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2020-12-15 澎湃新聞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2020-03-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大腦是神經系統的最高級中樞,控制著諸如感知、運動、語言、思維、認知等高級神經活動。研究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及其調控機制,對加強對神經系統的認知,以及診斷治療神經系統相關疾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哺乳動物大腦發育關鍵的神經前體細胞,其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放射狀膠質細胞的行為高度有序。中心體作為動物細胞主要的微管組織中心,調控細胞周期進程,對大腦神經系統發育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通常中心體位於細胞核附近的細胞質中,然而,在放射狀膠質細胞內中心體的定位十分獨特,位於遠離細胞核的頂端細胞膜上,即腦室腔的表面上。這種獨特的亞細胞特徵已被發現數十年,然而其成因及功能一直令人困惑。

3月25日,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 (Centrosome anchoring regulates progenitor properties and cortical formation)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中心體調控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神經前體細胞機械特性和分裂能力,進而影響大腦皮層的大小和摺疊的嶄新機制。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首先採用基於透射電鏡成像的連續超薄切片技術對胚胎期小鼠腦組織進行觀察,首次觀察到了放射狀膠質細胞內的中心體是通過附著在母體中心粒上的遠端附屬物(distal appendages)錨定在頂端細胞膜上的(圖1 )。

為了探索中心體定位的分子調控機制和生理功能,研究人員特異性地去除了大腦皮層放射狀膠質細胞內遠端附屬物的重要構成蛋白CEP83,使得母體中心粒上不再形成遠端附屬物,導致中心體和頂端膜發生微小的錯位,從而阻止了中心體與細胞膜的錨定和連接(圖1 )。

圖1. 中心體通過遠端附屬物錨定在頂端膜上

有趣的是,特異性地破壞放射狀膠質細胞內中心體的錨定後,小鼠成年後的腦皮層體積明顯增大,且在皮層的背側中縫區普遍存在異常摺疊(圖2 A)。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一異常表型來源於放射狀膠質細胞在神經發生早期的過度增殖和之後中間前體細胞的增多(圖2 B)。

圖2. CEP83特異性敲除導致皮層體積增大和異常摺疊

神經發生的異常是如何導致的呢?再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中心體這一不足1微米的錯位破壞了頂端膜上特有的環狀微管結構,導致頂端膜被拉伸、變硬。頂端膜物理特性的改變引起了放射狀膠質細胞內機械敏感信號通路相關的YAP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的過度激活,從而導致了放射狀膠質細胞前期的過度擴增以及之後中間前體細胞的增多,最終使得大腦皮層神經細胞數量顯著增加,皮層體積擴大,並引發異常摺疊。與之相吻合的是,同時特異性敲除YAP可以恢復皮層體積至正常水平,不再發生摺疊(圖3)。

圖3. 中心體錨定調節放射狀膠質細胞頂端膜機械特性和YAP信號,導致神經細胞數量增多和皮層體積擴增

該研究解決了長期以來關於放射狀膠質細胞內中心體特殊定位的原因和作用謎題,為研究神經前體細胞行為和皮層發育調控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另外,之前研究表明中心體蛋白相關的突變一般與小頭症(microcephaly)緊密相關,然而該研究發現中心體蛋白突變導致大頭症,並首次揭示了其機制。更重要的是,人類CEP83雙等位基因突變會導致腦室體積增大,智力障礙和小兒腎消耗症,該研究為揭示人皮層形態和智力異常提供了重要線索。

康奈爾大學醫學院Wei Shao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生楊嘉俊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生賀明、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生於翔宇、康奈爾大學醫學院Zhaohui Yang、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Alexandra L. Joyner、Kathryn V. Anderson、Meng-Fu Bryan Tsou、紐約大學醫學院Choong Heon Lee、Jiangyang Zhang參與本文研究。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受到清華-北大生命聯合中心、北京市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和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學家、美國NIH、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39-6

內容來源: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Nature:時松海/史航團隊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嶄新機制
    研究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及其調控機制,對加強對神經系統的認知,以及診斷治療神經系統相關疾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哺乳動物大腦發育關鍵的神經前體細胞,其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放射狀膠質細胞的行為高度有序【1】。
  • 時松海和史航團隊發現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祖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形成
    時松海和史航團隊發現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祖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形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9 23:51:04 清華大學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合作宣布他們發現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
  • 時松海:進軍「終極疆域」,探索大腦科學
    作為組織者之一併且主持本次大會的,正是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時松海教授。時松海這些年來一直攻堅於腦科學的前沿陣地,不久前(3月25日),他的課題組在Natur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中心體調控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神經前體細胞分裂能力,進而影響大腦皮層的大小和摺疊的嶄新機制。
  •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王曉群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研究幹細胞與人腦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與進化特徵。神經前體細胞發育關係及LINC00943在小鼠發育皮層中的oRG維持重要功能驗證兼顧腦細胞發育時程和空間分布兩方面,研究者系統總結了人類大腦皮層中不同類型神經元產生的時間周期和關鍵的調控基因。
  • 生命學院揭示人類神經祖細胞增殖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1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羅振革課題組關於人類腦發育機理的研究論文。相比其他哺乳動物,人類大腦皮層發生顯著擴增,其表面形成複雜的溝回結構,從而容納數量更多的神經細胞,形成更為複雜的神經網絡。大腦皮層的擴增被認為與人類智力的演化密切相關,但背後的遺傳和分子細胞機制卻不清楚。近年來,羅振革研究團隊對該重大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率先揭示了類人類特異性基因TBC1D3對於大腦皮層擴增和溝回形成的促進作用。隨後,他們對TBC1D3作用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探索。
  • 【科技前沿】施一公等揭示剪接體核酶活性中心有序摺疊的機制和...
    RNA剪接是高等真核生物基因表達所必須的一步,由剪接體催化完成。雖然剪接反應的化學本質僅為兩步轉酯反應,但是由於需要保證翻譯時可讀框的準確,剪接產物必須保證單鹼基的精確性。
  • 上海科技大學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論文,與人類腦發育機理相關!
    1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羅振革課題組關於人類腦發育機理的研究論文。相比其他哺乳動物,人類大腦皮層發生顯著擴增,其表面形成複雜的溝回結構,從而容納數量更多的神經細胞,形成更為複雜的神經網絡。大腦皮層的擴增被認為與人類智力的演化密切相關,但背後的遺傳和分子細胞機制卻不清楚。近年來,羅振革研究團隊對該重大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率先揭示了類人類特異性基因TBC1D3對於大腦皮層擴增和溝回形成的促進作用。隨後,他們對TBC1D3作用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探索。
  • 全新DNA複製起始位點調控機制獲揭示
    12月2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紅和朱明昭課題組聯合在《自然》上發表論文,揭示了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調控機制。
  • 【科技前沿】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
    【科技前沿】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的液-固相轉化與聚集的分子… 2020-08-0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香港科大首次確定一幹細胞可調控大腦皮層生長
    香港科大首次確定一幹細胞可調控大腦皮層生長   中新社香港9月16日電 (記者 李焯龍)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16日表示,該校理學院院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玉如領導的研究團隊,此前全球首次成功確定一種幹細胞「中間前體細胞」可精準調控大腦皮層的生長,解開特定蛋白與「自閉症」等相關疾病成因的謎團。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但是當沒有受到轉錄信號刺激時,這些液-液相分離的轉錄因子與其他轉錄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調控的尚未被闡明。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途徑,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
  • 【學術前沿】吃豆人不能沒有剎車:RNA降解的全新負調控機制
    RNA的穩定性調控是基因表達調控的重要機制之一。但是除了這些促進RNA降解的招募模型,我們對CCR4-NOT的負調控機制知之甚少。本研究的分子機制模式圖本研究發現了一個全新的CCR4-NOT負調控因子——RNF219,通過阻礙二細胞特異性轉錄本以及神經發育相關基因的脫尾降解,從而維持胚胎幹細胞向神經譜系的分化能力。本研究豐富了RNA降解調控網絡,為進一步探究幹細胞的分化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支持,並且有助於人們理解RNF219相關人類疾病的發病機制。
  • 中國農業大學宋任濤研究組揭示玉米胚乳發育調控新機制
    iNature:玉米(Zea mays)胚乳是營養物質儲存的主要組織,在發育過程中高度分化。然而,胚乳發育和營養代謝的調控網絡仍然大部分未知。玉米不透明11(o11)是一種經典的種子突變體,具有小而不透明的胚乳,表現出澱粉和蛋白質積累減少。宋任濤研究組克隆O11,發現它編碼胚乳特異性bHLH轉錄因子(TF)。
  • 研究解析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機制
    wheat epigenetic regulatory elements reveals subgenome-divergence in the regul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的文章,揭示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的分子機制,並同期發表編輯評論文章。
  • 遺傳發育所揭示同義密碼子對mRNA水平的調控
    然而,另一種可能的機制——密碼子使用偏好對mRNA水平的調控作用卻被長期忽略。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錢文峰研究組在酵母中合成了3556個GFP和523個TDH3的同義密碼子突變體,發現同義密碼子的使用可以調控mRNA水平,並且通過進一步實驗表明這一調控可能是通過影響mRNA的降解速率來實現。
  • 水稻胚乳發育調控分子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克隆了水稻胚乳發育新基因FLO10,從細胞和遺傳層面闡明FLO10基因調控水稻胚乳發育的分子機制,為稻米品質的分子改良奠定了基因和材料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新植物科學家》上。  該團隊鑑定了一個水稻胚乳發育缺陷突變體flo10,該突變體胚乳中澱粉顆粒變小,且糊粉層細胞結構異常。
  • 研究揭示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形成機制
    硬質胚乳形成取決於蛋白體(儲存醇溶蛋白)和澱粉體間的緊密互作。在玉米胚乳發育過程中,胚乳外周區域蛋白體密集,澱粉粒小;中央區域蛋白體稀疏,澱粉粒大。當籽粒成熟脫水時,胚乳外周區域的蛋白體和細胞中其它內含物(細胞質、細胞器和細胞骨架等)交織在一起形成蛋白基質(proteinaceous matrix),緊緊包裹住澱粉粒,形成緻密的硬質胚乳;胚乳中央區域由於缺乏蛋白體,澱粉粒完全裸露,形成疏鬆的粉質胚乳。玉米胚乳硬粉質表型在自然群體中存在豐富的變異,從幾乎完全硬質到完全粉質的材料均存在,然而,學界缺乏對控制其形成的QTLs及分子機制的了解。
  • 研究揭示自噬調控神經元軸突發育新機制
    該研究由東華大學化工生物學院周宇荀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仇子龍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統構建了Mir505基因敲除小鼠,結合胚胎電轉技術和透射電鏡技術,報導了Mir505-3p基因通過靶向抑制自噬相關基因Atg12,負向調控自噬通路並促進神經元軸突發育的新功能。該研究提供了自噬對神經發育調控作用的新證據。
  • 研究揭示葉綠體基因轉錄調控的新機制
    轉錄調控是基因表達過程中的基礎機制。在轉錄過程中,RNA聚合酶會在一些因子的調控下暫時停止轉錄,而在條件具備情況下繼續進行轉錄延伸。這一類精細調控現象被稱為「轉錄暫停」。轉錄暫停已經發現40多年,但是最近才發現植物中也具有轉錄暫停現象。然而,植物中尚未發現轉錄暫停因子,葉綠體中是否存在轉錄暫停現象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