留在地圖上。

相比普通的策展文章,邱志傑將兩者的區別形容為「拿著地圖看景點」和「看完文字看插圖」:地圖有獨特的記錄方式,點到為止,而線性文字則會把謎底揭示出來。

閩南的氣息

「中山公園計劃」途徑的地方有城市、有鄉村、有縣城,但除了主場地上海之外,其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他們在閩南文化的輻射區域裡。

邱志傑在漳州長大,顯然他自己與閩南文化的聯繫與這次展覽的形成有著密切關係。「最初想從家族祠堂這個角度來做,福建土樓是最明顯的例子,」他說,「一條橫線往臺灣過去,就必然越過漳州、廈門。」

這兩地有著極其濃厚的本土文化魅力,既保存著完整的城市記憶,又有著當代風格,因此有許多文化工作者、守護者都活躍在這裡。

展覽中有一個聲音裝置。藝術家在廈門街頭錄下商販叫賣、路人聊天、打電話,用電子音樂方式加以編排——於是從耳機裡聽,閩南話、閩南腔普通話說出來的市井對白,幾乎就成了現代感十足的「饒舌」音樂,聽上去別有風味。

「閩南貢獻國際藝術家的比例之高……」邱志傑說,「一個地方有強大的地方文化,反而會非常有力量,單單把方言作為依靠(就很了不起)。」他開玩笑地說,如果算上臺灣地區的話,閩南話可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工作語言之一。

臺灣的「公園」主要源自二戰時期日本留下的遺址。國民黨當局遷臺之後,把許多原日治時期的公園或神社改造成為「中山公園」。而無論是日治當局還是初期國民黨當局,都曾經利用這個所謂的「公共空間」進行政治宣傳與控制。

比如在臺灣島東海岸的花蓮,此地居民歷來多為阿美族。「壽豐中山公園」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直接覆蓋在原日治當局所建「壽神社」參拜道路的階梯上,「威權而霸氣的空間配置,尤勝以衙門改建的漳州和泉州中山公園,絲毫無法讓人有『大同世界』的想像。」——這是「中山公園計劃」聯合策展人羅秀芝寫下的觀點。

大部分臺灣的中山公園幾經變革,即便名稱經歷數度變更,依舊和本計劃中福建和其他地區一樣,無法脫離集政治記憶、休閒景觀、文化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特質。

「在臺灣開始提(這個計劃)的時候,有的官員很反感。於是我們就開始思考,如果今天這個詞都沒法作為認同的基礎,那麼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是(兩岸各地)所共同擁有的。」邱志傑說,後來大家開玩笑說還有共同的敵人,那就是房地產開發商,及其所代表的資本。「公園存在的前提就是:每個人都是負責任的公民,有著『天下為公』的立場;但我們卻被資本切割成一個個的個體,最後變成消費者。」

展覽中,臺灣地區藝術家尤其是少數民族藝術家佔據了很大的比重和分量——這般大規模集中展示其當代藝術,幾乎是在兩岸都屬罕見。他們用太平洋漂流木做成雕塑,用海洋和少數民族音樂作為影像作品的背景,似乎都在用最原始的元素和最當代的方式去尋求身份的認同、歷史的定位。

不管是淡水小城故事、閩西土樓劇場、廈門街頭聲音,還是上海朱家角口述歷史,所有藝術作品都曾經在各地的中山公園裡展出過,面對過地方性的植物和全球化的商品,面對過帶著鄉音和外地口音的參觀者。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家經過大量的對話、交流表達了相同的思考:現代性與本土性,社會與自我。

其概念結構分為三個部分:記憶如何保存及被表達、族群認同的建立過程、中山公園作為傳統價值觀和現代社會需求的討價還價之場所——對應著主題展的「共同體」與「復興」兩部分中對歷史的回訪。

相關焦點

  • 中山公園目錄
    1、北京市中山公園;2、天津市中山公園(缺);3、河北石家莊市中山公園;4、上海市中山公園(今曲水園)(缺);5、遼寧瀋陽市中山公園;6、江蘇江陰中山公園(缺);7、浙江寧波市中山公園;8、浙江溫州市中山公園(缺);9、浙江奉化市中山公園
  • 世界最大的中山公園——沙市中山公園
    對荊州、沙市及周邊的孩子來說,童年最美好的記憶就是到沙市中山公園玩。這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點交相輝映,遊樂設施完備齊全,草木森森濃蔭蔽日,鳥語花香景色宜人,碧波蕩漾水天一色,是江漢平原最好的公園。中山公園始建於1933年,1935年建成時佔地18公頃。
  • 從商埠公園到中山公園
    既為「典範」,則商埠的建設規劃也異常科學「先進」,其中就包括建設濟南的第一座公園——商埠公園。  當年的商埠公園裡,處處充滿「商埠」的味道。外來的西餐廳與中式茶社相伴而生,中西文化的交融如同當年的濟南。1914年,商埠公園舉辦了時尚範兒十足的「山東第一屆物品展覽會」。  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商埠公園曾一度改名為濟南公園。
  • 中國中山公園:江門中山公園,這裡有著怎樣的風景?
    你知道全國有多少個中山公園嗎? 據查資上的統計,全中國(包括臺灣在內),共有267座中山公園,其中廣東就有23座,最早中山公園的當然是孫中山的故鄉中山市。 你的家鄉有中山公園嗎?當天的江門之行最後一站來到了中山公園。
  • 武漢中山公園
    1927年收歸國有,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命名為「漢口中山公園」。既現在的武漢中山公園。        武漢中山公園是全國百家歷史名園之一,始建於二十世紀初,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創業,已成為集遊覽、觀賞、文化、娛樂、飲食、遊藝等多項服務功能於一身的大型綜合性公園,是武漢鬧市中的綠寶石,每年接待遊人500多萬人次。
  • 天津中山公園一日遊
    自從在銀川遊玩了當地的中山公園,就聽說了很多城市都有中山公園。銀川的中山公園說大不是特別的大,她沒有銀川綠博園的一半大。但是說小也不是特別小,因為裡面畢竟還有動物園。不過說到中山公園,想比大家更多的應該都會想到武漢的中山公園。
  • 中山公園:花團錦簇迎新春
    每個稍微大點的城市似乎都有一個中山公園,漳州也不例外。漳州中山公園就在老街邊上,和文廟僅隔一條街道,佔地約60畝,是福建省內的市級休憩公園之一。正月初一下午,我們逛過老街,順便進去觀賞公園的迎春花展。中山公園1918年10月始建,1919年11月建成,原名漳州第一公園,1927年更名為中山公園。公園原為漳州府治舊址,民國元年,改為龍溪縣署。1919年,援閩粵軍開闢閩南護法區,改龍溪縣署為漳州第一公園。公園內有很多近現代古蹟。當然,和其他城市的中山公園一樣,作為老城區的開放性市民公園,每逢重大節假日必定是張燈結彩營造出一番普天同慶的氛圍的。
  • 全國有多少「中山公園」?
    「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同名公園」  「中山公園是世界上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同名公園。」珠海市博物館館長張建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據不完全統計,包括臺灣在內全國一度有多達267座中山公園。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山公園濃縮了中國近代百年歷史風雲,也經歷著世事變遷。約200餘座中山公園已消失在歲月的長河裡。
  • 中山公園被評為「上海市五星級公園」!
    喜報根據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剛出爐的2019、2020年兩年公園綜合測評成績顯示,長寧區中山公園獲評上海市五星級公園!另有2座公園獲評上海市四星級公園,全區星級公園數量達到13座。長寧區★★哈密公園、臨空滑板公園中山公園天山公園新虹橋中心花園小貼士:什麼是星級公園?
  • 寧波中山公園的百年滄桑
    中山公園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精神在裡面,中山公園首先是姓公的,全國的園林打那一刻開始,是姓公了。中山公園還繼承了辛亥革命留下來的一種文化精神,或者說中山精神:自由、博愛、天下為公。  直到民國初期,作為重要商業港口城市的寧波,市內還沒有一所公園。孫中山的逝世改變了這一切。1927年6月1日,建設中山公園籌備大會召開,參加這次大會的有社會各界人士132人。
  • 最美大連 中山公園
    大連中山公園位於大連市沙河口區東部,佔地11.3萬平方米。原址為一個叫做劉家屯的小山頭,在大連屬於日佔關東州年代,日本殖民當局為了紀念日本聖德皇太子,在東側山丘建了聖德太子堂,供奉聖德的木雕像。本擬將該山頭興建作聖德公園,但公園未建成日本便戰敗投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解放大連後重建該山頭為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
  • 作文:美麗的中山公園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數學>正文作文:美麗的中山公園 2012-03-08 11:00 來源:home.sanwen8.cn
  • 中山兒童公園開放了!
    中山市兒童公園工程位於東區古香林片區,東接沙石公路,南接古香林公園,西接金鐘湖,是中山首個大型兒童主題公園,公園佔地約310畝。該公園開放後,市民將可以從金鐘湖公園的入口進入市兒童公園,也就是從東苑南路轉入東苑南路延長線,在金鐘湖公園標誌性石頭左轉,通過現在臨時停車場的道路(兒童公園園路01線),到盡頭,就到了市兒童公園停車場及入口廣場。
  • 從社稷壇到中山公園
    1914年建園時中山公園稱中央公園。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在園內拜殿停靈公祭。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1928年公園改稱中山公園。據說民國時,一到花開季節,就會有一列火車一早從天津老站開出,沿途不停車,一直開到前門東站,晚上六七點鐘再返回天津,專門拉著天津遊客到中山公園來看花,人稱「看花列車」。
  • 公園雲導賞③ | 中西合璧,風格獨特——上海中山公園
    本次很榮幸地邀請到了上海園林設計院總工李軼倫為大家帶來雲導賞~中山公園百年往事中山公園原名兆豐公園,於1914年在滬建立,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公園。它以英國式造園風格為主,當時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將兆豐花園改建而成。而兆豐花園則是由英國人霍格在清鹹豐年間建立的私家花園。
  • 90歲的中山公園,如今怎麼樣了……
    「起身啦,去中山公園玩啦!」年過古稀的老人,還是熱戀中的情侶閒暇時都會到中山公園走走那時候的中山公園還是收費入園門票也由一元兩元變成了五元▲圖片來源公眾號:小茹的花園直到2008年5月1日起中山公園才開始免費對外開放▲工作人員取下「門票5元」牌子聽中山公園的退休員工源叔說「以前中山公園是許多人的拍拖聖地
  • 中山公園能否開個北門
    深圳商報記者 曾智輝 「明明公園就在家門口,去逛一趟卻要把腿走斷才能到。」近日,家住南山區陳先生致電深圳商報稱,南山區中山公園多年來未設北門出口,導致公園北側數萬居民入園不便。中山公園管理處昨日回應稱,增設北門出入口已納入公園二期建設範疇。
  • 長寧區中山公園獲評上海市五星級公園
    根據上海市綠化市容局2019、2020年兩年公園綜合測評成績顯示,長寧區中山公園獲評上海市五星級公園!另有2座公園獲評上海市四星級公園,全區星級公園數量達到13座。中山公園是上海為數不多的百年以上的公園之一,具有濃厚的近代歷史文化底蘊,是迄今上海原有景觀風格保持最為完整的老公園,幾經改造建設,具有鮮明的景觀特色和時代烙印。「十三五」期間,區綠化市容局積極推進綠化「四化」建設,將公園建設與街區歷史文化特色、綜合服務功能提升有機融合,有力推動城區綠化提質增量。一是延續文脈 提升公園品位。
  • 中山公園 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今天的中山公園,過去叫劉家屯小山,老人們習慣稱劉屯小山。1913年,以建築業為主的日本人成立了「聖德會」,並在劉家屯小山建起聖德太子殿。1933年至1936年,又重建了聖德太子殿會館,採用大屋頂、「千鳥破風」等唐風與和風形式。當時,殖民者還打算建造所謂「聖德公園」,並規劃了預留地。但是,公園尚未建成,便戰敗投降了,中國人成為建造公園的主人。
  • 石龍中山公園恢復開放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石忠情 通訊員徐曉盈)昨日,石龍中山公園正式恢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