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雲鶴
「咱這兒的葫蘆能吃、能賞、能摘、能賣。」說起葫蘆,村民張大爺臉上掩蓋不住的自豪。現在,葫蘆已經成了村裡發展旅遊的一張新名片。過去葫蘆套村是棗莊市級貧困村,近幾年,葫蘆套村立足天藍、水清、地潔、山秀、景美的生態資源優勢,把精準扶貧與鄉村旅遊開發有機結合,成功走出了旅遊發展助脫貧、精準扶貧興旅遊的發展之路。
如今葫蘆套村從有名的窮村發展成如今的旅遊打卡地,村子美了,村民也富起來了,這裡也成了棗莊脫貧攻堅的一個生動縮影。
葫蘆裡有大智慧
葫蘆套村處在連環山套之中,高空俯瞰形似葫蘆,因此取名葫蘆套。全村擁有山場1萬多畝,森林覆蓋率達95%。
從前,葫蘆套村沒有一條硬化路,一大下雨天,走路全是泥巴。村裡沒有特色產業,村民們靠天吃飯。為了尋找出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
改變發生在2015年。
2015年,葫蘆套村以省級財政鄉村連片治理項目資金1100萬元作為起步資金,進行了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重點實施修路、戶戶通等「五通十有工程」,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收穫了旅遊投資公司的青睞。
如今,站在南山的玻璃棧道,眼底盡收蜿蜒規整的公路,村中碧水青山的美景和蓬勃發展的特色民宿,襯託出了淳樸現代化鄉村格調。2016年以來,該村先後被評為山東省旅遊特色村、省級森林公園、山東省森林村居。
為突出葫蘆文化在景觀、設施中的應用,村裡不僅建起了葫蘆景觀長廊,還設有一處福祿文化藝術館。文化藝術館中展示了3000餘件葫蘆烙畫、押花、雕刻、彩繪等多種工藝製成的藝術品,並吸引了一批繪畫、書法、雕刻等藝術家和愛好者進駐,還有人專門講解葫蘆文化以及工藝品製作過程。
一條玻璃棧道就能帶動19個村發展
偏遠窮山村變身熱門打卡地
村中南山崮崖上的南山玻璃棧道是棗莊的第一條玻璃棧道,也成為葫蘆套村一個標誌性旅遊建築。「這是我們招商的成果之一。」村幹部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葫蘆套村的基礎設施有了大幅提升後就開始著手招商引資。目前,村裡建設有石佛山寨休閒養生度假項目,還招引了旅遊公司投資開發葫蘆村核心區域。包括鄉村精品民宿、滑索、懸空玻璃棧道、四季花園、葫蘆樂園等項目。
村裡引進了食用葫蘆、觀賞葫蘆、把玩葫蘆等多個品種,現在的葫蘆套村,家家戶戶都種上了葫蘆。
人氣旺了,農產品的銷路也來了。村裡種植的板慄、核桃,養殖的土雞等農產品足不出戶就不愁銷路。
為了發掘閒置農村老宅資源、提升鄉村休閒旅遊魅力,葫蘆套村還發展起了現代民宿產業。村裡的民宿在經營管理上,採用「公司+合作社」模式,聘請專家對農家樂、民宿進行定位設計,從前古老傳統的農家老屋,變成富有格調的新民宿。走進葫蘆套村的「山水雲間」民宿群,房間有的利用了原舊農舍修繕改造,有的則是在小溪邊立起木製高腳樓。民俗群裡設有小型兒童樂園、露天泳池等遊樂設施,各項設施齊備。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注意到,民宿房間門口的銘牌上,都標註著業主的姓名、電話、客房和床位數量、監督電話等等,管理規範化。
昔日閉塞貧困的葫蘆套村,錯過了不少產業發展機會,但也因此保留了良好的生態環境。3.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95%被森林覆蓋,發展旅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今,葫蘆吉祥文化與本土元素的搭配運用,修建環山綠道、商業水街、福祿廣場、文化藝術館,發展葫蘆觀賞、葫蘆採摘、葫蘆美食、葫蘆藝術,培育觀光攝影、生態垂釣、旅遊購物、農家餐飲、特色住宿、以及玻璃棧道、喊泉等業態,展現出一幅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田園畫卷,過去偏遠的窮山村,如今變成了熱門打卡地。多元的旅遊業態,正一步步地帶領當地群眾走出貧困。
扶貧入資 折股量化
帶動全部貧困戶增收脫貧
2016年,當地投入扶貧資金200萬元入資了葫蘆套旅遊項目,帶動葫蘆套村、白龍灣村、前徐村、土山村93戶、187名貧困人員成功穩固脫貧,其中葫蘆套村成為全鎮首個無貧困人口村。
2017年,該村整合利用市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0萬元,入資隆暉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用於發展旅遊扶貧項目,帶動全鎮11個村243戶、618名貧困人員增收,每年戶均增收823元,人均增收220元。2018年4月,又整合了19個村市級扶貧資金230萬元,購買葫蘆套景區玻璃棧道扶貧項目實現增收,帶動19個村89戶、169名貧困人員增收脫貧,每年戶均增收2067元,人均增收1088元。
幾年的時間裡,葫蘆套村村民的收入來源從自有田地果園收入、合作社分紅、企業分紅與資金扶助、企業用工收入、固定區域農產品銷售五個方面拓寬,讓貧困戶的收入有了堅實保障。
通過旅遊的帶動,村子在2017年已經實現了全面脫貧。「光是山上的玻璃棧道項目就帶動了周邊19個村子的發展,幫助葫蘆套村150多人就業。」旅遊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結合鄉村旅遊,葫蘆套已經發展起『旅遊+扶貧』的模式,利用景區帶動周邊村子的發展,同時通過旅遊產品的加工,為當地老百姓增收。
吃上「旅遊飯」的葫蘆套村,依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把「窮葫蘆」變成了「寶葫蘆」,村民收入不斷增加。如今,曾限制村子發展的山山水水,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旅遊,綠水青山也真正變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